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青利
摘要:小学是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基础阶段,其中数学课程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学习数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思维逻辑和空间感,“图形与几何”课程在这个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实际高段数学的教学中,小学生常常会对图形与几何产生认知困难,从而影响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因此,本文主要阐释在高段数学中创新“图形与几何”教学的方法,希望其对小学高段数学提供有价值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
“图形与几何”课程对于提升小学生的数学思维和空间感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授课教师要充分重视“图形与几何”课程的教学质量。为了使小学生对图形和几何有更深刻的认识,并且更扎实的掌握基础知识,授课教师应不断创新“图形与几何”课程的教学方法。只有不断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小学生才能在高段数学的学习中有所提升,从而为将来的数学学习打好基础。
一、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图形与几何”课程较为抽象,对于小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学习难度。因此,小学生在学习此课的过程中难免會出现厌烦、消极等情绪。为了增强学生对“图形与几何”课程学习的积极性,需要授课教师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不断培养学生对此课程的兴趣。小学生只有对该课程产生学习兴趣,才能感受到来自数学的魅力和乐趣,最终掌握“图形与几何”课程的理论知识。在课堂上,授课教师可以向学生们展示与本节课知识相关的实体物品,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在学习《立方体》一章节,授课教师可以在进入理论知识的学习之前向学生们展示实际生活中的长方体和立方体,引导学生们自主回答其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引入课程内容的学习。这种教学方式能够营造轻松自由的课堂氛围,消除学生的厌烦情绪,不断培养学生对图形和几何的兴趣。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增强学生的空间感
“图形与几何”课本上的图形较为平面,即便呈现出来的是立体图形,学生也很难感受到强烈的立体感和空间感。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成为数学教学的有效工具。因此,教师在教授“图形与几何”时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视频或者动画向学生们讲解理论知识。这种方式不仅能够直观立体的展示课本内容,还能够引出学生的好奇心,从而增强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如在学习《图形与变化》这一章节,授课教师可以利用动画的形式将图形的平移、旋转、放大、缩小展示给学生。通过动画学生能直观的了解图形的变化过程与变化技巧,从而能够迅速的掌握图形变化的规律,最终有利于提高高段数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率。
三、倡导小组合作学习,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小组合作学习成为创新课堂教学的方式之一。在小学数学课堂上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不仅能够使学生们在欢乐的氛围中掌握理论知识,还能够锻炼其动手动脑的能力。因此,授课教师在进行“图形与几何”教学时应积极倡导小组合作学习,不断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如在学习《圆柱与圆锥》这一章节时,授课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不同的组别共同探讨圆柱和圆锥体积和面积公式的构成。同时,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可以引导各小组将纸质的圆柱和圆锥模型拆开进行研究。随后,授课教师以提问的形式对各小组进行检验,回答最完整最清晰的小组获得相应奖励。这种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将课堂教学与游戏相结合,极大的活跃了课堂氛围,增强了学生们动手动脑的协作能力,最终有利于学生扎实的掌握理论知识。
四、创新课下作业形式。培养学生利用数学理论的实践能力
为了更好的掌握课堂上的所学知识,课后作业是必不可少的学习工具。传统的课下作业多以大量的书面作业为主,缺少对所学理论知识的实际练习。长此以往,不利于学生的综合性发展。因此,授课教师应创新课下作业形式,使得书面作业和现实实践相结合,从而提高小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如在学习《轴对称图形》这一节时,授课教师可以给学生们布置合理数量的书面作业。除此之外,还应引导学生们观察生活,将生活中轴对称理论的应用作为分享在课堂上呈现。通过这种作业形式,不仅使得学生可以高效率的完成书面作业,还能不断培养学生利用图形和几何知识的实践能力。
结束语:
小学高段数学中的“图形与几何”课程是学生未来学习数学的基础,因此,授课教师应不断创新课堂教学的方式和方法,以保证高段数学的教学质量。首先,授课教师应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增强学生的空间感。其次,授课教师应倡导小组合作学习,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最后,授课教师应创新课下作业形式,培养学生利用数学理论的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