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对优步的收购增加了经营的安全性,减少了竞争成本,但并不意味着就此可以安稳无虞。自诞生起,滴滴就是以‘我的地盘我做主的模式和姿态出现的。这种命数可能决定了其一生都要耗在阵地守卫战上。”
这确实是相当有眼光的先见之明!当年,滴滴与快的合并后,业内一直认为,网约车市场已基本没有变数,而后,合并后的滴滴再度吞下Uber中国,一度给网约车大战划上了句号。尽管此后还有神州、易到、首汽等玩家的局部袭扰,但滴滴基本成为网约车市场事实上的绝对老大。
但即便是老大,它也一直处于亏损状态。据报道,滴滴出行2017年交易总额达到250亿至270亿美元,主营业务亏损2亿多美元,整体亏损3亿至4亿美元。
网约车在中国从来都是“烧钱”的项目,但各方都以扩大规模为自己烧钱找借口。滴滴总裁柳青就曾表示,滴滴烧钱补贴是为了扩大规模,提高打车的效力——“出行平台一定要靠高规模,才能拉动整个平台的效率”。
正因为烧钱,这些所谓的独角兽们对于新来者相当忌怕。比如,几个月前美团的介入,这种担心并不在于害怕美团将之掀翻,而是滴滴担心自身的垄断地位丧失。要知道滴滴收购优步中国之后,基本就发展到一家独大的地步了,如今还没有实现盈利,前几年补贴造成的亏损还没有补完,就要面对强大的新进者,压力不可谓不大。
中国特有的烧钱模式是全球创新中独特一景,而美团和滴滴则是其中的佼佼者。在团购、外卖、出行这个赛道上,凭借烧钱的效率,美团和滴滴一路狂奔熬死了不少对手,其中不乏背靠BAT有钱、有流量的重量级选手。
但必须注意到,烧钱已经不灵了。比如之前的滴滴外卖、美团打车,没几个月就销声匿迹了。
烧钱兴起于PC时代的团购,大规模化出现却是移动互联网发展最快的几年。我们熟知的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的红包大战,滴滴快的的打车大战,美团饿了么百度外卖的补贴大战等等都在这一时期发生。然而随着移动互联网用户红利的结束,烧钱模式似乎也迎来了终点。
烧钱补贴虽然看似百试不爽,如果放在行业发展初期是有效的,因为各个产品都是摸着石头过河,用户们的忠诚度尚未养成,烧钱很容易把用户拉到自己的平台。然而,一旦用戶对某产品产生使用习惯甚至依赖,再想小成本的挖墙脚将很艰难,若大投入又得不偿失。此外,服务价值也逐渐成为消费选择重要的参考指标之一。即使靠补贴拉来用户,竞争对手只要把服务做好,仍然不能阻止用户流失。
总之,只是靠烧钱抢用户的作用已经大幅度下滑,沉下心来打磨产品,才是任何行业的唯一出路。反过来说,烧钱的公司大多都是浮躁的,哪还有心思静下心来自我提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