王弼《周易·贲》卦之“自然”意蕴

2018-11-10 08:30廖雪
文教资料 2018年19期
关键词:王弼自然

廖雪

摘 要: 《周易·贲》卦是讲饰贲之道的文句,所记之事并非深不可识,但思想却微妙玄通,其“自然”之意蕴在卦爻辞中时隐时现。饰贲之道,有本而饰、反素尚真,贲于“丘园”,不溺于“束帛”。不执于时空中的对象,不困于对象化的时空,体验生命自然真切的存在状态。探《贲》卦赜幽之理,索其隐微之事,对理解王弼的“自然”观,思考生命的和谐一体性有特殊的意义。

关键词: 贲卦 王弼 自然

《贲》卦是《周易》的第二十二卦。如何理解其深邃的思想意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对《贲》卦众多的解读中,大多是从文学及美学角度剖析的,对其中蕴涵的“自然”思想提及甚少。对王弼“自然”概念的理解大多从其表面认知,怠于“自然”之词而害其本真之理。从生成论意义上而言,“自然”作为生命存在的本真状态和人类的自然本性[1],是遵循生命的,具有“自然而然”的意义。这种“自然而然”是普遍必然的,是绝对无条件性的,生命存在必须和于这种普遍必然,否则生命的一体性将被分裂,和谐秩序难以构建。以下通过对《贲》的解读,探其“自然”之意蕴,进而理解王弼有关“自然与名教”的思想。

一、贲卦之义

贲卦由下《离》( )、上《艮》( )组成。《说文解字》:“贲,饰也。”郑云:“贲,文饰之貌。”《杂卦》:“贲,无色也。”无色为素,引申为事物本真资质[2](379)。那么,《贲》卦就是对事物本真状态和自然本性加以文饰。王弼解《易》主取义和爻位[3](310)天文、人文交相文饰;刚柔相济以成天文,文明止物以成人文;天文乃自然而然,人文乃矫揉造作。

《贲》卦爻辞曰:初九:贲其趾,舍车而徒。六二:贲其须。九三:贲如濡如,永贞吉。

六四:贲如皤如,白马翰如,匪寇婚媾。六五:贲于丘园,束帛戋戋,吝,终吉。上九:白贲,无咎。

处“贲”之初,守贲之“道”,纵有华美之物也不取。二三刚柔相饰,阴从阳,阳为实,故有本而饰。一阳处二阴,得其濡润,守正则不溺于阴柔。疑惧之地,外尚阴之饰,内崇阳之素,不惧三之难,则反其素得其真。五柔得中,乃饰之主,饰盛之时,重质朴之丘园,虽有羞吝,然不害于道。贲道已成,复归于质朴,悠然自得。

二、王弼之《贲》尽显“自然”精神

“自然”一词溯源于老子《道德经》,一共出现了五次。老子言“自然”,寻万物生成和存在的终极本源。形而上地反思生命存在的本真状态,反思生命与道德的和合,反思和谐的社会秩序。王弼甚是爱慕老学,他在《老子注》中多次提及“自然”一词,并着眼于万物整体性,将“自然而然”作为一种绝对普遍必然。王弼以《老》解《易》,其易学思想的活水源头就在老学中,活的灵魂贯穿于解《易》,注《易》中。对《贲》卦的注解,就将老学玄幽自然的心性和合于儒道之中,隐射了其“自然”之思想。王弼“自然”精神之展现,具体可从《贲》卦卦义和六爻爻辞来理解。

(一)从卦义上看,刚柔交错,阴阳和合隐含了“自然”之义。

《彖曰》:“贲,亨。柔来而文刚,故亨。分刚上而文柔,故小利有攸往。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关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柔来而文刚”是说《贲》卦六二阴爻由《泰》卦的上六阴爻變换而来,文饰着《贲》卦初九和九三两个阳爻。阴为虚,为文,阳为实,为质,一柔文饰二刚,内在有其“实质”,说明一阴有本而饰。“分刚上而文柔”是说《贲》卦上九阳爻由《泰》卦的九二阳爻变换而来,文饰着《贲》卦六四和六五两个阴爻。在此时位之下,是一刚文饰二阴,阴柔居其内,意味着阴柔之风不可过盛,必须合于阳刚之实。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下体柔饰刚,本质上还是质为主,上体刚饰柔,说明柔反客为主,遮蔽了阳之实,阳之实必须制止阴柔之肆染。

“刚柔交错,天文也”,《说文》:“文,错画也。交错而画之,乃成文也。”[2](8940)《系辞》:“物相杂,故曰文。”即这种刚柔互错,阴阳和合就形成了天的自然文理,它是永恒的生命存在力量,故王弼说:“刚柔相错而成文焉。天之文也。”

离下艮上,离主明,艮主止,“文明以止,人文也”是说用人文礼法来规制人的行为,这就是人文,不止、过止、暴力以止都会造成天下大乱。本卦中“三阳三阴”正有此意,因此人文的施行应顺天应时应人。一卦两体,离为阴,艮为阳,阴过则虚华失真,阳过则粗野无序。

王弼此注解中虽然没有提及“自然”一词,但此卦义中蕴涵“自然”的“实”、“质”、“真”、“本”等之意味,与他在《老子注》中有关这些思想的论述却是相通的。比如,在其《老子注》上篇中就提出:“言人能处常居之宅,抱一清神,能常无离乎?则万物自宾也。”他把“一”解释为“真”,“真”就是“朴”。反其“真”,与“真”合一,不以物累真,不以欲害神,万物自然会来归附。若有违其“真”,造离施化,必然会使生命失去本有的质朴。王弼说:“夫御体失性,则疾病生;辅物失真,则疵衅作。”即不顺其自然之性,生命本身的存在状态是分裂的、矛盾的,生命存在的其他活动也是处于对立紧张的状态。

(二)从六爻的爻辞上看,可以体察其自然之精神。

当然,细致体察不同时位上的爻辞,“自然”的阐释也是不一样的,终究是要归根于自然本真的。

初九爻是说,贲道刚刚开始,在此时空当中不可违逆质朴之道。初与四应,四乃诸侯之位,初不敝于四之奢华,固守其道。此爻中“趾”与“车”相对,可以说是四之礼法之繁与初之本性之真的隐喻,其中就有守其自然本性之义。在爻位上,六二与九三两相比邻,且逆必初九,六二以柔饰刚,以文饰质,文不能虚生,也不能无本而自饰。因此,六二从于九三,也就是“文从质”、“阴从阳”。从天文与人文的视角而言,一方面使天文有了人文的特性,另一方面使人文有了天文的根据。在实践中,有限时空中的对象将处于规制当中。三与二阴阳和合,又得六四之浸染,自然得其濡润。然而,九三与上下两个阴爻构成一个坎卦,坎主险。九三处于阴柔坎险之中,说明受到人文的虚华文饰,若不隐溺于虚夸,能守其和合状态,自然之性便不受其害。

六四阴柔居于外卦,本就有文饰之义,又受九三的阻碍一心想与质朴的初九相应,受困于进退两难之境。王弼解释说:“欲静则疑初之应,欲退则惧三之难,故或饰或素,内怀疑惧也。”即退则惧失人文,进则惧失天文。在当前时空中,不作文饰,恐有违人伦常德,虚饰浮夸,疑有害自然本性。六四近质素的六五,又逆乘阳刚的九三,文饰虚夸难免会引起周边的疑惧,只要克服困境,一心与质朴的初九相合,就不会有咎害。

贲卦的意义主要体现在六五爻上,柔居刚位,外表文饰,内在实质却是素朴。王弼解释爻辞说:“施饰于物,其道害也。施饰丘园,盛莫大焉,故贲于束帛,丘园乃落。贲于丘园,帛乃戋戋。”孔颖达疏:“丘谓丘墟,园谓园圃。唯草木所生是质素之处,非华美之所。”草木乃自然而然之物,非人力所施造,人文浸肆的时代,用草木加以贲饰,因任自然,不假造作,如此得以保全生命的本真和一体性。上九处一卦之终,表明饰贲之道已经完成。物极必反,文饰之极必反素。故王弼曰:“处饰之终,饰贲反素,故任其质素,不劳文饰,而无咎也。”

三、王弼对《贲》卦自然精神的发挥

王弼对《贲》卦蕴含的“自然”思想的发挥,在其“名教与自然”的观点上表现得尤为明显。道家重自然,儒家贵名教。所谓“自然”,是天地万物的本真状态和人类的自然本性。所谓“名教”实际上与王弼在《老子指略》所说的“五教”相通,其内容通常涵盖了孟子所言的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五种人伦秩序,即《贲》卦所言“文明止物”之人文礼法。《贲》卦讲有本而饰,反素尚真,正是个体自身生命存在与社会人文礼法秩序相交锋以至交融的展现。下面从“名教”本于“自然”与“自然”正“名教”两方面探讨王弼对“自然”的关注。

(一)名教本于自然。

《贲》卦六二爻的内涵体现了人文礼法的规范必须从于人类的自然本性之实,这是人文礼法存在的依据,是其存在合理性的问题。之所以有其合理性,在于“名教”符合绝对普遍必然的“自然而然”,与“自然而然”的相适保持一致。也就是,“名教”凭借“自然而然”获得其存在的合理性,“自然而然”凭借“名教”而获得普遍的现实性。“自然而然”是“名教”存在意義的价值本源。如果“名教”失去了这种“自然而然”,就失去了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

王弼说:“朴,真也。真散则百行出,殊类生,若器也。……移风易俗,复使归于一也。故大制者,以天下之心为心,故无割也。”(《老子·二十八章注》)在王弼看来,所谓“名”、“教”及一切道德品行、人文礼法都是由“朴散为器”而来,“朴”是真、素、质,是“自然而然”。那么,“名”、“教”就符合“自然而然”的普遍必然性和绝对无条件性。只有顺万物自然之性,才能“裁而不害”,“不皎不昧,不恩不饬”。故王弼有言:“道不违自然,乃得其性。”(《老子·二十五章注》)

(二)自然正名教。

体现在《贲》卦爻辞中就是文饰之风逐渐肆虐,名不符其实,文饰逐渐远离自然之实。名教的存在已经背离了初衷,这种力量与周围的一切失去了平衡,发生着矛盾。对表象世界的存在殚精竭虑的追求,将个体生命的容摄力牢牢桎梏,将生命的一体性支离瓦解。既然文不虚生,名教本于自然,为了净化世风,还原生命存在的平和状态,名教就必须回归自然,也就是复归于生命本身无条件的自然而然,这种“自然而然”具有某种规范性和秩序性。

在王弼看来,生命本身无条件的自然而然在一定意义上是“父慈子孝”、“六亲和睦”、“自然亲爱”、“推爱及物”之类的“仁”与“孝”,这是非人力所为的,具有超验性。只有符合这种“自然而然”的诸如“名教”之类经验世界的具体存在才有其合理性,否则就会遮蔽真实的生命状态,就是虚夸。“食母,生之本也。人皆弃生民之本,贵末饰之华”(《老子·二十章注》)说的正是此意。所以,用自然来正名教,王弼主张“无为”的态度不施不造,让生命返璞归真。

王弼之《贲》卦,其六爻在不同的时位上彰显出饰贲之道,六爻皆以“自然”处贲,其中虽有小吝,终复本而吉。贲卦之义要求人们处贲而不虚,贲不过其实,这是应《易》“中正”之价值。否则,必然朝反方向而去,华伪至极必剥之,这正是应《易》“时变”之原则,故《贲》卦之后受之以《剥》卦。九三爻虽处众阴之间中,但能守其正位,“终莫之陵也”,不会受到众阴的侵蚀。上九阳爻之反朴,显现出生命“自然而然”的回归。无陷于外物,扩大生命的容摄力,经有限抵达无限,消解与对立物的紧张状态,弥合生命的一体性,在和谐中安顿万物的生命。“自然”在“贲”中,亦在《易》中。

《贲》卦的终极意义是万物各复归其根,回归“自然而然”,体道大通,无所不包容。细致体察《贲》卦的隐幽之理,王弼援道入儒,糅合儒道,试图在自然与人文之间架起生命的桥梁。对自由精神的追求,并不是将其完全凌驾于人文礼法之上。相反,王弼承认自觉自愿的道德,有其存在的社会必然性。某种程度上这是对现实的一种无奈。着眼当下,科学主义对科学精神的践踏,人类中心主义对生命共同体的漠视,有限时空中对象物对生命一体性的分裂,拉锯式的生命存在状态使得人们身心疲惫,自我封锁于有限的时空中。必须摈弃有违“自然”之实的文饰,摈弃虚伪狡诈的吹捧,回归“自然而然”的生命本真状态。同时,要在有限时空中开显出生命的一体性。否则,生命将越来越远离真切的存在状态,将永远处于对立的紧张状态,社会秩序的和谐、生命与道德的和合将无从谈起。

参考文献:

[1]李振纲.中国古代哲学史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2]李振纲.老庄易[三玄]浅解[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3]朱伯昆.易学哲学史[M].北京:昆仑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王弼自然
“自然之性”与“性命之常”——王弼人性论的二重向度
“主体性”视角下的王弼“本无”思想研究
Bidirectional highly-efficient quantum routing in a T-bulge-shaped waveguide∗
王弼崇本息末思想辨析
王弼对老子思想中"无"的创造性诠释
王弼“崇本息末”思想的再认识
《自然》:中国的生物伦理并不狂野
《自然》关注中国科技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