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蓓
摘要:近年来,卫视频道先后于黄金时段播出纪录片,并不断加码纪实生产,形成“你追我赶,遍地开花”的勃发姿态。文章从政策红利驱动纪实生产创作,IP价值凸显吸引资本集聚,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时代需求,技术支撑媒体融合等四个方面来对纪录片“回归”卫视频道进行了成因剖析。
关键词:纪录片 卫视频道 纪实IP
2016年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国内八家卫视聚首羊城,共同拥抱纪录片,其盛况前所未见。2017年,江苏卫视等五家卫视频道出席了“纪录魅力与新时代的卫视‘场态”主题论坛并进行经验分享。纪录片与卫视频道的蜜月期正悄然到来。卫视频道为何频频向纪录片发起攻势,又该如何将这条纪实之路走得更远更好,欢喜之余,这些都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重要问题。本文从政策助力、产业价值、时代需求、技术支撑等方面对纪录片“回归”卫视频道进行成因分析,力求对卫视频道纪录片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政策红利驱动,纪实创作生产日趋活跃
世纪之交的中国纪录片生产创作,前有自产自销模式桎梏,后有泛娱乐化浪潮的猛烈冲击,成长之路举步维艰,至2009年,全国纪录片年产量仍不足1000小时。2010年,国家广电总局出台《关于加快纪录片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此举对提升纪录片创作产量与作品品质具有重要意义,实现了我国纪录片由事业发展向产业建设的转变。2011年,中央台积极响应政策号召,开办国内首个专业纪录频道,此后,上海纪实、北京纪实、湖南金鹰纪实等三家纪实频道相继完成上星,形成以央视纪录频道为中心、统筹多家纪实频道、覆盖全国的产业新格局,成功打开纪录片内需市场,使纪实创作全面回暖。2014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推行“全国上星综合频道每天至少播出30分钟国产纪录片”规定,将纪录片播出量扩增至6000多小时。2015年,“百人百部中国梦短纪录片扶持计划”的启动成功激励和引导供给双方,行业生态日趋良性化;由“一剧两星”政策的施行而空出的节目带刺激了各家卫视节目需求并间接盘活了优质纪录片市场;“限娱令”“电影法”等政策的先后颁布更为稳定纪录片质量保驾护航。
一系列纪录片扶持政策的陆续出台,使卫视频道纪录片创作、生产和播映受到极大鼓舞,迈入前所未有的政策利好格局。2016年,广东卫视纪实生产经费投入增加至近3000万元,仅江苏广播电视总台旗下的纪录片创作中心生产投入就超2500万元。根據CDRC数据显示,2015年省级卫视频道电视纪录片播出时长18700小时,较2014年同比增长19.6%,收视率增幅也远超中央电视台和省级专业频道,高达19.6%,更为抢眼的是,2015年省级卫视黄金时段播出纪录片时长总计1373小时,同比增幅达131.5%。①2017年,省级卫视播出纪录片共计220部,累计视频点击量达6.3亿次。②
纪实IP价值凸显,产业资本聚力赋能
IP是英文Intellectual Property(知识产权)的英文缩写,近两年随着互联网生态建立,IP概念也由游戏界逐渐向影视、文学等领域蔓延。2012年,《舌尖上的中国》开播,打响我国现代纪实IP第一炮,对于中国纪录片市场化发展具有开路先锋的作用。2016年,广东卫视在春节期间播出美食类纪录片《老广的味道》,这部以赞颂岭南人民就地取材生存智慧的上乘佳作不仅取得同时段全国排名第七的收视成绩,在移动端和互联网也斩获傲人口碑。与此同时,广东卫视还通过淘宝、聚划算等电商平台进行了深度捆绑融通产业链条,播出后三天内平台美食食材销售额超3000万元。③《老广的味道》打开了“纪录片+美食“的产业新形态,通过项目化运作实现了纪录片的品牌化、IP化,不仅给予了广东卫视纪实生产自信,也鼓舞了卫视频道的纪实IP生产运作。江苏卫视的《本草中国》通过在正片中链接相关中草药专家和草药商城,并在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售卖同名书籍、明信片等周边产品,以综合立体的商业化运营实现纪实IP的全面商业渗透。2017年,广东卫视纪录片《秘境神草》在开播前就得到康美药业1000万的资助费,未播先获利;由广东省云浮市政府委托马志丹工作室所制作的以展现云浮历史文化的纪录片《云浮之光》成功解锁纪录片商业化定制模式;江苏卫视的《你所不知道的中国第三季》在BBC世界新闻频道与江苏卫视同步开播,进击海外市场。
坚定文化自信,满足时代需求召唤
在2016年建党95周年庆祝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将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并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在社会矛盾已经发生根本性变化的今天,兼具思想深度、情感力度、艺术精度等多重价值的纪录片不仅是国家文化产业发展和软实力建设的重要一环,更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介质。电视生态领域风雨突变,前两年占据电视行业半壁江山的娱乐综艺在历经几年高速奔跑后正在走下坡路,卫视综艺遭遇瓶颈,内容同质化导致收视率普遍下滑,广电政策收紧、国家导向的明确要求也掣肘了综艺领域内的创新性突破。中国电视节目在经历了游戏综艺、歌唱选秀、明星真人秀、喜剧类节目等四个浪潮发展过后,以纪实类节目为代表的原创文化新浪潮似乎正在席卷而来。卫视频道作为文化传播高地和重要媒介品牌,更应在这个矛盾丛生的社会中深深扎根于现实土壤,自觉履行媒体人的使命和担当,创作更多具有时代基因和民族风骨的优质作品,引领价值回归,通过卫视放映和大屏幕传播,实现纪录片感染力、影响力、号召力的最大化。越是纷繁复杂的年代,越需要冷静观察与思考,这是纪录片应该担负的责任。④
根据央视-索福瑞数据显示,从电视纪录片的观众年龄情况来看,55~64岁、65岁以上的观众集中度最高,其次为45~54岁年龄段的观众,而35~44岁观众的集中度则呈现增长趋势。⑤可见,我国电视纪录片观众整体年龄偏高,呈现一定程度上的老化现象,卫视频道据此积极调整编排策略,加大重大题材类、历史文化类等类型纪录片的制作与播出比重,丰富纪录片文化厚度,如江苏卫视的《茶界中国》、浙江卫视的《南宋》等。而与之相映成趣的是网络纪录片观众却逐渐向年轻群体聚拢,《我在故宫修文物》网络观众群体主要集中于80后、90后群体。随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年轻一代逐渐成为网络视听的主要受众,卫视频道及时应对,通过深入观察,捕捉他们的期待与共鸣,以年轻群体喜闻乐见的方式和灵活轻快的编排来提升作品吸引力。
技术支撑升级,媒体融合纵深推进
以4K、VR等为代表的制作技术,互联网和通信技术在智能终端的飞速进步,为卫视频道纪录片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目前,国内4K技术日趋成熟,播出端高清升级基本完成,为提升纪录片观赏体验开辟了广阔空间。技术与内容相辅相成,技术是展示内容的优质平台和传播手段,内容赋予技术以生命张力和情感体验。越来越多采用4K格式拍摄的纪录片,给观众带来了无可比拟的美学体验与视觉冲击。“小屏始终难以取代4K高清等高标准的家庭观赏体验,只有真正大众化的纪录片才最匹配这种观影模式。”国家广电总局宣传司司长高长力如是说,他甚至还做出了“纪录片有可能改变多屏竞争格局下的电视命运”的重大预言。“宽带中国”“三网融合”“网络强国”等战略则从不同维度推动着中国基础信息网络建设,推动有线电视行业由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升级。2017年,全国有线数字电视用户数2.03亿户、数字化率90.76%,双向网络覆盖用户超过1.69亿户,三网融合业务收入同比增長超过30%,有线网络双向化、智能化、宽带化建设卓有成效,为国内纪录片市场的成熟夯实了设备基础。⑥4G技术方兴未艾,5G技术指日可待。在未来,随着5G商用及通信卫星事业迈向高通量时代,视听新媒体内容,特别是高清、超高清以及虚拟现实内容的移动传输将极易实现,也为纪实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无限可能。⑦
结语
随着文化产业发展和纪实行业成熟,国内纪录片有了“回归”卫视频道的动力、条件和需要,各家卫视频道也在近几年的实践中探索出了“回归”的路径与方法。但在表现手法、表达方式、题材创新、全产业化运作、媒体深度融合等方面仍还有待创新,新时代的纪录片人大有可为,也应当大有作为,创作更多纪实佳作来回应当下,让卫视频道纪录片迎来更多的春暖花开和初阳冬日,走向真正的纪实创作新常态。
(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栏目责编:吉 庆
注释:①刘 刻,何苏六:《“公众时代”的新常态——中国纪录片的新语境》,《新闻战线》,2016(2)。
②孙 琳,李 丹:《“三屏”联动——纪录片发展驶入“盛夏季节”》,《影视制作》,2018(1)。
③④⑤张同道:《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2017) 》,北京,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2017年版第156、106、73页。
⑥ 李秋红,周 菁,王 羽:《2017年广播影视产业发展情况分析》,人民网,www.media.people.com.cn,2018/02/21。
⑦ 罗建辉:《中国视听新媒体发展报告(2017) 》,北京,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2017年版第2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