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齐泽克电影理论研究综述

2018-11-10 06:53张兆卉
北方文学 2018年17期
关键词:齐泽克综述

张兆卉

摘要:本文通过梳理、评介国内学者对斯洛文尼亚学者齐泽克电影理论的研究情况,试图呈现国内齐泽克电影理论研究的基本面貌:从基于齐泽克电影批评对拉康思想的阐释;到研究重点从拉康理论转移到齐泽克电影理论之间,从而进行两者的对话;再到已经开始出现以齐泽克电影理论为主体的研究。

关键词:齐泽克;电影理论;综述

国内对齐泽克的研究缘于1999年,学者王逢振发表的《齐泽克:批评界的一颗新星》,该文章在短时间内并未引起国内对齐泽克研究的狂潮,却初步奠基了日后国内学界对于齐泽克的研究方向即:齐泽克的意识形态理论、齐泽克对于拉康思想的继承以及齐泽克的大众文化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学者们发现齐泽克大量运用拉康的精神分析法与黑格尔辩证法来进行电影批评,齐泽克的电影理论也就此萌发,但并未梳理成完整的体系。国内学者对其电影理论的研究主要基于齐泽克对拉康思想的阐释上,最开始呈现出对齐泽克电影批评中“凝视”“幻象”等拉康理论的研究;之后,学者们开始发现齐泽克电影批评中的独创思想,研究重点从拉康理论转移到齐泽克电影理论上,进行两者的互读;现今,国内已经开始出现以齐泽克电影理论为主体的研究。

一、对齐泽克电影批评中的“凝视”研究

早在2007年,学者陈犀禾与万传法的文章《对电影“凝视”的一次哲学思考》首次关注了齐泽克电影批评中的“凝视”问题。该文章主要介绍了同年在中国出版的论文集《不敢问希区柯克的,就问拉康吧》,点明了齐泽克电影理论中的“凝视”问题的独到之处,为后续研究者做好了铺垫。次年,陈犀禾又与陈娟、徐红共同在《电影理论》编译了凝视研究专题。翻译了托比·米勒的对于观众与凝视之间的研究《导言:凝视的本质》,并介绍了多篇运用精神分析理论和女权主义理论写作的关于“凝视”问题的电影研究文本。栏目的最后,编译对齐泽克的著作《斜目而视》(1991)进行了摘录和梳理,进一步对齐泽克电影理论中的“凝视”问题进行了追溯,发现了凝视的“三位一体”结构。刘昕亭的《齐泽克凝视理论与电影凝视的重构》(2018),作者对“凝视”问题做了整合,从西方电影理论学者对“后理论”的质疑入手,提出齐泽克欲以重新理解凝视为契机,通过改写艺术与意识形态的关系、改装主体在观看政治中的欲望滑动,寻找对符号囚牢的理论突破,从而对电影凝视进行重构。

二、对齐泽克电影批评中“幻象”的分析

胡继华的《穿越幻象一一齐泽克为观察电影提供的一个视角》(2013),从东西方两个文化视域对“幻象”一词进行阐释,回归到精神分析中的幻象概念,继而提出了幻想本体论,并称之为齐泽克为透视电影提供的一个批判视角;在第三、四节中他提出并运用凝视辩证法解读幻象与幻象背后的实在界,通过齐泽克电影批评展现象征界与实在界,幻象与欲望之间的内在联系,揭示实在界的神话。结论部分,他对齐泽克的文化研究提出了质疑,他认为“在幻象之中、之外、之上。无处逃脱实在的专制”,认为齐泽克的局限性在于“批判意识形态只不过是启动疯狂的解构程序颠覆现存秩序,最终却成为现存象征秩序的补充”。笔者认为胡继华与齐泽克对实在界的认知是两种不同的角度,齐泽克的批判意识形态并不会成为现存象征秩序的补充,只会因为不断地批判而达到合理的反抗。

韩振江的《齐泽克眼中的电影:幻象艺术》(2015),该文章主要以齐泽克《斜目而视》与《享受你的症状——好莱坞内外的拉康》两本著作为理论基础,讨论幻象与电影艺术之间的关系,即幻象是如何构造现实感、如何通过电影艺术辩证的看待幻象与现实感、虚无深远之间的矛盾性。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阐释幻象艺术的同时,略带存在主义哲学的意味,这也为齐泽克电影理论的研究提供了一个视角。刘佳的《<罗马假日>中的双重幻象与完整现实——齐泽克式的电影解读》(2019)是一篇运用齐泽克电影理论对电影《罗马假日》进行阐释的文章。该文章在第二部分作者着重分析了《罗马假日》的双重幻象框架,即两个主人公为彼此架构的幻象空间和主人公经历为观众建构的幻象空间,电影的另一个主体一一观众开始被关注,并将观众纳入幻象理论的阐释中。

三、拉康理论与齐泽克电影批评的互读

孙柏的《实在界之快感:齐泽克电影批评对拉康理论的应用》(2011)以拉康的基础理论三元组为切入点,对齐泽克曾分析过的三部影片进行再分析,得出齐泽克电影理论中“未完成之现实的本体论”最能体现其应用拉康理论的核心与精髓,并为精神分析的电影理论开创新的可能。杨晗旭的《对实在界的斜目而视一一评齐泽克对电影的拉康式解读》(2013)也从精神分析学中的“实在界”、“大对体”、“小对形”出发,对齐泽克批评的电影《黑客帝国》进行再批评,得到了与前者类似的结果,还提出了齐泽克电影批评对电影创作和电影理论的积极影响。曾胜的《影像中的征兆合成人一一论齐泽克的拉康主义电影研究》(2012)一文,他在拉康“主体三界说”的语境下,阐释征兆合成人,并提出“凝视”是征兆合成人的重要征兆之一“凝视”,由于只有客体的凝视才会引起主体性的危机,研究的重点开始向客体的凝视转移,继而作者提出了引发客体凝视的征兆,齐泽克将其称为“希区柯克式客体”并总结出了它的三种形式,对应拉康所说的存于真实界的创伤性内核,而征兆合成人的叙事策略就是主题凝视与客体凝视之间的转换。最后作者阐释了征兆合成人的文化意义以及齐泽克在精神分析电影理论上的继承性与原创性。南野的《齐泽克或齐泽克式的电影读解》(2013)也看到了齐泽克电影理论的原创性,虽然全文依旧离不开拉康理论与齐泽克电影理论的比对分析,但文章更突显了齐泽克电影批评的脉络和作者对其理论的运用阐释。通过这几篇文章,可以看出齐泽克电影理论研究正在逐渐摆脱国内学者为研究拉康而研究齐泽克的局限性,展现出研究重点从拉康精神分析电影理论到齐泽克电影理论缓慢转移的趋势。

四、以齐泽克电影批评和电影理论为主体的研究

孙柏的《希区柯克的应答一一但要去问齐泽克》(2011)、何李新的《齐泽克论希区柯克一一精神分析电影理论的重构》(2015)、孙柏的《从缝合到界面一一齐泽克论基耶斯洛夫斯基世界的重影》(2016),针对性的以齐泽克对希区柯克电影的批评、齐泽克对基耶斯洛夫斯基电影的批评为研究基础,加深“凝视”、“实在界”作为精神分析术语在电影理论中的融合,2016年孙柏又提及并解释了齐泽克的著作《真实眼泪的恐怖》,从对“凝视”问题的进一步阐释引出了“缝合”与“界面”概念。这些以齐泽克电影批评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文章,再次深入、系统地阐述了齐泽克在电影批评中使用的术语、分析方法,从而为齐泽克电影理论的在国内的体系化提供了可能。同时,也有人在对齐泽克电影理论研究作出尝试。李广旭的《论齐泽克的理论风格一一以齐泽克对希区柯克电影的拉康式解读为例》(2013)研究范围明确,以齐泽克对希区柯克电影的批评文本为依据,通过解读逻辑、修辞策略对其理论风格进行分析,分析齐泽克理论风格并探寻其理论发展的启示。这篇论文绕开了晦涩难懂的拉康理论,直接研究齐泽克理论的语言策略。由于这篇文章站在齐泽克理论的宏观角度解读其理论风格,所以缺乏对齐泽克电影理论内容和结构的深入剖析。郭健的《齐泽克的唯物主义电影理论研究》(2017)较于前者,更侧重于研究齐泽克电影理论的内容。作者区别了“唯物主义电影”中的“唯物主义”与马克思“唯物主义”的含义,提出了齐泽克的唯物主义是强调否定与具体的辩证法。在这个理论大框架下,作者的论文基本涉及了目前学界对齐泽克电影理论内容研究的全部问题,从“实在界”到“凝视”到对“大他者”的解释,再到“幻象”和“缝合”与“界面”理论,结合齐泽克对希区柯克与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电影批评,对齐泽克电影理论进行了梳理。该篇论文的角度新颖,宏观的展现了齐泽克电影理论的内容,但面对选题角度文章内容略显单薄,对齐泽克电影理论中的经典問题切入不够深刻。

猜你喜欢
齐泽克综述
儿童绘画之父——齐泽克
基于齐泽克后拉康思想的希区柯克电影解读
SEBS改性沥青综述
NBA新赛季综述
近代显示技术综述
JOURNAL OF FUNCTIONAL POLYMERS
有人说过“大他者”吗?
Progress of DNA-based Methods for Species Identification
不可言说的原质:斯拉沃热齐泽克关键词研究
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