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玲
摘 要:农业产业化是我国农业在经济快速发展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产业,更是农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内在要求。重庆作为集大库区、大农村、大城市、大民族、大山区等于一体的城市,逐渐突出其城乡二元结构矛盾,新农村建设面临产业支撑薄弱、面积广、农民增收困难以及劳动力低下等问题,因而需要推动重庆农业产业化发展,从而进一步加快重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对此,本文以重庆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为切入点,从确定主导产业以及科技创新、建立完善农业产业运行机制以及完善农业产品市场设施建设等分析其对策,望给予重庆农业负责人提供参考。
关键词:重庆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对策
中图分类号:DF413.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80631073
近年来,随着经济水平提升,农业作为我国支柱性产业也在此背景下开展各项经济和制度改革,从而更好地达到增产丰收目的。农民也因农业快速发展而提升收入,更标志着新农村建设进入全新的局面,为后续现代化农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正是因为农业产业化发展,一定程度也促进向第二、第三产业延伸,政府也采取如扶持加工型龙头企业和培育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以及组织发展农产品深加工等措施,有效推动农产品加工和销售等从传统粗放型不断朝着精深型方向不断拓展,使农业产业链条得以延长,进一步提升农业经济效益。
1 重庆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
重庆市实施产业化发展模式应坚守因地制宜原则,根据市场发展趋势不断尝试,因而可采取以下发展模式:龙头企业拉动型运行模式;该模式的组织形式即农户+公司+合作经济组织,农民可以向政府租赁土地,将分散在农户中的土地全部吸纳到企业经营活动当中,选择在劳动力和土地都较为集中的基地推广农业科技成果和开发农业出产业化。其重点主要紧紧围绕单种或多种农产品加工、生产、销售等一系列操作,同时和农户或农产品生产基地形成有机联合,双方共同分享利益和承担风险,提高经营效果;出口创汇型运行模式;重庆市可充分利用产业和区域优势,借助国家制定政策扶持当地龙头企业,重点发展特色蔬菜、优质种苗、优质家禽、名优水果等密集型农产品生产技术,同时生产和加工优质农产品并输送出口,从而更好地带动农民经济效益增收和区域经济发展;农业科技园型运行模式;政府主导投资兴建农业科技园,采取企业化运行模式,以教育、农业科研、技术推广等为技术依靠,善于引进国内外优秀技术、生产设施、资金,并集中现有农业科技成果,更要通过对现代农业技术、新设施、新品种进行示范和试验形成高效农业园区的生产和开发基地,从而更好地推动农业现代化和综合农业开发;山地园地型运行模式;一般建设山区农业需要充分考虑资源优势和市场条件,使开发的项目和产业更符合地区发展水平,将引进的国内外技术成果和传统技术相组合,待技术成熟和品种试验成功后则开始采取有效措施在当地大力推广。
2 重庆农业产业化发展对策
2.1 确定主导产业以及科技创新
重庆市可根据现有基础以及结合未来开发前景重点发展无公害蔬菜、壮大优质粮、水产、优质畜禽、优质果茶、特色产品、旅游观光等产业,积极推进一镇一业、一村一品、一县一特色等发展,从而形成专业化生产、区域化布局以及规模化经营等格局。同时重点发展乳品、肉类、无公害蔬菜、淡水产品等产品深加工。在加工层次上重点围绕主导产业培育一系列龙头企业,打造市场前景良好、科技含量高的产业航母。此外还需要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与进步以及现代农业科技培训力度,全面构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体系,在实际发展中不断加快成熟性、先进性和实用性农业集成,在农业产业区域大面积推广组装技术并大力推进先进农业科技技术进入农村和渗透到农民思维当中。必要时还需实施农民科技培训工程,从而更好地提升农民科技素质。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前提在于是否具备标准化农业体系建设,对生产源头给予严格控制监督,強化市场准入机制。与此同时坚持标准化生产模式,构建相对完善的标准化体系,根据农业地区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地方标准,强化农产品标签标识等工作,重点完善农产品例行检测制度和质量监测体系,定期检查农产品批发市场、生产基地、超市农产品、批发市场等,从而更好地实现从农田到餐桌等一系列全程控制。
2.2 建立完善农业产业运行机制
在运行机制方面需要从以下方面着手,建立农业利益联盟机制;毫无疑问,推动产业化运行机制的重点在于合理分配利益,强化风险管理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才能更好地保证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户在产业化联盟中接受定向投入、收购和服务等各方面惠利政策而获得较为丰富的农业市场信息,在产品销售和种植技术方面均有所提高,进一步增强农业发展地区龙头企业服务能力。同时还要对订单式农业进行大力发展,采用股份合同制或签订契约等不同形式明确企业和农民之间的权利和责任意识,提高农业订单履约率;鼓励农业发展地区龙头企业设立相应的风险资金控制体系,借助返还利润和保护农产品收购等政策和农民开展紧密合作,目的在于将农民引入企业发展当中,不仅可以承担企业部分风险,最重要能贡献农业效益,和企业达到经济利益一体化;构建农业产权运行机制;产权明晰是保证市场经济运行的首要基础,明确界定产权更是农业实现产业化经营的必要措施,结合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和农业发展地区实际情况制定产权机制,引导农民以种植技术、土地经营承包权、资金、劳动力等多种生产要素为投资资本,在此基础上开展多种形式合作,自主经营的同时也自主承担盈亏,最终形成自我发展的经济主体。
2.3 完善农业产品市场设施建设
农业发展地区政府应主动发挥自身引导作用,建立稳定农业投入体系,同时对农村金融体系进行改革,引导农户通过参与小额贷款发展农业。所谓三大农业服务体系分别为大力支持社会化农业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农民与农业生产技术专业合作体系以及完善对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现代企业家应改变传统思想观念,积极配合政府组织培养新型化现代农民,加强农业实用性科技技术应用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等,通过多渠道建设农村实用人才。当地政府更要积极引进和培养现代农业企业家和企业经营人才培养。再借助现代化信息服务、政策制度引导、技术支持、资金扶持等培养一批懂技术、具有超前战略眼光、善于经营管理的现代经营管理人才和企业家队伍。此外,农业生产无法脱离机械装备水平,应大力发展新型农用工具,紧抓种植物重大疾病防控体系建设,强化政府主导机制,借助现代信息化技术带动农业朝着市场流行趋势发展。与此同时,还可不断健全完善农村信息网络建设,提高农村综合信息服务质量和技术水平。因为农业产业化发展和信息化建设有着紧密联系,政府和相关农业主管部门应分步骤且有重点支持各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例如借助无线感应网络、云计算以及其他连接技术等更好地提升产能与产量。其中云计算可以提供实时农场土地数据,便于更好地协助农业规划、构买、种植、存活管理、收割等各项工作。而可变速率技术、灌溉控制、感应器以及其他技术可以较好地帮助农民减少资金投入,最大限度提高土地产出,从而提升经济效益。同时还可合理应用GPS技术,该技术可以运用跟踪畜牧养殖、监测土壤条件、拖拉机导航等,实现最小化喷射隔离范围和重叠操作,减少化肥使用以及降低化学农业开支,减少对环境影响。精准农业应用可以对农田使用效率和使用中涉及到各项操作进行优化,帮助农业种植者科学合理划分农田区块,使农民可以根据不同区块开展不同操作,最大限度提升农业效益。
3 结语
重庆农业产业化发展应结合现代经济发展趋势和地区特点,不断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同时结合现代农业发展观念运用各项农农业技术,积极对农民展开培训,提高农民科技素质的同时也进一步提升重庆农业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杨乐.重庆农业产业化发展问题研究——以生态畜牧业为例[J].知识经济,2016(7):6-7.
[2]冉优卓,陈丹洁,黄庆华.基于协同理论的重庆市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研究[J].全国流通经济,2016(17):66-68.
[3]安丽桦.重庆市生态农业发展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5.
[4]杨静秋.重庆市高效农业发展模式研究——以重庆美德集团为例[D].西南财经大学,2016.
[5]戴义.浅析农业产业化金融支持体系构建——以重庆市为例[J].商情,2017(9).
[6]陈正明,战博,杨守正,等.农业综合开发支持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研究——以重庆市为例[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6(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