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发玲
摘要: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小学教师在教学中加强对问题的培养是教学中的重要任务之一,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能够更新传统应试教育理念,营造一定的情境培养学生敢于提问的精神,引导学生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解决问题,在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前提下让学生自主参与到数学知识的获取中,通过对问题的分析解决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增强学生的创造性活动。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情境;思维发展
新课标指导下,在创新发展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能够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主体观,以学生能力发展为重点的教育质量观,通过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将学生看作可发展的人,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索数学知识,通过合作交流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中感悟知识的发生、发展与变化,创新学生的数学思维,实现高效课堂的有效构建,同时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针对性提问,有的放矢开展教学
数学课上的每一个知识点提问都不是孤立存在的,相互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因此教师在具体教学内容分析后要能够确定教学目标,在优化提问结构的过程中要能够针对具体内容的重难点,既不能没有轻重,也不能蜻蜓点水,要针对学生学情和学生的疑问有的放矢进行提问,以此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到数学知识探究中,实现教学有效性。
比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教师在教学中设计了如下问题:(1)长方体有多少个面?每个面是什么形状?相对的面大小有什么特点?(2)长方体有多少条棱?相对的棱长度有什么特点?(3)长方体有多少个顶点?相交于一个顶点有多少条棱?这样,在引导性的提问中让学生从形象思维转换到抽象思维,在学会长方体的有关特征后,教师还可以提问,如果让你自己学正方体,你会从哪些方面着手学习?启发学生举一反三,能够通过模仿运用,提出类似的问题进行自学自导,以此掌握正方体的相关知识。在针对性地问题引导中,教师既帮助学生解决了学习重难点知识,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生知识运用能力。
二、探究性提问,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教师在确立三维目标后,要能够将其中提到的“数学思考”作为重要目标,通过解决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提高学生学习活动的思维含量。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将班级的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激发学生认知矛盾冲突的前提下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和创造动机,彰显学生的主体性。
比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一课时,教师可以在数学课堂中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同学们,今天咱们转换一下角色,你们来当小考官出题,我来回答。在纸上写出任意一位多位数,然后在纸上计算这个数是不是能被3整除,然后将这个数说出来,老师可以不用动笔就能做出判断这个数是不是能被3整除。你们信我不?”由此,学生从不相信,纷纷出题打算难倒老师,在老师的“快准狠”回答中学生惊奇:为什么你能这么快速回答出来呢?由此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究兴趣,她们渴望解开谜底寻找正确答案,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将班级的学生分为不同的学习小组,让学生自主探究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知,在富有挑战性的探究情境中让学生获得探索新知的方法,帮助学生深化了数学知识认知,实现了数学课堂的有效性。
三、开放性提问,发展学生创新思维
数学作为一门思维性较强的基础学科,在培育学生创新思维方面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开放的问题情境能为学生的知识探索提供大量可选择的信息,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和兴趣爱好选择不同信息,从多个角度和多个层面去思考、分析解决问题,在个性化的解决问题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开放题的设计形式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开放问题的设计要能够有一定难度,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发展原则,既要能够让学生接受,还要能够隐含“创新”因素,让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和层次施展自己的思考才华。
比如,在学习《四则运算》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充分考虑其内在联系,比如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加法和乘法之间有转换关系,当加数相同时,所有的加法转化为乘法,所有的乘法可以转化为加法,通过梳理加减乘除的内在联系,让学生思考。教师可以提出问题:189减7可以连续减几个7?引导学生变换思维进行思考,从而理解数学知识问的内在联系,进行了求异思维训练。
综上所述,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能够创设问题情境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通过针对性提问,有的放矢开展教学;探究性提问,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开放性提问,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给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表现自我,让学生在问题情境创设过程中多思考,不断内化数学知识,习得思维能力,提升核心素養,实现数学课堂的高效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