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开彦
摘 要 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幼儿自然教育的缺乏日渐受到关注。森林学校开始在全球普及化,中国也不例外。感官教育是森林学校教育最重要的分支之一。探讨了森林学校中如何进行感官教育、感官教育与自然教育的结合以及感官教育带给孩子们的益处。
关键词 森林学校 感官教育 自然教育 感官意识 感官本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8.07.025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lack of natural education for young children has received increasing attention worldwide. Forest schools are beginning to become global, and China is no exception. Sensory education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branches of forest school education. It explores how sensory education, sensory education and nature education are combined in forest schools and the benefits of sensory education for children.
Keywords forest schools; sensory education; nature education; sensory awareness; sensory essence
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幼儿户外活动明显减少这一现象愈发受到关注。正如美国著名作家Louv在他的书中《森林中的最后一个孩子》中采用“大自然缺失症”一词描绘现代社会的孩子们与大自然缺乏联系的事实(Louv,2010)。森林是我国陆上最大的生态系统,而且我国部分地区依托森林环境已经建设了形式多样的教育基地。因此,如何更好地有效地利用大自然、引导孩子走出房间、走向大自然不仅成为了全世界关注的问题,也是我国教育界开始重视的话题之一。
森林学校通常没有教室,让儿童回归自然,孩子们可以爬树、玩火,即使是在下雪天,孩子们也在户外玩耍。森林学校并非一定要在森林,“森林”只是大自然的代名词,森林教育是自然教育的一部分。森林学校可以是一片森林、一座农场,或者是一片海滩、一个公园。在森林学校里,幼儿们不是间接通过书本学习,而是通过与大自然实物的直接接触而学习,孩子们从中得到丰富的感官教育,从而促进了他们自身感官循序渐进地发展。
1 如何进行感官教育
1.1 树立感官意识
18世纪法国伟大的教育家卢梭曾说过:“自然的教育就是我们的才能和器官的内在发展,就是自然规律对我们的教育。”人类的生命源于自然,大自然的一静一动,一花一木都赋予人类活动深刻的意义。然而,随着城市的崛起、钢筋混凝土浇筑的高大建筑物阻隔了人与自然的联系,而那些只有在自然中才能感受到的教育意义也在不断消失。当儿童越来越依赖舒适环境、对自然越来越缺乏兴趣时,他的身体与此同时正在慢慢退化,孩子离开大自然身体和思维会逐步退化,其中一部分就是感官—视触配合退化。
因此,在课程设计初期,建立起学生对各种感官体验的关注是感官教育的第一步。
1.2 认识感官的本质
运用感官教育的前提,在理论上不仅需要老师对孩子感官发展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也需要让孩子们了解自己的感官。
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如果通过一系列丰富的组织活动,让儿童不断使用组织化的知识系统去感知世界,那么儿童的感官逐步发展的同时,知识系统也在不断完善。根据黄建华《关于新生儿听觉发展期的探讨》,出生第一天的新生儿就已有听觉反应,而且还能区分声音的音高、音响和声音的持续时间(黄建华,1983)。
在蒙氏的教育体系中,感官教育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蒙氏认为儿童发展的不同阶段,各种感官的敏感性不同,对刺激的反应也不同。当然儿童之间存在个体差异性,她的感官教育主要是根据儿童不同感官发展出现的感觉期进行适当的感觉训练,并把感觉期分为了五个阶段。
因此,在森林学校,孩子们能通过老师的讲解了解自己的感官系统,并珍惜爱护它们,但不吝惜于使用它们,学会用它们去探索更宽广的世界。
1.3 结合森林学校活动进行感官体验
森林学校的绝大部分教学活动都是在户外进行,例如“搭一个属于我们自己的树屋”、“金秋我们一起割稻子”“野外生存體验活动”“在森林里制作美食”等等。来到森林,孩子们闭上眼睛,双手环抱大树,听着大树哥哥发出的声音。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学会使用自己灵敏的小耳朵去倾听大自然的声音。
森林学校的户外活动结合了多感官的体验,也从中激发了孩子们探索自然的兴趣,他们愿意去用自己的耳朵、眼睛、鼻子、手等去感受大自然。
2 感官教育与自然教育相辅相成
根据幼儿感觉期的发展,蒙氏设计了一整套感官训练的教具:触觉—粗滑盘,温觉—金属制的杯子,重量感觉—轻重板,嗅觉—各种花,味觉—各种溶液,视觉—不同形状的木块,视觉—箔板,触觉—不同轮廓的纸牌,色觉—不同颜色的绢线卷,听觉—木制的音筒。而这些教具的原材料都来自大自然,在森林学校,大自然赠送给我们的就是给予孩子们丰富感官教育的教具。
在森林学校,自然教育时刻在进行着,与此同时,感官教育也不例外,两者相辅相成,互相配合,互相促进,共同辅助孩子知识系统和感官系统的良好发展。
3 森林学校的感官教育为孩子带来的益处
(1)提供真实的感受经验。《Journal of Forest Research》中提到:‘Forest education is generally conducted in a real forest to provide learners a direct experience with reality.森林学校中提供的教育是直接提供给孩子们直接的、真实的感受经历。孩子们全身心投入到环境中,在环境里用自己的感官去感受真实的自然,从中获得感官教育。
(2)增加情感体验。多元感官配合教学的过程中,幼儿能将听觉、视觉、触觉等结合在一起,从形象感知到互动情感体验,构建完善的学习过程(张小仪,2015)。在森林学校中,孩子们与大自然的动植物在亲密接触的同时,也会产生感情—对大自然的爱心等。在调动儿童感官系统的同时,也增加了儿童丰富的情感体验。
(3)激发学习兴趣。《纲要》中科学目标提出:“教师要引导幼儿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動脑,探究问题;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教师只有充分发挥幼儿的多感官作用,才能让幼儿体验到科学发现的乐趣、科学探究的成功(于卓明,2017)。在森林学校,儿童是学习的主动者、探索者。当孩子们学会用自己的感官去感受大自然时,会探索到自然的无穷奥秘。从中引发了孩子们对周围事物、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4)锻炼逻辑思维。大自然中存在着许许多多的自然规律,当孩子运用各种器官去探索自然的时候,在发现自然规律的过程中锻炼了他们的逻辑思维。四季色彩的变化、大自然气息的变化、动物们的行踪变化等等都是孩子们引发思考的本源(朱志文,1979)。
(5)培养独立人格和创造性。孩子们在森林学校主动探索周围环境,老师们以一个观察者、引导者、鼓励者的身份,引导孩子们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给孩子们留出探索、质疑的时间和空间,尽量让孩子们自己去发现、探索,主动积累经验,这有利于培养孩子们的独立人格和创造性(陆德伟,叶南,2010)。孩子们的感官系统相较于成人而言更加敏感,大自然对孩子们感官的刺激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在森林学校里提倡自我探索,这也有利于孩子们独立人格的培养。
(6)培育感恩之心。当儿童们怀有感恩之心时,对待事、物、人都会更加珍惜爱护。《Taylor & Francis Journal》中谈到:‘In particular, the notion that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s not a passive undertaking; when one appreciates the essential value of the environment, one is bound to care for it.森林学校中的感官教育让孩子们全方位地了解到自然中的事物同人类一样,有轮廓、有“肤色”、有气息,自然中的一切一切都是具有生命的。因而孩子们会像对待同伴一样爱护大自然,心怀感恩之心。
清晰的价值观引导清晰的教育观,随着时代的发展,更多的父母、老师们树立了新时代的儿教育观。唯一不变的是一切以儿童为中心。与此同时,也意识到了大自然不仅仅是对于人类的生存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对于儿童的身心发展也具有重要的价值。
长期生活在封闭的室内、缺乏户外活动的孩子们必定在感官系统上有所缺陷,大自然对于儿童的感官有着丰富的刺激,促进了他们感官系统的发展。森林学校中的感官教育是未来教育领域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 丁祖萌.中国儿童颜色感知学的发展.心理学动态,1990.
[2] 法拉波诺娃.小学儿童感觉和知觉的特点.人民教育出版社,1962.
[3] 黄建华.关于新生儿听觉发展期的探讨.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3.
[4] 黄志雄.论儿童书籍设计中感官体验的营造.艺术探索,2010.
[5] 许政援,吕静.儿童发展心理学.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
[6] 杨晓萍.蒙台梭利的自由教育和感官教育.西南大学学报,1994.
[7] 于卓明.如何调动儿童的感官进行科学探究.课程教育研究,2017.
[8]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2015.
[9]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2001.
[10] Bernadine Chuck Fong,Miriam Roher Resnick.(19780)The Child.
[11] Creta G.Fein.(1978)Child Development.
[12] Gelman,(1996).
[13] Hetherington(1979)E.M.et al.Child development:A Contemporary View point.
[14] Hetherington,E.M.and Parke ,(1979)R.D.Child Psych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