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融入研究

2018-11-09 11:59杨生利
科教导刊 2018年21期
关键词:理论课思政课思政

杨生利

摘 要 地方传统文化积淀着民族精神最深沉的价值追求,反映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将地方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既是时代诉求,又是课程要求和现实要求。本文通过地方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整体性思考,探讨如何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融入地方传统文化,力求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的创新,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文化认同与价值认同的双重认同。

关键词 地方传统文化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融入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8.07.036

Abstract The local traditional culture accumulates the deepest value pursuit of the national spirit and reflects the unique spiritual identity of the Chinese nation. Integrating local traditional culture into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s not only an appeal of the times, but also a curriculum requirement and a realistic requirement. Through the integration of local traditional culture in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explores how to integrate local traditional culture in teaching objectives, teaching content and teaching methods, and strives to realize the innov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teaching method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realize the dual recognition of class culture identity and value ident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Keywords local traditional culture;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integration

地方传统文化积淀着民族精神最深沉的价值追求,反映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断壮大的丰厚滋养,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植根的文化沃土,彰显了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思政课”)作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阵地,对文化传承和创新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试图从构建地方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角度,将高等教育资源与地方传统文化相结合,使思政课彰显民族性,并赋予地方特色,做到思政课教学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1 地方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的必然性

1.1 时代诉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由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优秀传统文化所孕育。中国共产党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引领者和实践者,又是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高校要坚定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要引领意识形态工作必须依托思政课这一主阵地,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挖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赋予浓厚的文化传统。

1.2 课程要求

高校思政课是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阵地,是全面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落实立德树人主阵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讲、帮助青年学生树立正确“三观”的核心课程。中国各地方传统文化关注人性、社会、强调德性,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学、理想价值和道德修养内容,是思政课的重要载体,将思政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实践教学与地方传统文化相结合,融优秀地方文化于思政课之中,极大的增强了思政课的实效性、针对性和科学性,使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更能够入脑、入心。

1.3 现实要求

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高校的四大职能之一,研究表明高等教育与地方发展具有显著的互动关系。大学生是城市建设与发展的中堅力量,事关城市定位的人才供应,对其进行地方传统文化的普及教育,具有突出的意义。根据武汉大学沈壮海教授2017年主持的通过走访全国35所高校的调查研究显示,89.6%的大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永恒魅力”观点表示赞同;87.3%的大学生表示教学实践活动“传承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很有必要”;79.5%的大学生表示愿意课程设置中包含地方传统文化因素。大学生对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比较强烈的学习意愿,但高校在地方传统文化教育方面的课程、讲座与活动偏少,大学生对地方传统文化的熟悉和了解程度明显不足。高校思政课作为全国所有高校都必须开设的公共课,在课程设置中增加地方传统文化内容有其现实作用。

2 地方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整体性思考

2.1 教学目标的调整

思政课的教学目标是指思政课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成果,是思政课教学开展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对于思政课的教学目标,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文件《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有明确的规定:“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政课教育各个环节,贯穿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个领域,推动高校在哲学社会科学及相关课程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1]因此,将地方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应该遵守国家规定并结合地方传统文化特点进行微调。具体来说,在设定教学目标时,要根据地方传统文化的类别进行个性化设定。对于地方传统文化偏重于物质方面的文化资源的,例如革命文化纪念地、历史建筑、传统民居、工农业遗产、名城名镇名街名人故居等应侧重认知目标,强调学生对于地方传统文化资源的理解与认知。对于地方传统文化偏重于精神方面的文化资源的,例如慈善文化、孝敬文化、诚信文化、地方传统节日文化等,应着重情感目标的培养,培养学生对地方文化的精神体验。对于地方传统文化侧重价值方面的文化资源的,例如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诚实守信、建功立业等价值宣传的,应注重对学生价值引领,突出学生价值观的选择。

2.2 教学内容的增补

目前高校思政课使用的是由教育部统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这些教材具有很强的意识形态性、政治性和主流性,对于培养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由于内容的理论性和抽象性太强,侧重于全国范围内一般性的理论总结,忽视了地方传统文化的融入,缺乏适应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鲜活性,一定程度上消弱了思政课的教学效果。

将地方传统文化资源与思政课的教学内容相糅合,能够真正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充分调动学生自觉学习和参与思政课的自觉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具体说来,要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教学内容增补应遵循政治性原则。政治性原则,也称之为方向性原则,即课程建构必须以培养学生形成坚定正确的政治信念和强烈的政治责任感为核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和热爱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2]将地方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内容时,应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相符合,满足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方向,选择能够提现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先进文化进行内容增补。

第二,教学内容增补应与教学主题设计相契合。思政课教学主题设计是通过对时代发展、学生成长、教材内容的理解,合并提炼教学主题并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3]高校思政课包含着不同的教学主题,在具体教学环节中,地方传统文化的选取也应与各教学主题相结合。例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5年修订版)第二章第二节“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时,融入各地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历程必须要契合教学主题——爱国主义的培养,让学生能够体验到身边的爱国文化氛围,使得爱国主义这一主题更突出,更具感染力。

第三,依托地方传统文化拓展实践教学。中央宣传部、教育部文件《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要求:各高校要积极争取社会各方面支持,整合实践教学资源,拓展实践教学形式。[4]实践教学是思政课的重要内容,对于增强课程的实效性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各高校思政课教学实践中,实践教学环节表现和作业质量考核结果占期末总比重的20%~30%。将地方传统文化引入到实践教学中,为实践教学提供了新的方法。一方面利用各地的历史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遗址等开展历史和社会责任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另一方面利用各地民族艺术、历史名人事迹等开展民族精神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具体实施可以通过实地参观、走访调查、学术讲座等方式,通过更加直观的方式去感受地方文化的精髓。

2.3 教学方法的更新

传统思政课教学主要以讲授法为主,辅之以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缺乏创新,学生兴趣度不高。地方传统文化的引入将大大改变这一教学模式,促进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的更新,适应当代大学生的个性需求。地方传统文化包含广泛,内容丰富,因此在教学方法的选择时,可以结合专题演讲、课堂情景剧、微题材制作等多种方法来进行课题展示和还原解读,将传统的灌输式理论讲授变为学生自主探索式的学习。

专题演讲。专题演讲是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综合研判能力、逻辑推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个人表演能力的一种研究性学习方式。各地丰富的传统文化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演讲题材,教师设定以地方传统文化为内容的演讲主题,学生通过走访调查—撰写讲稿—熟悉讲稿—设计演讲—全班演讲这么一个过程,从不同角度诠释了对地方传统文化的理解、宣传和表达对学习城市的热爱,从而实现对爱国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深化理解。

课堂情景剧。引入地方传统文化的高校思政课课堂情景剧是由教师依托地方历史名人事迹、传说典故、重大事件等引导学生进行还原穿越的表演,学生则以课本知识为基本出发点,自设情景、分配角色并灵活再现的方式。例如在将爱国主义及其时代价值时,可以通过《荆轲刺秦王》情景再现,拉开了爱国篇的序幕,还原“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感叹。

微题材制作。微时代背景下,微题材元素风靡于互联网,易被学生接受。把微题材元素引入思政课教學也是教学方法改革的一大亮点。在新民主主义理论章节,教师可借助微题材,用镜头记录城市斗争痕迹,彰显复兴之路,凝聚微力量,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

3 结语:双重认同—文化认同与价值认同

文化构建价值,地方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的基础,其价值认同的实现不仅是传统文化当代传承的需要,也是多元文化视域下重塑民族文化自信的根基。通过地方传统文化与思政课的融入,充分利用地方传统文化资源,构建思政课教学的整体性思考,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动力,使学生自觉投入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历史使命中去,实现学生文化认同与价值认同的双重认同。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新华社[EB/OL].2017.1.25.http://www.gov.cn/zhengce/2017-01/25/content_5163472.htm

[2] 徐德莉.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机制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导刊,2017(12):114-115.

[3] 何振华.基于主题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构建[J].教育参考,2016(3):99-100.

[4] 中央宣传部,教育部.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教社科〔2015〕2号).[EB/OL].2015.7.30.http://www.moe.gov.cn/srcsite/A13/moe_772/201508/t20150811_199379.html

猜你喜欢
理论课思政课思政
课程思政迈向高质量发展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开放大学交互式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应用
新时代军校思政课铸魂育人的新形势新挑战新路径探讨
改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践探索
办好思政课铸魂育新人
寓庄于谐:高中思政课堂教学语言活力之彰显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小三明治式”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