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振颉
有位年轻人向大师请教人生智慧,大师讲了四句话:把自己当作别人,把别人当作自己,把别人当作别人,把自己当作自己。年轻人只理解前三句话,最后那句话怎么也想不明白。
有人说,“把自己当作自己”还不简单吗?我们又没有被人施过“移魂大法”,哪天不是做着那个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自己。但是大家把问题想简单了!这里的“自己”绝不仅仅指肉体范畴上的“自己”,更多的指精神上的“自我”。
如果说肉体上的“自己”几乎不可能“丢失”,那么精神上的“自我”就像一个调皮的孩子随时可能从眼皮子底下溜走。正如黎巴嫩诗人纪伯伦所言“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我们忘了为什么而出发”,人生之路走得越久远,就越可能丢失自我。
著名说话达人秀栏目《奇葩说》曾经做过一期节目,讨论“我们都终将成为我们曾经讨厌的人”,正反双方从各自的角度阐述对于“变成自己讨厌的人”的利弊。一方认为:年轻时的自己单纯、无忧,而现在的自己锱铢必较,整个人身上充满市侩气息,这个自己太令人讨厭了!另一方却极力反驳,他们认为:年轻时的自己有太多的冲动和不成熟的表现,而现在的自己经历了诸多磨难和考验,人生因此变得完整而立体。假如过于纠缠过去的单纯,以为这就是人生的全部,肯定会错过旅途中的很多精彩,更遑论实现人生价值。
“我们都终将成为我们曾经讨厌的人”的争论焦点还在于过去的自己、现在或将来的自己当中,哪个才是真实的自我。这个问题太难回答了,因为站在不同的时空点,就会产生不同的观点和答案。
我们该如何定义“自己”,只有解决这点,才能解释清楚如何“把自己当作自己”。“自己”是动态的,但“自己”的内核不会随着时空流转而变化。那什么是“自己”的内核?就是那些让你觉得舒服、惬意的事。做这些事的时候,你不会带着功利的目的,更不需要外力强迫和约束。你就是喜欢,纯粹的喜欢,就像孩子看到母亲时的欣喜与宁静,就像嘴唇碰到蜜糖时的欢欣。在做这些事的过程中,你会把自己在什么地方都忘了,把现在是什么时候都忘了,只因你全身心地投入其中。
说到这里,我们终于触碰到“把自己当作自己”的边缘。在“自己”的领地中,你就是君临一切的王,无须听从任何的指挥和调度。可是要“把自己当作自己”又何其之难,现实生活中的条条框框,社会交往中的不同角色,让你只能按照他人要求的模样而活。可是一天中,总该有一段时间是属于你的。这段时间不需要很长,哪怕只是临睡前的一点时间,能做一做自己喜欢的事,这样的日子也就有了“红泥小火炉”的闲适。
不活在别人的期盼中,不为别人而活,这就是“把自己当作自己”的真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