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乐 雷冬玉 金鹿 景伟文
【摘 要】从“专人教”到“人人教”是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重要特点,专业教师需要对以上转化中所面临诸多实践性问题进行思考和明确,并采取一定对策进行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实处。本文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转化过程中专业教师所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结合教学实践,对如何更充分有效地开展课程思政,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出了对策,为专业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提供一定的指導。
【关键词】课程思政;专业教师;挑战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2457(2018)17-0175-002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8.17.088
【Abstract】Full participation is the important characteristics in political education fro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o full courses.There are many challenges and questions in the practices,which professional teachers should face and solve.In this article,the current status and problems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re analyzed and summarized. Finnally,based on our previous study,some tactics are proposed to enhance the teaching quality,which will provide good guidance for the applicaiton of political education in full courses.
【Key words】Political education in full courses;Professional teacher;Challenges and tactics
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办学方向。很长时间以来,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集中在思政课程教学中,时间和效果上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在战略上实现现了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但是,在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转化,涉及到教育主体变为专业课教师、教学内容安排和教学方式方法均发生变化,如果处理不好几个方面的问题,最终会导致学习流于形式、收效甚微。如何使课程思政作为补充,真正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这是高校专业教师思考并着重解决的问题[2]。本文从实践的角度,对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中专业教师面临的难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相应的对策。
1 课程思政所面临的问题
1.1 教育对象的价值取向与独立特征
目前,“95后”大学生成为我国高校在校生的主体。这一代人的成长恰逢我国加入WTO,正处于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社会环境等各方面全球化的浪潮中。他们受西方国家新自由主义、全球主义及数字资本主义等的意识形态的影响,功利与现实主义的价值取向特质明显,价值取向更加偏重自我,注重个性和个人价值的实现。此外,学生群体独生子女较多,受家庭教育和成长环境的影响,他们更加关注自我,追求“无拘无束”的自由,团队和集体意识相对淡漠。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意识让学生不再惧怕老师权威,自由民主成为学习生活和事物判断的“标准”[3]。
1.2 教师能否有效将思想教育融入专业知识
思政课程是由经过正规教育和专业训练的老师担任,课程内容系统而全面。但转向课程思政时,专业课教师是否能在有限的时间内保证教授专业知识同时保证思想教育不重复、不教条而富有成效?这对教师的知识储备和教育教学设计等各项能力都有很高要求。同时,在课程思政的开展中,思想政治教育是碎片化的,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如何发挥长效机制,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这也是很大的挑战。
1.3 教育方法是否与时俱进,避免教学效果流于形式
随着网络的发展,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途径变得异常广泛和快捷,教育的主客体已经不仅仅是教师和学生。长篇累牍的读文件式、灌输式教育不仅无法起到教育的目的,甚至可能诱导逆反心理,教学收效甚微,结果适得其反。这种情况下,在学生已经接受专业老师思政课程的系统教育后,若不进行教育方式的改革,课程思政的开设将流于形式、举步维艰[4]。
2 专业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对策
习近平总书记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已经指出症结所在,并指明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好办法、改进老办法、探索新办法”。调动教师和学生互动的积极性,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能以真理引导青年学生,以真心润泽青年学生。近年来,我国各高校积极推进全员全课程的思政教育体系,在课程思政改革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创新和探索,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复旦大学通过《经济与社会》课程,用经济学知识解读和启迪学生思考“中国为什么要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路”? 上海中医药大学通过“解剖第一课”向学生诠释遗体捐献的意义,启发学生思考生命的意义和感恩回馈之心。同济大学《可持续智能城镇化》,在课程中树立‘和谐城市价值观,强调和引导不同专业学生协同解决城市问题、参与城市共建的责任意识,学生对课程满意度高达97%[5]。实践证明,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程,以专业知识为载体,融入思政的内容,这就为生硬枯燥的知识赋予了思想政治的意义与活力,这样的形式学生喜闻乐见也易于接受,不仅避免了对思政课程内容的简单重复,同时,教学内容更具感染力,效果也立竿见影。
课程思政的建设关键在教师。作为教育教学的实际执行者,专业教师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引领的同时,从以下方面做出教育方法的改革和创新:
2.1 针对学生特征,因势利导
相对思政课程来说,课程思政课题的设计往往更加开放,形式更加靈活丰富。从某种角度来讲,这契合学生独立和批判的特点,可以采用多种形式,推动学生的参与和思考,个人价值的实现,从实践来看学生的参与度也很高。学生可以在参与、组织和讨论的过程中,实现对国家发展、个人使命及价值实现等思考和践行。针对学生对“说教式”教育的反感,我们在《大学化学》课程思政教育中,结合学生专业开展“以真人实事立德,以真人实事明理”的教学方法,通过一个一个让学生看得见、看得明的人物简介、历史事实和重大成就,引导学生看得真,看得远,立常志。例如,我们结合“粤港澳大桥”讲桥梁腐蚀与保护相关化学知识,让学生明确“中国路、中国港、中国网”等背后的每个平凡人所做的贡献,鼓励大家掌握真才实学,为国家富强做出贡献;结合“青蒿素和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讲老一辈科学家如何响应国家号召在如此困难的情况下完成科技攻关,造福人类;结合“神舟系列”飞船讲化学热力学与动力学内容相关内容,鼓励他们苦练本领、报效祖国等。通过以上方法的应用,学生对自己使命的领悟更加透彻,对自己的未来更加清晰,课堂反应更加积极。
2.2 提高自我修养和综合素质,做到“又红又专”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核心任务。专业教师要在传授科学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进行学生思想品德的塑造和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培养,这对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国的教育,尤其在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的区域,教师仍然扮演着教学主导者的角色,教师的引领示范作用巨大。因而,教师本人首先要有坚定的信仰和崇高的理想,同时作为教育的主体,要充分地学习,提高个人的政治素质和理论水平。首先教师要做到对专业有真知灼见,对于国家的战略需求和相关知识有所认识,只有这样才能将思想教育和专业知识相融合,将思想政治教育鲜活化,进而在学生的脑海里落地生根。
2.3 针对课程内容,做好思政教育的教学设计
思想政治教育要落脚于学生是否“动于心,践于行”。课程思政的实行,一方面要培养学生有高尚的情操,另一方面要培养其掌握真才实学和服务社会的本领。所以,教学中要准确把握专业课程的性质,要做好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以及时间分配等方面,否则会出现事倍功半,甚至收效甚微的情况。例如,我们在教学中播放了“厉害了,我的国!”,观影在激发学生的国家和民族自豪感方面起到很好作用。但部分学生反映,看到“中国桥、中国车、中国网、中国港”等一个个宏伟工程,着实热血沸腾,充满了为国家慷慨奋斗的激情!但是再拿起课本的时候,深觉自己专业“架不了桥,修不了路”,陷入深深的“专业无用论”的迷茫中。针对以上情况,我们在教学中针对每一章节内容,结合化学专业可以做什么,通过“航空航天高分子材料”、“食品安全”、“环境保护”等热点新闻和事件开展课程思政的教育,受到学生热烈欢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课程思政的开展必须将思政教育传统优势与现代技术相结合。作为课程思政的践行者,专业教师要认识到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和规律,针对学生特点,不断地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因势利导,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中国高等教育.2017(1).
[2]吴付来.打造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思想政治理论课[J].中国高等教育,2018(2).
[3]周琳."90后”大学生群体特征剖析及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探索[J].文教资料,2011(2).
[4]杨盛奎.试析我国高校学生思政教育难点[J].时代教育, 2014(3).
[5]高燕.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问题与解决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7(Z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