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联生活
阿米亥是以色列当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以色列文坛灵魂的魅力与国家命途的多舛是分不开的。人类的残忍与狭隘,与诗人的哲思与告诫总在历史长河中相爱相杀。
他的语言是简洁的,却凝聚了高度的技巧;他的体验是个人的,却包藏着集体的记忆;他的感情表面上是单纯的,内里却复杂而深奥,以此“诱使”我们投入其中,一遍又一遍地诵读,直到那一刻,潜藏在我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喷薄而出,让我们因为自怜,因为全部的人生所失,因为身边一切美好的“微物”,而轻声哭泣。
关注城市摄影的人或许对席子(席闻雷)并不陌生。他相册里的上海不是外滩,也不是南京路。相反,他再现了沪上20世纪建造的民居。那些老房空間,夹带着往日主人生活的余温,让我们体会到了“旧上海”的日常节奏、景象、声音,甚至味道。
学者卢汉超有一本名为《霓虹灯外》的著作,讨论的是20世纪都市化进程中上海日常生活的变迁。对于这样一个进行时的主题,摄影作品给人带来的震撼并不输于学者的洞见。怕的是人们视而不见。
小女孩珍妮放学后随爸爸回家去,爸爸归心似箭却拦不到出租车,只好和女儿一起走过大街小巷。他一直很焦虑,走了许久,忽然发现女儿手里竟采了野甘菊、蒲公英、野豌豆花,还把花分给了死去的小鸟、流浪汉和小狗,回家后,又把花送给妈妈和弟弟,接着就像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去做别的事了。
在匆忙行走的人群中,只有采花的小女孩是红色的。那大人们是怎么学会焦虑、匆忙、冷漠,变成黑灰色的?只有孩子会在灰扑扑的世界中发现色彩,传递美好,而且做得如此自然,毫不刻意。《路边花》自然而然地呈现了一段美的经验。
“我第一次来京都(一九七九)至今,樱花已开过三十三次了。” 三十三年来一次次返回日本京都的朱天心,用一贯绵密、细腻的笔触,以打碎、融化在时间里的不悲不喜的情绪,一笔一笔书写着无数从她生命中穿过、仅留下记忆印痕的人和事,写着一场她似梦还醒、欲说还休的人生际遇。
一个创作者飘摇无际的宿命,摇身穿过一千两百年不变的古都,终在文字中得了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