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立忠
摘 要 高职院校自主招生办学实践对于探索与普通本科高校不同类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高等教育办学自主权逐渐下移的重要表现。自主招生实践主要有 “校校”协同招生、校企协同招生及其相应的亚模式。同时,由于自主招生本身社会认可度较低、招生录取成本高等问题而需要进一步创新自主招生的实践。
关键词 高职 自主招生 模式 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8.07.009
Abstract The practice of self-employment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exploring the training modes of different types of talents in regular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it is also an important manifestation of the gradual downward movement of higher education-running autonomy. The practice of self-enrollment mainly consists of "schools and schools", cooperative enrollment, school-enterprise collaboration, and their corresponding sub-models. At the same time, due to the low social recognition of self-enrollment and the high cost of admissions, it is necessary to further innovate the practice of independent enrollment.
Keywords vocational college; self-enrollment; mode; countermeasures
1 高职协同创新自主招生的意义
(1)自主招生是高职办学自主权下放的重要实践。高职院校自主招生办学实践是高等教育办学自主权逐渐下移的重要表现。长期以来,高职教育在高等教育系统中的价值受到社会一定程度的偏见,在生源的选择上和普通高校也是无从竞争。而实际上,高职和普通本科的教育目标有很大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在教育的终端就表现为各行业企业技能型人才的缺乏和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矛盾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自主招生的逐步实现,为技能型人才培养获得合适生源提供了机遇。
(2)自主招生是高职教育协同创新的时代需要。高职教育的改革不仅是高等教育行政部门和高职院校的事,更涉及到广泛的社会组织。政府部门的顶层设计、行业企业的技能训练、立法部门的制度保障缺一不可。而高质量的高职教育无论是对政府、企事业单位还是其他社会组织都具有促进作用。政府、行业企业、中等、高等院校与高职教育的协同创新源于对扩大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提高高职培养质量的迫切需要。而多个社会组织协同创新的高职院校自主招生实践,对于拓宽高职办学思路、促进高职教育专业结构调整、提升人才培养的品质、优化人才培养格局、创新人才培养方法、探索与普通本科高校不同类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具有广泛的时代意义。
(3)自主招生是高职协同创新办学机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时代探索和重要机遇。高职院校经过教育部质量评估,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都有很大进展。现在面临的主要问题仍然表现为规模发展与质量提高的问题。在与其他高校的常态化竞争中,高职需要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改革的模式、途径与方法的探索。通过自主招生实践,与中职、行业企业、应用型本科的协同创新,打造新型育人平台,探索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可以为高职发展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教改实验基地。
2 高职自主招生研究现状分析
招生是高职教育教学的起点,从高职生源来看,高职招生近些年每年呈递增趋势。高职招生改革对高职自主办学、教育教学改革、高职学生的就业、创业、行业参与办学、校企合作都会产生一系列影响。根据高职相关调查分析,高职考生认为自主招生是值得肯定的招生方式,既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又能减轻学习负担,同时还增加了一次选择机会。①
由于高职自主招生是近几年的新生事物,是高职教育招生改革的新实践,目前对高职自主招生的研究尚缺乏系统化研究,就现状看,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幾个方面:
一是集中在高职自主招生系统的研究与设计(刘江②等,2011,聂晶③,2012);二是关于地区高职自主招生改革的实践总结④(张永红,2010);三是高职自主招生质量保证的研究⑤(赖星华,2009);四是高职院校自主招生考试制度的研究(谢文静⑥,2008;邹英⑦,2009)。
总体来看,关于高职自主招生的系统化研究较为薄弱。从自主招生研究情况来看,主要集中在以教育行政机关政策主导下的校本研究,且主要集中在实践层面。但从这一侧面也可以看出,高职教育自主招生有着较高层次的制度化研究与顶层设计。且在推进中职、高职、应用本科、专业学位研究生衔接的人才培养“直通车”改革试点取得突破。⑧同时高职也在大力推进中高职衔接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研制项目。这为高职自主招生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素材。
3 高职自主招生基本模式分析
3.1 “校校”协同创新自主招生模式
(1)中高职对接模式”分析:3+2模式、五年一贯制模式。“3+2模式”,前三年由中等职业学校负责,后两年由高等职业院校负责。“三二分段制”学生在学期间,前三年可参加全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合格者由所在中等职业学校颁发中职毕业证书。中职阶段学习期满,经考核合格的方可转入高职阶段继续学习。
五年一贯制指的是具有五年制招生资格的高职院校招收初中应届毕业生,按照招生计划及分数录取学生后,经过5年系统学习,拿到高职文凭,在校五年实行高职收费标准、一贯制教学。
(2)“高职与应用型本科对接”的自主招生模式。“3+2”解决的是高职办学入口的问题,而高职与应用型本科的衔接解决的则是高职的出口问题。
从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要求来看,无论是中职,还是高职,都必须在招生体制上进行全方位衔接,中高职衔接模式已经尝试了几种模式,但在高职毕业后的职教体系的设计上目前尚缺乏足够的流通渠道。高职与应用型本科的衔接,在打通职业教育体系的纵向延伸上将会是必然的趋势。其基本运行模式是:高职毕业后,通過相应的入学考核,包括基础知识和技能操作,在应用型本科院校再读2年,获得本科毕业证书。从专业的发展定位方面看,高职直升应用型本科,保持了职业教育的有效延续,为专业教育奠定了扎实的基础,通过进一步的理论学习,为学生从事未来工作拓展了广阔的视野,储备了进一步发展的知识。
但这种高本对接模式的缺点在于:由于对接严格受专业限制,招生规模小,院校间管理体制差异性大,不利于规模性的对接。
3.2 “校企”协同创新、与企业联合招生的自主招生模式分析
(1)自主招生的现代学徒制模式。现代学徒制是传统学徒培训与现代学校教育相结合、企业与学校合作实施的职业教育制度。精髓是让企业深度参与,使校企合为一体,企业是现代学徒制的主角。基本特点是双主体、双身份。即学生部分时间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部分时间在工厂做学徒。双主体是学校和企业共同育人;双身份是学生兼有学徒和学生两重身份。企业负责选拔招聘学徒,再送到学校进行学习。
(2)自主招生的订单式模式。2014年,教育部高教司1号文件明确要求:积极开展“订单式”培养,建立产学研结合的长效机制。该模式将传统的“校内教学——实习——校内教学”模式改为“订单——企业见习——校内教学——企业授课——企业实习——就业”的模式。实现供需双方在教学和实践资源上的共享及充分利用。从根本上解决职业针对性、技术应用性及学生就业的直接对接问题。
4 自主招生的存在问题及其对策
4.1 存在问题
一是自主招生的社会认可度较低。由于自主招生相对于高考制度的社会影响力较低,缺乏社会认可的招生“正式性”与“合法性”宣传。对于高中和中职生来讲,更多的考生把自主招生模式仅看作备选模式。
二是考核内容的科学性缺乏合理控制。考核内容的难易程度、面试的时间、问题设计的合理性缺乏第三方控制和审核。
三是考生缺少必要的专业基础知识,无法有效的进行专业考核。高中的学习中主要是文化基础课程,专业技能学习欠缺,基本不了解自己选择的高职专业,学生仅仅是依靠自身的爱好来选择专业。由于不具备相关实践,普高生仅能模糊表达对专业的兴趣。而学习该专业是否有潜力,校方与学生方面同样不确定。
四是招生录取成本高。自主招生和传统的高考性质相同,因而要求极高的保密要求及相应的规格。投入的成本非常高,而在面试过程中,由于时间和考试方式的限制,学生无法充分的展现出自己在专业方面的潜力,仅能简单地展现自身的形象、英语口语等等。
4.2 应对策略
(1)保证自主招生的公平性。主要体现在宣传到位、运行规范、考核科学。
(2)保证自主招生的规范性。主要体现为从招生宣传到入学考试的每一个环节都应当体现考生、学校和国家的利益。
(3)人才培养模式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考核形式与考核分数的赋值上要体现不同考生之间的差异性。
(4)深化学校管理体制改革,使自主招生与学校管理的其他环节相互渗透。主要表现为学生管理差异性、教学上能因材施教、教学管理上的灵活性,实施学分制管理模式等方面。
注释
① 刘祥.北京市高职自主招生现状分析及发展模式研究[J].2011(19).
② 刘江,涂国栋,杨丽敏,周光波,杨正元.一种高职高专自主招生录取系统的研究与设计[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22-29.
③ 聂晶.高职院校综合素质测试系统的研究与设计[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98-100.
④ 张永红.关于高职院校自主招生的现状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10(4):30-31.
⑤ 赖星华.构建高职自主招生质量保证模式[J].职业技术教育,2009(24):37-39.
⑥ 谢文静.广东高职院校达标性考试加开放式招生模式的思考[J].高教研究,2008(4):88-91.
⑦ 邹英.我国高职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刍议[J].教育与考试,2009(4):34-37.
⑧ 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广东教育改革发展研究报告(2014)[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27.
参考文献
[1] 郑若玲,朱贺玲.探微与创新:高职院校自主招生模式解析[J].复旦教育论坛,2013(1).
[2] 李奕萍.广州高职院校自主招生对策研究[J].云南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15(11).
[3] 孟源北,何静.中高职衔接视角下高职院校自主招生现状与改进策略[J].高教探索,20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