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中的知识点与考点的衔接略论

2018-11-09 10:27王伟娟
内蒙古教育·科研版 2018年8期
关键词:凤阳时间轴课本

王伟娟

摘 要: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实现知识点与考点的有效衔接是教师长期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从教师教到学生学再到学生答这个知识迁移的过程,老师首先从教授学生基础知识出发,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和规范解题的习惯。学生听讲中随堂记笔记,建立知识体系,课后及时有效地复习背诵。由此实现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有效过渡,最终再通过解题方法反馈到试卷上,实现历史教学中知识点与考点的有效衔接。

关键词:讲解 ;知识框架 ;关键词 ;笔记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8)07B-0082-02

在历史教学中会发现,经常有学生在日常学习中表现良好,课上记录笔记,课下及时背诵,但考试成绩不理想。究其原因,是无法实现课本知识点到试卷考点的过渡,即看不懂问题,不知道答什么。经过长期的工作实践,我认为,解决问题的方法有以下几点:

一、从教学着手夯实学生基础

试题千变万化,但考点皆源自课本知识,所以要透过现象抓住问题的本质,即夯实基础。因而学生的第一要务就是认真听讲,学好基础知识。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起主要作用。照本宣科、乏味空洞的老师必然教不出逻辑清晰的学生。所以,夯实学生基础要从教师出发。教师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以故事、数据、图片、歌曲等多种形式充实课堂教学,以补充课本的有限内容。在开阔学生眼界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讲解八年级下册《中国外交政策》时,可以将1919年巴黎和会上外交官顾维钧、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部长周恩来以及今天的外交部长王毅的外交案例呈现给同学们,启发他们自主思考,得出感想“弱国无外交”“综合国力的提升是国际地位提升的关键”等结论。此外,教师应多运用诙谐幽默的语言。课堂上,刚上课时学生会主动学习,而之后学生的关注度会逐渐下降,而有趣、诙谐的语言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培养学生“会学”而非“学会”

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与其教学生“学会知识”,不如教他们“会学知识”。课堂教学的时间是四十分钟,在这个时间段内,我们要完成背诵、新课、小结、习题巩固等多项内容。因此,时间分配很重要。课堂中学生能自学的知识点不讲,能合作完成的知识点不讲。教师讲述易混淆的知识点,知识串联的知识点和无法直接得出答案的知识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应充分发挥主体地位,积极主动地思考并展示自我。同时,使学生养成记笔记的习惯,记好笔记可以建立起清晰的知识脉络,而且在复习时,学生在脱离老师的指导下可以迅速找到本课的重难点,进行自主学习,这种举措提高了学习效率,也使学生建立了自信心。

教师在课下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对学生学习成果进行检验。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性格特点等,然后根据学生的个体特征选择适当的方式和问题难度进行提问。其次,要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勇于表达自己的看法,鼓励学生自己提问反思,更鼓励学生向老师提出质疑,哪怕是零星的甚至是错的观点,但只要敢想、敢说就是最好的表现,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再次,要根据记忆遗忘曲线反复记忆背诵,杜绝瞬时记忆,帮助学生形成长期记忆。

三、课堂讲解中,有意识地建立前后知识之间的联系,构建知识框架

考试中,考查复合知识点的题型逐渐增多,因而在日常教学中,涉及知识综合的点,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及时地归纳总结,归纳形式可采用时间轴、表格等形式。以土地改革为例,教师应在讲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对新中国成立后的几次土地制度进行总结,内容可以从时间、地区、背景、内容、土地所有制性质、影响等方面进行划分,这样一张表格记录四节课的内容,学生通过填写表格可以自如地进行横向、纵向的比较分析,更有利于复习巩固所学知识点,由此学生也可以清晰地看出土地性质的变迁。通过比较分析土地改革的影响,可以得出普遍的规律:土地改革解放了生产力,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反之,坏的影响只需将形容词换成它的反义词即可,如“调动”换成“打击”,“促进”换成“阻碍”。由此减轻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四个内容的影响合为一个,学生填写和背诵的表格里也只需填特殊部分即可。

除此之外,还可以利用时间轴的方式,例如八年级下册的内容,以时间为背景的题目较多,学生易混淆不清。我们可以通过时间轴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结构。首先,划分大的时间段,即社会性质的划分,利用三个时间点,即1840、1949和1956。1840-1949年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49-1956年为新民主主义社会,1956至今是社会主义社会。继而在时间轴中添加小的时间点,划分历史发展阶段,如1919年是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分点,1966年向前至1956年是十年探索阶段,向后至1976年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此处选择题多给出时间段,让学生寻找对应的历史事件,通过上表,学生可以轻松分辨出历史时间段、对应的社会性质,以及前后关系等。仅一张表,即可将课本前八课的知识串联在一起,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知识框架,复习和答题都会更加容易。同理,新中国的外交活动也可以采取此种形式进行复习整理工作。利用时间轴和表格可以建立知识结构,课本知识多按时间顺序讲述,即横向。而以上两种方法还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纵向知识联系,横纵交叉,完善了整个知识网络,也弥补了学生对知识理解的不足,从而减轻复习难度。

四、学会找关键词,进行问题转化

在日常教学中发现,很多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找不到问题,由于题目长,看了后面忘了前面,答题时丢三落四,答非所问。这其实是不会解题的表现。对此,我建议学生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看分值、读题、分句,找出共有几个问题,每个问题大致对应的分数是多少。其次,问题能否转化,即画关键词,找出能反映问题的关键词,并标记出来。然后与课本知识衔接,进行问题转化。最后答题。

以下面这道题为例,“文化大革命”时期安徽凤阳一段花鼓词唱道:“凤阳地多不打粮,碾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

1979年,凤阳县粮食产量比历史上的最高产量增长了99%。老百姓唱道:“大包干,就是好,干部群众都想搞,只要搞上三五年,吃陈粮烧陈草。”根据两段唱词说明凤阳农村发生的变化及其主要原因(3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家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应遵循的原则(2分)。

解题过程: 首先有三个问题,分别是凤阳农村的變化、变化原因、国家制定经济政策应遵循的原则。本题分值已给出,在这里就不用再做分析。

其次,问题转化,画关键词。关键词:凤阳。由此联想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第一问不用转化,直接根据材料回答。第二问凤阳农村变化的原因可以转化为什么政策导致凤阳农村变化。这样同学们可以很轻易地得出答案,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第三问不用转化,但是根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联想到大背景“改革开放”,即改革开放的原因,即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最后作答。

由此,课堂知识点与习题问题衔接起来,再加上适当的背诵,此题的难度自然降低。但是这种方法在使用过程中步骤多,易忘。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反复多次长时间地训练,以此来养成学生解题的习惯。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教师教与学生学的互动中,教师首先应从学生的基础教学出发,同时丰富自身知识储备,活跃课堂,利用多种形式组织教学。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其次,培养学生“会学”,即自主学习的能力,进行合理背诵,并记录教师板书,为构建知识脉络及进行自主复习做准备。第三,在师生课堂互动中,教师有意识地建立知识框架,联系前后学习内容,厘清思路,训练学生养成解题的习惯,有意识、有步骤地锻炼学生解题能力,这样就降低了问题的难度,也减轻了学生对于考试的恐慌,如此才能更好地将课本知识和问题衔接起来,做到学有所成。

参考文献:

[1]徐海平.“问题解决”方法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与研究[D]. 云南师范大学,2005.

[2]黄玉新.谈“问题解决”教学中教师角色的运用[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12).

[3]律东顺.中学历史教育资源的整合[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

猜你喜欢
凤阳时间轴课本
时间轴上二阶非线性非自治延迟动力系统的振动性
时间轴里的“共和国记忆”
凤阳歌体系中基本曲调特征研究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旧凤阳花鼓
论《凤阳歌》的流变在中国传统戏曲发展中的艺术价值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时间轴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