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视角下李煜词中的转喻研究

2018-11-10 06:53吴怡涵
北方文学 2018年17期

吴怡涵

摘要:李煜是五代十国时期最杰出的词人,他的词风独树一帜,对中国诗词的创作影响深远。本文从认知视角出发,利用Radden和Kovecses所总结的概念转喻的分类,探讨李煜词中所包含的概念转喻类型,以及其对作者表达思想情感上的意义。

关键词:李煜词;认知视角;概念转喻

李煜(937-978),五代十国时南唐的国君,他擅长书法和绘画,尤其是词的造诣颇深,因而被称为“千古词帝”。李煜的词作风格或绮丽浪漫,或悲伤哀婉,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描写奢华的帝王生活和浪漫的爱情故事,如《玉楼春》;另一类则是亡国后,其从十年繁华梦中惊醒,伤痛追悔,这一时期的作品悲伤色彩浓厚,如《清平乐》等。

一、认知语言学的转喻观

转喻(metonymy)一词最早是出现于古希腊的哲学中,主要是指在意义上或者名称上的改变,即“用一种事物来代替另一种事物”,在传统意义上,转喻“如同隐喻一样一直被视为一种修辞手段,一种纯粹的语言手段”。在语言学的发展过程中,人们慢慢认识到了转喻认知层面上的本质,于是不再只是将它视为一种简单的语言现象和修辞方式。

认知语言学家们认为“转喻是认知最基本的特征之一”,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分类。其中Radden和Kovecses从概念化的角度来定义转喻,并以理想化认知模型为框架将其分成了七种类型,即事物一部分之间的转喻、范围转喻、构成转喻、事件转喻、范畴一成员之间的转喻、范畴一特性之间的转喻、缩减转喻。

二、李煜词中的转喻

本文分析了收录在《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中的23首李煜词作,分别是《虞美人·其一》、《虞美人·其二》、《乌夜啼》、《相见欢·其一》、《相见欢·其二》、《一斛珠》、《子夜歌》、《临江仙》、《望江南·其一》、《望江南·其二》、《清平乐》、《采桑子》、《喜迁莺》、《长相思》、《捣练子令》、《浣溪沙》、《菩萨蛮·其一》、《菩萨蛮·其二》、《浪淘沙》、《浪淘沙令》、《玉楼春》、《谢新恩》及《破阵子》。

通过分析发现,这23首词中共有约43处转喻,有的词中转喻运用的次数比较多,有的则比较少或甚至不用。李煜词中的涉及的转喻模式主要包括事物与部分、范畴与成员、范畴与特征之间的转喻和构成转喻。

(一)事物与部分之间的转喻类型

这一转喻类型主要集中体现在《虞美人·其一》和《菩萨蛮·其二》中。在“春花秋月何时了”这句词中,作者用“春花秋月”代指世间美好的事物,符合部分代整体这类转喻。因为一年之中最美的季节是春、秋两季,春天最具代表性的是鲜花,而秋天最能引起人们思绪起伏、产生共鸣的则是秋月。面对此情此境,李煜应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但此时沦为阶下囚他只能忍辱偷生。

在《菩萨蛮·其二》中,“铜簧韵脆锵寒竹”一句中的“铜簧”指代的是乐器“笙”,因其被置于管底,故为笙的一部分。相似的还有《浪淘沙》中“金锁已沉埋”中的金锁,它是雕镂在宫门上的金色连纹花锁,此代指南唐宫阙。词中还有整体代部分的转喻,如“往事知多少”一句中的“往事”,其内容就很宽泛,既指李煜在位时的无限风光,也指其沦为阶下囚的凄凉,但此主要指那些美好的场景。“往事”一词多次出现于其词作中,如《虞美人·其一》、《子夜歌》及《浪淘沙》中,表达了作者对人生无常的叹惋之情。

(二)范畴与成员之间的转喻类型

此类转喻反映了人们的一种思维方式,即用某一类事物中的典型成员来指代其中的非典型的成员。如在《虞美人·其一》中“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这一句中的“江”本泛指大河,而此处指的是长江。因为南唐建都金陵,金陵即今天的南京,由此可以看出作者所描述的是故国的景物,所以此处指长江。在《虞美人·其二》中,“风回小院庭芜绿”一句中的“风”指春风,春来小院便转绿,所以风为春风。《相见欢·其一》的第一句“林花谢了春红”,由“春红”可知“林花”指代的是春林红花。

《子夜歌》中,“故国梦重归”一句中的“故国”指代的是南唐,结合词人的思想感情可知,故国即指南唐。《捣练子令》中“无奈夜长人不寐”中的“人”指的是听砧失眠的人,表现了人因听到捣练声而引发的相思之情。又如《一斛珠》“烂嚼红茸,笑向檀郎吐”中的“檀郎”,这是因为晋代的潘安容貌俊美且他的小字是檀奴,所以旧时的女子就将自己喜欢的男子称为檀郎。因檀郎是古时女子所倾慕的男子的典型代表,所以此处体现了成员代范畴这类转喻。

(三)范畴与特征之间的转喻类型

《虞美人·其一》中“小楼昨夜又东风”以及《谢新恩》中“东风恼我,才发一衿香”中的“东风”均指代春风,这是因为中国春天时刮的多为东南向的风。“只是朱颜改”中的“朱颜”意指面容红润容颜姣好,此处指代作者思念之人。仅以此二字概括所思之人,流露出作者无尽的忧思之情。再如《采桑子》中“九曲寒波不诉流”一句,据说黄河九曲弯折,故以其九曲的特征来指代黄河,表达了词人因路途曲折遥远而无法寄达书信的遺憾之情。

在《虞美人·其二》中,“风回小院庭芜绿”一句中的“芜”指代的是繁盛的草类植物。若任庭院中的草肆意生长,就会形成一片荒芜之景。《喜迁莺》中,“片红休扫尽从伊,留待舞人归”中的“片红”指代落花,“红”字在古诗词中频繁出现,多指代花。

(四)构成转喻类型

李煜的词中体现这类转喻的有《虞美人·其一》和《长相思》。第一首词中涉及到此类转喻的是“雕栏玉砌应犹在”这句,“雕栏玉砌”本是指那些刻有浮雕的栏杆和玉石做的石阶,此处则指代南唐故国的宫殿。词人用雕栏玉砌一词“为我们展示了繁华的南唐宫殿,具有很强的画面感。”后一首词“云一涡,玉一梭”一句中的“玉”指代的是玉簪,因玉簪是由玉石雕琢而成,所以体现了构成材料指代事物整体这一转喻。

三、结束语

“中国古诗词的特点就是要求用最少的文字勾勒出无限的想象空间,用最简洁的语言传达出深沉的情感”。通过探讨李煜词作中不同类型的概念转喻发现,诗词中的转喻不仅是感知事物的一种认知途径也是一种用来抒发情感的修辞手段,因此从认知角度分析转喻在李煜词中的应用,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词作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更为我们进一步阐释古典诗词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