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昕,张 博
(西安市政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陕西 西安 710068)
路基是按照道路路线以及横断面形式修筑的带状构筑物,作为道路的基础,承受路面结构传递下来的行车荷载。因此路基的稳定性非常重要,只有保证路基坚实、稳定,才能保证上部路面结构的稳定,进而保证路面行车的安全性、舒适性。而水是影响路基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来源主要有地下水、降雨、冰雪融化等。一般路基边坡根据规范要求以及常规工程经验,设置边沟、截水沟等工程措施,即可解决道路边坡、路基排水问题。深挖路堑边坡由于挖方深度较深、边坡面积较大,地下水以及大气降水对路基边坡、路基路面稳定性的威胁较大,因此深挖路堑边坡的排水及防护在整个道路工程中至关重要。
该工程为西宁市一条新建市政道路,道路等级为城市次干路。红线宽度为36 m,设计速度40 km/h,路面设计荷载BZZ-100,路床土基回弹模量不小于30 MPa。路面结构为沥青混凝土结构,设计使用年限为15年。道路沿线经过山区,地形起伏较大,全线基本全部为挖方路段,起点处衔接现状道路(海湖大道)处为深挖方段,挖方深度为20~30 m,道路终点处衔接现状道路(小桥大街)仍为深挖方段,挖方深度约为20 m。道路起、终点段落均属于挖方高边坡。
根据地质勘查报告,道路沿线地质状况逐层描述如下:
(4)④层强风化泥岩(N1x)。棕红色为主,具水平层理,泥质结构,层状构造,节理裂隙发育,遇水软化现象严重。岩芯破碎,多呈块状、碎块状。
工程终点附近挖方段土层剖面示意如图1所示。
图1 土层剖面图(沿道路纵向)
由于道路沿线地形起伏较大,基本为山地,受到道路起终点现状道路的路面标高控制,该工程沿线基本全部为挖方路段,道路边坡基本全部为路堑边坡。特别是起、终点路段,挖方深度较大,为深挖路堑,边坡高度及边坡面积较大。
道路施工后,随着挖方深度的增加,地质土层逐渐显现,基本与地质勘查报告中的描述一致。然而在工程终点附近约200 m长的范围内,随着挖方深度的进一步加大,逐渐接近路床顶面标高时,顶部杂填土层、黄土层已全部揭穿,边坡出现砾类土与红色泥岩分界线,砾类土较为松散,时有坠落现象发生。底部红色泥岩为水平层理,泥质结构,干燥状态下强度较高,遇水软化明显。沿砾类土与红色泥岩层间有明显的分界线,呈水平状延伸。由于上部黄土、砾类土为透水层,渗透性较高,而下部红色泥岩为不透水层,因此开挖后层间水沿土层分界线沿坡面不断渗流、汇集,使道路终点处路床范围积水,土基受到浸泡,土层软化。边坡渗水情况如图2所示。
图2 边坡渗水实景(沿道路纵向)
根据地质勘查报告以及施工现场开挖后边坡渗水情况,该工程终点附近路堑边坡渗水主要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1)出水点主要沿砾类土与红色泥岩土层分界线分布,基本呈水平带状分布。
(2)边坡渗水水压较小,沿坡面漫流,单位时间内水量较小,渗水持续。
(3)底部为红色泥岩,基本不透水,导致路基受水浸泡。
根据上述特点,可判断水源为上层滞水或潜水,即以底部红色泥岩为隔水层,隔水层上积聚具有自由水面的重力水,主要由雨水、雪融水等渗透补充,消耗蒸发于沿隔水层边缘下渗。
对边坡产生水危害的水的来源有地表水和地下水,因此将边坡排水设施分为地表排水设施和地下排水设施。为了保证边坡及路基的稳定,针对地表水,常规的工程措施主要有边坡排水沟、截水沟等;针对地下水,常规的工程措施主要有盲沟、排水孔等。
根据该工程边坡渗水特点,采用边沟、排水沟等无法有效阻截或收集坡面渗流,且路面设计线受现状路面高程控制,低于图2中所示的渗水带,普通盲沟也无法实施。由于边坡开挖后土层边界外露,出水点沿分界线呈带状分布,而排水孔法坡面排水为点状分布,对该工程不能有效地收集、排除地下水,不能解决该工程路堑边坡带状渗水的问题。
为了将路堑边坡不断渗出的地下水阻截、排除,以保证路基、边坡的稳定性,结合城市道路既有排水系统,该工程边坡排水主体思路为:根据水源特点,设置钢筋混凝土挡墙,将水流阻截在墙背,并同时在挡墙墙背顶部与底部分别设置两道盲沟,将水流收集,利用盲管进行汇集,最终接入至既有城市地下排水管网系统。同时设置边坡防护,防止坡面黄土受到雨水冲刷、侵蚀(见图3)。
图3 边坡排水设计流程图
为了将沿坡面渗流的地下水阻挡在路基范围外,避免土基受水浸湿后失稳,该次设计在工程终点附近挖方边坡坡脚(土路肩处)沿渗水带设置连续的挡土墙。由于西宁地区冬季寒冷,为了防止冻胀造成挡墙墙体破坏,该次挡土墙选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墙背满铺防水毯。由于挡墙设置于坡脚处,不便于墙背大量开挖,因此挡墙结构采用L形,即不设置墙踵。墙顶高度以坡面渗水带高度为控制,基底埋深以路面设计高以及西宁市最大冻深(1.23 m)为控制。墙趾宽30 cm、高30 cm,墙顶宽30 cm,墙面坡率采用1∶0.2。挡墙墙身采用C30混凝土,配抗裂钢筋、构造钢筋,挡墙基础采用45 cm水泥稳定砂砾,水泥含量不小于4%(重量比)。墙背采用天然砂砾回填。地基承载力要求不小于240 kPa。挡墙稳定性计算结果见表1。
表1 挡土墙稳定性计算结果(墙高按4.5 m计算)
由于该工程边坡渗水沿土层分界线基本呈水平带状分布,单位时间渗水量小,渗水持续不断,因此针对该特点,在挡墙墙背底部以及顶部分别设置两道盲沟。墙背顶部盲沟沿坡面地下水渗出位置设置,盲沟由中粗砂、细砾石反滤层以及盲管组成。盲管采用100 PVC材质,管身打孔,孔径10 mm,水平间距15 cm,梅花形布置。顶部盲沟主要起到收集、排除沿土层分界线渗出的地下水。第二道盲沟沿挡墙墙背底部设置,由中粗砂、细砾石、粗砾石反滤层、夯实碎石垫层以及盲管组成。由于埋藏于墙背回填砂砾下,承受较大土压力,盲管采用200混凝土管,管身打孔,孔径10 mm,水平间距15 cm,梅花形布置。底部盲沟主要收集、排除上部盲沟未排除的渗流水以及坡面雨水。墙背回填以及盲沟实施之前,沿坡面及墙背满铺防水毯,防止水流沿墙背或坡面下渗,导致挡墙基础失稳,如图4所示。
由墙背两道盲沟收集的坡面水,在道路终点处,经道路北侧同步设计市政排水管道收集后排入既有城市排水管网中。
图4 挡墙及盲沟设计图(单位:cm)
边坡防护和边坡排水的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了保护坡面的稳定,避免坡面受到雨水冲刷而遭到毁坏。如果只有边坡排水系统而没有边坡防护,那么坡面必然受到雨水的冲刷,并且土体结构可能受到降雨入渗而破坏(坡面比较完好、地质条件好的完整岩质坡面除外)。该工程地处黄土地区,且工程终点附近属于深挖方路堑边坡,因此结合上述排水设计,该次边坡防护采用混凝土预制块拱形生态边坡防护,拱形框架内采用植草防护。这种防护形式能够有效防止坡面雨水冲刷,保证坡面稳定,且形式美观、简洁,工艺成熟。
(1)该工程终点附近土层分界明显,上部为填筑土、黄土以及砾类土,透水性较好,下部为红色泥岩,透水性较差,路堑边坡开挖后地下水沿土层分界线呈带状分布。
(2)排水是保证路基稳定的关键因素,该工程除了常规的市政排水管线的设计,针对路堑边坡开挖露出的地下水设计了特殊的排水系统,能够有效地将水流收集、排出。
(3)结合坡面防护措施,保证坡面雨水以及地下水能够有效排出,防止雨水冲刷,保证路基及坡面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