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证的记忆

2018-11-09 17:46王贞
北京档案 2018年10期
关键词:布票票证糕点

王贞

在北京市档案馆于今年6月举办的“票证的记忆”展览中,那一枚枚粮票、油票、肉票、布票、购货证不仅见证了几代人生活的艰辛,也记录了无数个家庭的心酸坎坷。往事如烟,如今这一枚枚票证成了收藏者心头所爱,静静地讲述着过往的故事。

“面粉购买证”开启北京市的票证时代

20世纪40年代,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百废待兴,国民经济进入了恢复和发展的轨道上。1953年,国家开始执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北京市也制定并实施了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年至1957年),票证在实行统购统销政策这一历史背景下出现了。

1953年10月,“为了对面粉实行计划供应,防止奸商投机,以稳定市场,保障国家建设顺利进行”,北京市出台了《面粉计划供应实施办法》。规定自1953年11月1日试行“面粉统一由国营粮食公司按照政府规定实行计划供应(简称统销),任何私人不得从事面粉贸易,并严禁囤积倒卖”“须持面粉购买证于当月到国营粮食公司或其代理机构购买,逾期无效;面粉购买证暂由北京市人民政府商业局统一制发”。自此,北京市发行的第一张票证——“面粉购买证”诞生了。商品票证作为调节商品计划供应的手段应运而生,开启了长达40年的票证时代。

“面粉购买证”使用到1955年底废止,之后正式改为“面票”。面票的使用標志着具有时代特征的第一套北京商品票证问世了,面票也是北京市粮油票证中使用时间最长、范围最广的票种之一。

定量供应,各有不同

1953年的《面粉计划供应实施办法》,详细规定了按照不同岗位的人员供应不同定量的粮食。其中规定:“凡在本市居住并已办理正式户口登记的居民(农业人口除外),每人每月一律供应面粉八市斤。凡公私企业职工、国营农场职工、合作社职工、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文教卫生工作人员、中等以上学校学生、手工业者、大车工人、三轮车工人等,其本人除上述八市斤外每人每月增加供应面粉四市斤,共计十二市斤。铁路职工及职工在一百人以上的公私工矿企业、建筑企业及现代化的交通企业职工、装卸工人(零散装卸工人除外),其本人除上述十二市斤外每人每月再增加供应面粉六市斤,共计十八市斤……。”规定中还详细罗列了非城镇居民、其他各类人员以及外籍人员相应的面粉供应标准。

1955年国务院颁布了《市镇粮食定量供应暂行办法》之后,北京市在全市范围内实行按定量发放北京市粮票,凭票购粮,粮票成为城乡居民购买粮食和粮食制品的凭证。北京市人民委员会颁布的关于《实行市镇粮食定量供应暂行办法》实施细则,详细规定了居民口粮的供应等别和每月口粮定量供应标准。当时,一个特殊重体力劳动者(特殊重体力劳动者指的是矿井工人、筑路铺轨工等行业人员)一个月的供粮标准是60斤,一个普通居民一个月的口粮标准是28斤。

1960年,北京市粮食局重新修订印发了《北京市市镇粮食定量供应等别划分规定》。这一规定是在1955年颁布的市镇粮食定量供应规定的基础上,根据国民经济发展和各工种劳动强度的变化,做了适当的调整。例如,在供应标准上提高了三周岁以上不满六周岁儿童的供应标准。在供应等别上增加了三周岁以下儿童粮食定量的供应标准。

糕点也得有票才能买

1957年2月,北京市第三商业局和北京市粮食局下发《核批城区饮食、糕点、副食行业试行发票管理》通知,为严格控制用粮计划,对城区饮食、糕点、副食、酿造等行业用粮实行按计划发票管理办法,按计划发给各行业区管理部门粮票或面票,由各行业区管理部门发给各户。

1961年,北京市粮食局、北京市副食品商业局印发《关于食油、肉票、糕点、饼干票实行联票并票的通知》,要求自1961年2月份起,对食油、糕点、饼干、肉票四种商品实行联票,整发零用,并将糕点票票面印上“粮食四两”,饼干票票面印上“粮食一两”的字样。联票一律由粮店发放,凭本市正式户口每人发给一份,在发放时扣除其中的糕点、饼干所需要的粮票半斤。居民用糕点、饼干票购买糕点、饼干时不再交粮票,如果居民不购买糕点、饼干,则可以凭糕点饼干票购买相应数量的粮食。直到1970年,市二商局下发通知取消了这两种票。

肉源紧张,有肉票都未必买得到

相对于粮食来说,肉食货源一直比较紧张。为了有计划地进行肉食供应,1955年经北京市人民委员会批准,颁布了《北京市关于肉类供应暂行实施办法》。办法中详细规定了肉食供应对象和供应标准、供应计划的制定以及购肉证的签发和使用等内容。

居民手中的肉票也曾出现过无货兑现的现象。1961年曾经有一段时间,对北京市居民停止肉食供应。只在新年每人发肉票2张,每张肉票供应2两,春节每人发肉票1张,每张供应肉2两。

遗失票证的补发

遗失票证对于一个家庭可以说是“重大灾难”了,很多家庭都曾有过因为孩子不小心弄丢了粮票而着急的往事。

1961年,北京市商业局、北京市副食品商业局、北京市粮食局联合发布了《关于遗失票证的处理办法》。办法中明确规定了遗失票证的解决办法。当时,“凭票、凭证供应的商品有粮、油、布、肉、菜、针织品、肥皂等四十多种,居民每户都发有日用工业品、副食品、粮食三个购买证,郊区发有农民购货证,集体户口的工人、干部、军人也都发有个人购货证”。

自从票证增多以来,在群众中不断发生票证丢失现象,据崇文区统计,自1960年1月至9月就有1700多户丢失票证。由于全市对遗失票证的处理没有一个统一的办法,有的经过街道办事处审查给予补发,有的则不给解决,同时遗失情况复杂(有的是不慎遗失,有的是被偷,也有的是假报遗失等)必须经过审查认真解决。确实属于遗失票证的情况,对于影响生活比较大的粮票、油票,本人申请,居民委员会或单位出具证明,还要经区粮油管理处核发应补数量,再给予补发。而像布票、肉票、糕点票及临时通过内部分配的胶鞋票、手表票等,因为这些商品对群众生活影响不大,一律不补发。

国家关怀,体现温暖

在商品短缺实行凭票供应的情况下,北京市出台了一些政策,对儿童、老年人以及一些有特殊需要者实行优先照顾。

1957年,北京市粮食局发布《关于高级脑力劳动者食用植物油补助供应办法的通知》,对高级脑力劳动者每人每月在食油定量外补助食用油1.5市斤;补助供应的食油按照本市食油统销价格增加两倍予以供应,香油每斤2.40元,花生油每斤1.77元,豆油每斤1.65元;补助供应油的品种比重暂时是香油半斤,花生油或豆油一斤,不愿意购买香油的可买花生油或豆油。规定详细划定了高级脑力劳动者补助范围。

北京市人民委员会1961年印发了调整城镇儿童粮食定量标准的通知,为了合理掌握城镇儿童粮食定量标准,保障儿童身体健康和发育,对儿童粮食定量改为按年龄规定标准,逐年予以调升,从出生婴儿至13周岁以上的儿童都确定了详细的定量标准。

北京市粮食局、北京市公共卫生局联合下发了《关于供给浮肿病人黄豆的规定》。为积极治疗浮肿病人,保证生产、工作、学习顺利进行,保护群众身体健康,根据治疗、营养、休息相结合原则,对病人营养品补助进行了规定。职工、干部、店员、学生等集体单位的浮肿病人,每人每月给康复散4斤,病好后再供给一到两个月的黄豆,每月供两斤以巩固疗效。

1963年,北京市粮食局发布的《北京市粮食局关于对七十岁以上老人照顾面粉的通知》规定,“1963年5月起,本市居住的70岁以上市镇居民,在定量内每人每月可凭粗粮票购买面粉5斤,如系南方人不愿意购买面粉的,也可以购买大米(南米)”。

生活用品全都要票

北京商品票证中有关“穿”的票证主要有布票、购布证、布制品票、棉花票、鞋票等。这些票证是由北京市商业局发放的。北京市政府决定从1953年起,实行棉布计划供应,并印制发行了布票,居民凭布票购买棉布。在北京市流通的布票主要有全国通用布票、北京市布票和补助用布购布证等。

布票的面额从1市寸到50市尺,大小面额共有10余种,后来由于布匹供应紧张还印制过0.5市寸的,用来找零。

北京市商业局1953年关于“为棉布实行计划供应后不必再印一寸、二寸小票的事由给中央商业部的报告”,按照中央商业部的指示要求,为了保证人民的权力,保证人们用布的等量购买,将购布由五市寸起购改为了五寸以下购布仍予供应,并按实际购买收回布票。可见当时棉布供应是非常紧张的,人们购买棉布都是以寸为计量单位。60年代初是最困难的时候,每人发2.5尺布票,基本上3个人的布票凑一起才够裁一条裤子。

在北京市发行的有关“穿”的票证中,除了布票和购布证外,还有棉花票、布制品票、棉线票等,都是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票证。《一九八三年布票、棉花票发放办法》中详细规定了棉花票的发放范围和发放标准。这个办法也是我市出台的最后一次棉花票发放办法。

从1959年开始,北京市日用工业品市场供应趋向紧张,为了保证居民生活的基本需要,北京市商业局印制了购货证,对食用碱、小苏打、肥皂等部分商品实行凭购货证定量限量供应的办法。从此,人们凭购货证购买短缺日用品。《北京市1961年购货证换发管理办法》中规定了农民购货证、个人购物证、军人购货证等的发放手续和使用范围。

1960年前后,北京市商品供應严重不足,凭购货证供应的商品范围逐渐扩大,如香皂、洗衣粉、煤油、缝纫机、布鞋、皮鞋、胶鞋等。北京市商业局于1962年4月13日制定的《北京市部分商品凭购货券供应的若干规定》,对购货券的性质、发放对象和发放标准、购货券的领发和管理手续等作了详细的规定。这一规定成为以后北京市购货券发行的蓝本,每年购货券发行的数量标准和发行范围根据市场上的商品供求的变化而变动。

在1962年《北京市凭购货券供应的商品目录和收券标准》规定中,购货券按职工的每月工资收入,满20元,发给购货券一张,购买商品时不仅要花钱还要有购货券。以尼龙袜子为例,买一双尼龙袜子平均要收2.4张购货券,最高时要收5.2张,以当时的工资收入如果想买一双袜子要攒上一两个月才行。要买个大件儿就更没那么容易了,当时要买个缝纫机平均需要97张券,那是得有将近2000元收入才能凑够的券呀,那时一般收入可是每月才二三十元,这得攒个八九年吧。

在北京市轻工业生产逐步好转、市场供应有所缓和的情况下,北京市随时根据情况调整商品供应。市商业局和市供销合作社1962年和1964年先后联合、单独下发了《关于调整部分凭券供应的商品收券标准的联合通知》,这份通知中降低了大量商品的收券标准。

票证淡出市民生活

1983年《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停止发放和使用“北京市购货券”的通知》中明确指出:“除名牌自行车、缝纫机因货源暂时不足,继续凭‘购买证供应外,其它(他)商品一律敞开供应。”至此,在北京市按购货券分配购买商品的情况慢慢淡出了人们的生活。

1983年,购货券、布票……停用;1984年,牛奶购应证、面票……停用;1987年,侨汇券……停用;1991年,食糖票……停用;1992年,肉票(猪牛羊)、蛋票、肥皂票、居民购货证……停用;1993年,粮票、油票、城镇居民粮食供应证……停用。

票证是计划经济时代的特殊产物,40年中北京商品票证品种繁多、涉及面广,涉及人民生活吃穿用的方方面面。它伴着新中国初创的艰辛而诞生,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而消逝。今天一枚枚票证已成记忆中的一段回味,也成为人们对幸福生活的点点感知。

作者单位:北京市档案馆

猜你喜欢
布票票证糕点
宁海“票证的故事”
小小糕点师
小小糕点师
布票
美味的糕点
我与军用布票收藏
哪些布票有“钱途”
投资粮票成富翁
投资粮票成富翁
票证“含金”合适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