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礼相融:清官后妃的日常与礼俗

2018-11-10 09:08张立峰
读者欣赏 2018年11期
关键词:皇后皇帝

张立峰

清代皇室发源于我国东北地区的白山黑水之间,其生活方式在保留满族生活传统的同时,也继承和吸收了历代王朝礼制,在起居、饮食、祭祀、节俗等方面形成独具特色的清代后妃宫廷制度。这里在展示清宫后妃的若干日常生活片断之余,也尽可能还原真实的清代后妃的宫廷生活。

甄妃晨妆图 绢本设色 0.16×3.71cm 清华胥上海博物馆藏

梳妆

清代皇家秉承祖训,早睡早起。在一般情况下,皇帝每天早晨寅正至卯初(早晨四点至五点左右)就要起床,后妃们一般也多在清早五点至七点起床。在寅正(四点)时分宫门已经开锁,当班的太监、宫女从宫外打来热水,在后妃寝宫门外预备着。待后妃们的卧室里有动静,宫女、太监就要开始当差,后妃们起床之后洗漱、梳妆自然是头等大事。

《宫女谈往录》记述了一位随侍慈禧身边达8年之久的宫女何荣儿对往事的回忆。书中记载,慈禧居住的储秀宫卧室临窗东南角有一架梳妆台,这是慈禧的心爱之物。她亲自研制的化妆品都放在这里,早、中、晚要在这里消磨好长一段时间。

慈禧早起梳妆前喜欢先泡手。宫女用银盆端来热水,将慈禧的双手用热手巾包起来在热水盆里浸泡多时,把手背和手指的关节都泡得“随和”。泡手之后是洗脸,慈禧不仅要洗脸,还要用热手巾敷脸。然后,慈禧坐在心爱的梳妆台前,由侍寝的宫女为她敷香粉。

后妃所用的擦脸香粉是用紫茉莉花籽粉所制。清代广东盛产紫茉莉,花籽中天然带有白粉,再将碎珍珠、麝香、龙脑等贵重香料以及金银箔、朱砂等研成细末,和茉莉籽粉兑到一起,再摘来还没有开的玉簪花,把香粉灌进花苞里,用线封口密封起来,最后装进粉盒养上一阵,就成了兼具茉莉、玉簪及各种香料的幽香且纯天然不伤皮肤的香粉。

乾隆帝妃古装像 绢本设色 101×97.2cm 清 故宫博物院藏

敷香粉之后是点胭脂。胭脂擦脸时,先将小手指蘸一蘸温水,把胭脂化开,用手指把两颊涂成酒晕的颜色,仿佛喝了酒以后微微泛上的红晕。也有用“抿子”擦脸的,抿子就是小刷子,后妃们的梳具里总要备上大小不等的几把。笔状的抿子用来沾取胭脂在两颊涂抹,类似现代的腮红刷。牙刷状的抿子专用于刷刨花水、描细眉和大鬓,还有扫梳头时落在脖颈、后背处的头发污物的。

清代后妃的主要发式是梳“两把头”,所用的梳具有梳子、篦子、簪子和抿子等。梳头时,先用疏齿的梳子大面积通发,再用密齿的篦子去除头皮上的污垢。然后用月牙形状、中等大小的梳子梳好“两把头”和颈下的“燕尾”,再用寸许长、八字形的小梳子整理发梢、鬓角。梳头时要用抿子沾上“刨花水”这种天然美发用品,边抿边梳,既便于定型,又使头发光可鉴人,还能散发出淡淡芬芳。头发梳好后要戴上头花首饰,这时要用一种长条形、两端为半圆形的扁针拨开头发,插入头饰,再将扁针撤出,这样可以避免插头饰时弄乱头发。

仕女簪花图 绢本设色 223×130.5cm 清 金廷标 故宫博物院藏

梳完头,后妃们还要点唇。这时就要用到“胭脂棍”这种专门点唇的工具,胭脂棍一般为红木所制,一头嵌上广端收腹的圆形象牙头,里面填满红绒,沾取胭脂,在唇上轻轻涂抹,点上一个红红的圆点,名曰“樱桃唇”。这其中也有讲究,嘴唇要以人中作中线,上唇涂得少些,下唇涂得多些,但都是猩红一点,比黄豆粒稍大些,被称为“樱桃小口”,这样才符合宫廷秀女的装扮。

粉彩过枝蝠桃纹盘 清雍正 英国国立维多利亚与艾博特博物馆

膳食

满族风俗礼敬尊长,晚辈每日早起要向自家长辈请安,这一做法被清官所继承。每天清晨,后妃起身梳洗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分别去皇帝、皇太后和皇后等处请安,问候起居,在各宫服役的太监、宫女们也要向自己的主子请安。“打千”是最常见的请安礼式。打干有男女之别,女性打千为立正,右足稍后引,双膝前屈、半蹲,两手扶于膝上,口称“请安”,复原礼成。

粉地粉彩开光万寿无疆纹碗 清乾隆 放山居旧藏

请早安之后,就是早膳时间。在《红楼梦》中,贾府实行的是一日两餐制,只有早饭和晚饭,这其实源自于清官的饮食习惯。据乾隆年间纂成的《国朝宫史》记载,皇帝、皇后和妃嫔们每日正餐两次,早膳在卯正以后(即早晨六七点钟),晚膳在午、未之间(即中午十二点至下午两点),晚上酉时(晚六点至七点)还要进一次“晚点”,即各种糕点之类的食品,不算正餐。

那么,清官后妃们的早膳、晚膳都吃些什么呢?

《国朝宫史》记载有后妃的“日用饮食原料额”,皇后每日的食材有“猪肉十六斤、羊肉一盘、鸡鸭各一只、新粳米一升八合、黄老米一升三合五勺、高丽江米一升五合,粳米粉一斤八两、白面七斤八两、麦子粉八两、豌豆折三合、白糖一斤、盆糖四两、蜂蜜四两、核桃仁二两、松仁-钱、枸杞二两、晒干枣五两、猪油一斤、香油一斤六两、鸡蛋十个、面筋十二两、豆腐一斤八两、粉锅渣一斤、甜酱一斤六两五钱、清酱一两、醋二两五錢”。除了上述食材,皇后每日还供应白菜、香菜、芹菜共二十斤十三两,水萝卜、胡萝卜共二十个,冬瓜一个,干闭瓮莱五个,葱三斤。早晚随膳饽饽四盘,每盘三十个。皇贵妃、贵妃、妃、嫔、贵人、常在、答应等,每日份例也有详细规定,依照等级下降而数量递减。

孝贤纯皇后亲蚕图·祭坛 绢本设色 51×590 4cm 清 郎世宁等绘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乾隆二年(1737年)十二月初四日,孝贤皇后富察氏曾在储秀宫进早膳。据《宫中节次照常膳底档》记载,皇后的早膳一桌十二品,照常点心四品,拉拉(满语,即黏米饭)一品;跟桌饭菜七桌,每桌八碗,点心二盘。次送羊肉四方二桌,猪肉二方一桌,盘肉八盘一桌,干湿点心十二盘一桌;内管领进炉食三桌,每桌八盘,奶皮、敖尔布哈(满语,即油炸面食)一桌。正餐后还有小吃点心,“黄盘小食一桌,十五品,洋漆攢盒小食果盒四副”。由此可见其膳食之丰富奢华。

清官后妃的膳食份例是制度化的标准,如无特殊情况,有司必须每日按例恭备,不得擅自增减。这些膳食原料多由御膳房供应,具体烹饪则由各宫的膳房负责承办。皇后、妃嫔等都是单独开伙,在本宫独自用膳。有时,皇帝也会与皇后、妃嫔等“聚座进膳”,大约为图个热闹。后妃们每餐膳食多达几十、上百种,如此多的食物一个人自然是吃不完的,剩余的一般就赏给本官太监、宫女。清宫女官德龄在回忆宫廷生活时说:“(慈禧)太后爱把她吃余剩的东西赏给服侍她的人吃。如她要叫我把余下的东西吃掉或喝掉,那我就不能客气,必先恭恭敬敬地向她磕一个头,表示对赏赐的感激,接着便把所剩的东西全部吃喝下去。”

清代宫廷饮食有严格的等级制度,膳食的品种、用餐的食器要体现吃饭的人身份、地位,不能有丝毫僭越。比如皇帝要用金龙盘、金龙碗,金勺、金箸;皇后用里外全黄的暗云龙纹盘、碗,金勺、金箸。贵妃以下无权使用金餐具,要用“位份碗”来表示各自的等级身份,如贵妃、妃用黄地绿龙盘、碗,嫔用蓝地黄龙盘、碗,贵人用酱地蓝龙盘、碗,常在用五彩云龙盘、碗。

受蒙古族习俗影响,满人多喜欢喝奶茶。入关以后,清官保留了饮奶茶的传统,也逐渐形成饮清茶的风尚。后宫中的茶饮供应,依地位的尊卑高下,也有不同的“份例”。如皇后为牛奶五十斤、玉泉水十二罐、茶叶十包,皇贵妃以下份例递减,地位较低的贵人、常在每日只有茶叶五包,牛奶、泉水等项则无定量,只能在嫔妃以上的“份例内随用”。

除了日常膳食,清宫节日庆典宴礼很多,如元旦、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除夕和皇太后圣寿、皇帝“万寿节”、皇后“千秋节”等,都有宴礼活动。每逢佳节,皇帝与后妃聚宴,尤其以除夕乾清宫家宴最为隆重,是一年一度的皇家团圆饭。虽是聚宴,但并不同桌共餐,仍然是一人一桌。皇帝宴桌就置于乾清宫宝座前,皇后宴桌于御座东次稍后,左右设皇贵妃、贵妃及妃嫔宴席。后妃等入宴要按照礼制穿吉服、戴吉服冠,皇后率众妃嫔向皇帝行礼,礼毕入座。筵宴开始,要进宴乐助兴,有时还备有戏剧、杂耍等,以增加宴飨的欢乐气氛。

祭祀

祭先蚕是清代唯一由皇后主持的国家重要祭典。皇后亲蚕、躬桑礼与皇帝亲耕的籍田礼十分相似,“古者天子亲耕,皇后亲蚕,以劝天下”,这表明皇后和皇帝一样重视男耕女织的农耕经济,并将亲蚕作为“母仪天下”的国之大事。皇后祭先蚕礼为乾隆八年(1743年)制定,有祭先蚕、躬桑、献茧、缫丝等程序。

《国朝宫史》记载,每岁季春皇后率妃嫔等行亲蚕采桑礼,举行仪式前要斋戒一天,亲蚕礼当日皇后要在顺贞门外设皇后仪驾,穿吉服、乘凤舆出神武门,妃嫔、公主、福晋、命妇等随行。到蚕坛稍事休息后便至桑园,皇后先用金钩采桑叶三条,然后到观桑台上升座,观看妃嫔等人采桑。因为后妃采桑非民间可比,皇后采桑用金钩,妃嫔用银钩,筐的颜色也不同,后妃用筐漆以黄色;公主、福晋、命妇用铁钩,筐漆以朱红色,所采集到的桑叶由蚕妇散在蚕箔上。然后皇后祭先蚕坛,行三献礼,饮福酒受胙,乐止,亲蚕仪式结束。

待到蚕成茧之日,蚕妇采选蚕茧献给皇后,皇后再献给皇帝、皇太后。再择吉日,皇后率妃嫔乘舆出宫,至织室缫盆前,妃嫔侍立两旁,先由蚕妇将经滚水渍过的茧放入盆内,以手抽丝握其总,跪进皇后,皇后接过后亲手缫丝三次。然后,妃嫔等依次缫丝若干次,最后将这里缫得的丝染成红、绿、黑、黄各种颜色,用来绣制皇帝祭祀时所穿的礼服。

我国古代的“五礼”之制以祭礼为首,清宫内也频繁举行各类祭祀活动。《满洲祭神祭天典礼》记载:“我满洲国,自昔敬天,与神与佛,出于至诚。故创基盛京,即恭建堂子以祀天,又于寝宫正殿恭建神位以祀佛、菩萨及诸祀位。”清朝创业之初,便在盛京寝宫正殿设诸神位行祭礼,入关后将紫禁城坤宁宫改成祀神之所。

坤宁宫是后宫之中举行祭祀最频繁的场所,常有皇帝、皇后乃至妃嫔参与祭祀活动。坤宁宫祭祀分朝祭、夕祭、背灯祭、月祭、四孟月祭等,宫中供奉有诸佛、菩萨、关圣帝君,也有蒙古神、萨满神等,多为小塑像或画像,供于小亭内。

“朝祭”自凌晨四点开始,先将各神“请出”列于西炕上,供器及酒果等供品陈列炕下。皇帝与皇后倘若亲临,要按例在神前行礼、献神肉后,帝、后先受胙,即“吃福肉”,然后分赐给王公大臣。夕祭约在黄昏四五点钟进行,帝、后有时会亲诣致祭。

除了上述祭祀,当属“祈福之祭”最为皇帝、后妃所喜。“祈福之祭”又称“插柳求福祭”,所祭之神为“佛立佛多鄂谟锡妈妈(满语,柳神妈妈,为保婴、育婴的女神)”。祭祀前一天要从皇家御苑西苑砍一棵高九尺、径三寸粗的完整柳树,竖在坤宁宫廊下正中石座上。致祭时设祈福案于柳树前,上陈供品,司祝一手擎神刀,一手拿神箭,神箭上系“练麻”拂拭柳枝,并颂神歌祝祷,皇帝、皇后行礼。司祝要先两次将练麻献给皇帝,皇帝则“三捋而怀之”。然后,司祝再一次献练麻于皇后,皇后亦三捋后揣入怀中,表示“受福”。最后,皇帝与皇后同食福肉,既为自身祈福,祈求福寿绵长,也为子女求福,祈求子孙兴旺。

节俗

“花朝节”为汉族传统节日,期间有赏花、踏青等活动。清官以农历二月十二为花神诞日,通常在这一天皇后率领妃嫔去颐和园游春赏花,届时由皇后等亲手将红、黄两色绸料系于花上,宫女、太监又将条条红绸系于树上,于是满园彩绸飞舞,煞是好看。同日,园中还上演为花神庆寿的有关戏剧,供皇后及妃嫔们观赏。

清官沿袭明代宫廷制度,定清明节为秋千节。节日当天在后宫的东、西十二宫院内安设秋千一架,供皇后及嫔妃、宫女们嬉戏玩耍,直至立夏前一天才收回。时至今日,在翊坤宫廊下还保留有末代皇帝溥仪所安置的一架秋千。

清宫也过端午节,不过比民间更加奢华。届时,内宫各门上插菖蒲棒,房中贴“五毒”符,挂天师像、钟馗画等,皇帝及后妃等头戴艾草,腰挂有“五毒”和“龙舟”等图案的荷包,以禳毒气、应节俗。五月初五这天,宫中还演出有关屈原的戏曲。

雍正十二月行乐图·七月乞巧

绢本设色 188.2×102.2cm 清 故宫博物院藏

农历七月初七之夜,相传是牛郎织女相会之期,为七夕乞巧节。同民间一样,清宫中也有搭彩棚、装蛛盆以乞巧的风俗。七夕当夜,在御花园中还设有“牵牛河鼓天贵星君”和“天孙织女福德星君”的牌位、香案及供具等,皇后亲自行拜祭礼,“瓣香致敬,虔祝直省农桑繁茂”。

清宫有皇后中秋节祭月、供月之俗。祭月的地点在御花园。园内东向立一架屏风,屏风两侧摆有鸡冠花、毛豆枝和鲜藕;屏风前设一张八仙桌,桌中摆一个特大月饼,周围再缀以糕点和水果类,以为祭月供品。由于月亮属阴,故祭月由皇后主持。当月亮初升之际,皇后亲向月神行礼。祭月之后,按皇家人口数目将大月饼切成若干小块分给诸人,每人象征性地吃上一块,谓之“吃团圆饼”。此日,皇家众人还佩戴“玉兔桂树”等应节荷包。

汉族旧俗以腊月二十三日为“小年”,是日家家祭灶神,俗称“送灶王爷”。清官祭灶也比民间更隆重,皇帝和皇后亲至坤宁宫祭灶。这天傍晚,皇后先于皇帝入坤宁宫上炕,途中每过一宫门,太监们都要放鞭炮驱邪。皇帝到达后,皇帝、皇后分坐炕两边,皇帝亲自敲击鼓板,唱《访贤曲》,祈求玉帝派贤臣辅佐朝政。祭祀时,皇帝、皇后先后到佛前、神前、灶前拈香行礼。最后,焚烧神像,众人跪侍火尽,送“灶神”升天。

历朝贤后故事图·身衣练服 纸本设色 30.6×37.3cm 清 焦秉貞 故宫博物院藏

后宫张挂“宫训图”,是宫中又一节令习俗。每年自腊月二十六张挂,至来年二月初三收下。宫训图是乾隆命宫廷画家创制的十二幅画作,表现“古后妃之有懿行者”,皇帝亲书御制赞语。宫训图每宫只挂一幅,承乾官挂“徐妃直谏”、钟粹宫挂“许后奉案”、延禧宫挂“曹后重农”、景仁宫挂“燕嫱梦兰”、永和宫挂“樊姬谏猎”、景阳宫挂“马后练衣”等。例如,景阳宫悬挂的《马后练衣图》,其典故出自《后汉书·明德马皇后》:“(马皇后)即正位宫闱,愈自谦肃……常衣大练,裙不加缘。”此后,便以“马后练衣”视作后妃俭朴的典范。这些可为后妃楷模的故事图,实际上是教育后妃在新的一年中要谨遵懿范、襄助皇帝正肃伦理纲常。

猜你喜欢
皇后皇帝
皇帝需要帮忙吗
女皇帝
夜皇后
为什么皇后镇被称为“冒险之都”?
酷爱学习的小皇帝
日天皇退位后皇后或改称“上皇后”
帝王的爱会有多久
皇后不能自称“哀家”
皇后“投球”
皇帝的新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