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献奇
2014年3月,教育部办公厅、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印发《中等职业学校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方案试行》(以下简称《方案》)的通知要求,各省教育、农业部门组织有关涉农职业学校认真落实《方案》有关精神,组织培养好新型职业农民,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河南农业职业学院和河南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围绕河南省现代农业发展、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目标,在深入认识新型职业农民学历教育的基础上,依据中等职业学校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方案,遵循新型职业农民成长成才的特点和规律,在新型职业农民培养路径上进行了实践和探索,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
一、对新型职业农民学历教育的认识
新型职业农民是指具有一定农业知识和技能,以农业生产、经营或服务作为主要职业的现代农业从业者。新型职业农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力量,具有高度的稳定性,并把致力于发展农业作为终身职业。自2012年中央1号文件首次明确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以来,此后连续7年的中央1号文件都对此进行了安排部署。《方案》首次把“一线务农”农民纳入正规学历教育,要求涉农职业院校积极承担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重任,探索和实践有效的培养模式。
(一)理清教育与培训的关系
新型职业农民学历教育不同于一般的实用技术培训,实用技术培训只是侧重于技术和技能,是短期的一事一训,在培训中只告诉农民怎么做即可。而新型职业农民的典型特征是高素质,不仅要有知识技能,更要有宽广的视野、出色的管理能力、优良的职业道德和诚信的经营意识。农民职业教育(学历教育)是全面系统的综合性职业素质教育,不仅要教授其怎么做,还要教授其为什么做,从观念、理念、道德、技术、能力等多方面全方位地提升农民素质。
(二)遵循农民学习规律
由于培养对象的特殊性,新型职业农民的学历教育不同于普通中等职业学校学历教育,在办学方式、课程设置、教学组织方式等方面,要充分体现农民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的高度融合,重视学用结合、学以致用,做到集中学习与农业生产交替进行,遵循农民学习规律,适应农民居住分散、学习与生产兼顾的实际,以满足农民生产经营需求。同时,要积极吸收借鉴国内外职业教育经验,科学设置专业课程体系,逐步建立并完善弹性学制和学分认定的管理制度。
二、新型职业农民培养路径
(一)创新办学方式
为满足农民学习与生产的需要,可采取“校村合作”办学的方式,将教学班办在有产业基础的乡村,并在开班前重点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1.选好合作村
选择的合作村一是要有涉农主导产业,或即将形成主导产业;二是既要有“固定课堂”,又要有“田间(流动)课堂”,以方便农民学习知识和训练技能;三是要有充足的生源,村里要有在家务农、学习积极性高的青壮年职业农民;四是村里要有有责任、有担当、愿为村民脱贫致富谋出路的领路人。
2.选好培养对象
培养对象应为村里主导产业的“产业链”相关从业人员。一是已经在主导产业链上的从业人员;二是通过学习之后,准备发展主导产业的人员。主要动员从事农业生产、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青壮年职业农民参加学习。
3.选好班主任
为确保培养质量,可实行“双班主任”管理制。为做好校、村的对接工作,学校要聘请一名有威信、工作积极的村干部担任班主任,主要负责与学校有关部门的对接和教学管理;还要选出一名责任心强的年轻人担任副班主任,主要负责教学班日常管理。
4.健全管理制度
学校要实行制度化管理,并引入激励机制,调动教学双方的积极性。在实施教学之前,要完善《教师管理制度》《班主任管理制度》《考试考核制度》《考勤制度》《教学班管理办法》等有关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
(二)围绕专业目标、产业需求,完善课程体系
要完善新型职业农民学历教育课程体系(如图1),开设公共基础课、专业核心课、能力拓展课。如在洛阳孟津开设的现代种植技术(蔬菜)专业中专班,根据产业发展需要,公共基础课程主要设置了“应用文写作”“法律基础”“农村政策法规”“计算机应用基础”“现代礼仪”五门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主要设置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概论”“植物生产与环境”“园艺设施”“农药经营管理与应用”四门课程;能力拓展课程主要设置了“蔬菜育苗技术”“蔬菜生产技术”“蔬菜病虫害防治”“设施蔬菜栽培技术”“特色蔬菜栽培技术”等课程。
专业目标 产业需求
图1 新型职业农民学历教育课程体系
(三)生產过程与教学过程深度对接
1.根据农业生产需求确定课程教学目标
如在“蔬菜育苗技术”课程讲授之前,首先要调研蔬菜育苗中需要的知识和技能,然后确定课程教学目标,将课程教学目标与职业标准相融合。这样既可以满足课程教学的需要,又能满足生产发展的需求。
2.根据产业资源确定授课内容
我们要对照职业标准,将学校和产业教学资源整合为一体化的课程学习资源,使课程教学内容与生产岗位任务衔接。如“花卉生产技术”课程,我们整合学校和“产业村”的资源,将课程分为8个项目33个任务,每个任务由“任务准备”和“任务实施”两部分组成,“任务准备”的内容主要由学校组织完成,“任务实施”则在花卉生产中完成。
3.根据新型职业农民能力素质要求确定考核方式
新型职业农民学历教育应创新考核方式,注重过程评价和考核,将技能的掌握和素质的提高融合到课程学习效果评价中去。过程考核主要以技能考核为主,以测试学生在完成某一生产任务时所掌握的技能及职业素养。终结性考核也要以技能考核和综合职业能力考核为主,知识理解占15%,知识利用占15%,单项技能占30%,综合技能占40%。
(四)采用灵活教学组织方式
新型职业农民学历教育应充分利用产业发展或相关企业的资源,创新教学的组织方式,实现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如在讲授“蔬菜生产技术”课程时,教师在生产前集中讲授蔬菜生产的理论知识;在生产中,根据生产实际可采用专题讲座、现场指导、实验实践、实训操作等方式。经过多年的实践和完善,学校已形成了农业生产与学习相结合的固定课堂、田间课堂、流動课堂、空中课堂“四大课堂”教学形式。
固定课堂主要设在农闲季节,由授课教师按照教学大纲在教学点进行集中授课,以完成专业理论课程的学习。而田间课堂主要设在农忙生产季节,专业教师要带领教学班深入田间地头,进行现场教学,并结合生产过程进行实践操作,做给学生看,指导学生干,实现“做中学、学中做”。流动课堂主要设在农业生产的关键时期,教师组织学生到具有示范作用的农业高新科技园、现代农业企业、农业合作社等进行参观,学习其产业发展的新理念以及农业生产的新模式、新技术。空中课堂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授课教师可通过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多媒体方式授课,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合适的时间通过收听、收视和线上进行学习。
(五)实施“三级师资团队”组建计划
为了满足产业发展需求,提高培养质量,学校从2014年开始探索实践了“三级师资团队”组建计划。“三级”主要是从理论和实践水平高低上进行区分,人员主要是从行业专家、技术员、学校专业教师中选择。一级团队主要由行业专家、大学教授组成。他们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对产业发展趋势动态、产业的新技术新方法把握得比较准确,主要担任“专题讲座”和“专业拓展”的教学任务。二级团队主要由学校高级专业技术教师、农业部门高级技术人员组成。他们长期从事“三农服务”的工作,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具备较高的产业指导能力,主要担任“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课程技能训练”的教学任务。三级团队主要由学校中级专业技术教师、农业合作社(农业园区、家庭农场)技术员组成。学校教师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水平但实践能力欠缺,而农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的技术员动手能力强但专业理论知识欠缺,他们各有所长、互相补充,主要担任“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技能训练”的教学任务。“三级师资团队”的组建,满足了学生学习和产业发展的需求。
自推行“产教融合、校村合作”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模式以来,笔者所在学校设立的试点村由起初的4个增加到了32个,组建了弹性学制中职教学班40个,招收学员2036人。新型职业农民学历教育既解决了长期困扰我国农村中职教育发展的瓶颈问题,又填补了农民中职教育的短板,扩大了农业职业教育规模,丰富了农业职业教育内容,为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业现代化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责编 李光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