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国家特殊需求项目博士生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研究*

2018-11-09 11:22:20余兴厚王宇新
关键词:特需赋权博士

余兴厚, 熊 兴, 王宇新

(重庆工商大学a.学术期刊社,b.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重庆 400067)

从1978年招收第一届博士生算起,我国博士培养近40个年头,已基本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博士研究生教育体系和质量保障体系[1],博士培养质量,日益成为社会公众共同关注的问题。特别是在“双一流”背景下,博士生的质量日益成为高水平大学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为了探索建立与人才需求紧密结合的学位授权机制,促进研究生教育更好满足国家需求,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按照“择需、择重、择急、择优”的原则,开展了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试点工作,并于2012年下达了35个“博士人才培养试点项目”,建设周期一般5 a,建设期满后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会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并根据特殊需求的满足情况和国家需求变化情况决定是否继续实施该人才培养项目。作为国家“人才培养”试点项目,其主旨一方面是探索建立与人才需求紧密结合的学位授权机制,促进研究生教育更好满足国家需求;另一方面是高等学校探索特色办学的一个重要举措。通过实施这个项目,形成和获得在某一学科或某几个学科领域的办学特色和优势。由于该项目即将迎来国家验收,它的人才培养质量更是受到社会特别是教育界的关注。

目前,教育部开展了多种形式的质量评估活动,并采取淘汰制以提升博士培养质量,学术理论界运用多学科理论与方法探讨不同学科专业博士培养质量评价标准、评价体系并形成了基本共识。但是到目前为止,还缺少对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的研究,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既具有一般博士的共性,也有其差异性和特殊性,如何在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上既遵循一般博士培养共性,又充分考虑其差异性和特殊性,形成既反映高层次人才培养普遍性质量,又能充分反映项目特点的综合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成为当前学术界一个亟待研究的问题。

1 文献回顾

国内学者沈文钦[2]最早对博士质量、博士点质量、博士教育质量进行了界定。他把博士质量划分为博士培养质量和博士发展质量。“博士培养质量是博士学位获得者在授予学位证书这个时点上所具备的素质与能力,它体现的是博士在攻读学位期间的质量; 博士发展质量是博士学位获得者毕业后的质量,是检验博士培养质量的重要参照。”随后国内学者樊建平等[3]从宽厚的专业科学知识和技能,对是否具有很强的独立从事研究工作的能力进行了界定;陈洪捷等[1]提出基础和专业知识、科研能力等9个指标衡量博士培养质量并进行了实证分析;马明霞等[4]通过全国100篇优秀博士论文这一终端统计指标的回溯评价,提出学科成熟度、个人教育背景与研究方向的契合度、师生相处匹配度等直接影响博士生培养质量。

沈文钦[2]将博士质量评价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在评价方式上一般采取同行评议,通常包括课程论文评分、综合考试、学位论文评阅、论文答辩(或称论文考试)、学习档案等。由于学科的差异性和博士类别的差异性,许多学者建立了不同类别的博士生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扈国栋等[6]建立了临床医学博士质量追踪评价指标体系;吴欣等[7]建立了我国体育学博士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李雪梅等[8]构建了理工科博士生导师人才质量评价体系并进行了实证评价;随着学科交叉融合,薛子帅[9]建立了跨学科博士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并进行了实证研究。

在评价方法上,运用了文献计量法[1]、问卷调查法、回归分析法[10]、回溯性评价法[1]。沈华[11]提出了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这是国内普遍运用的评价方法。

从前面分析界定看出,国内众多学者把博士培养质量看成是博士学位获得者在取得学位证书这个时点上所具有的能够体现博士培养目标要求的综合素质和能力。通过显性指标反映博士学习阶段所取得的科研成果、学位论文质量及社会贡献等内容。当然培养质量也包括博士就业后成就及对社会贡献度,但仅作为评价参考[2]。

2 特需博士项目人才培养特殊性

与一般博士人才培养相比,特需博士项目在培养方向、培养目标、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培养方式上具有自己的特点。

2.1 问题导向

特需博士项目不是完全按照学科领域、学科方向设计培养方向和研究领域,而是坚持问题导向,根据国家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特殊需求问题设计。其培养方向、研究领域与国家的特殊需求相吻合,解决国家在某个领域当前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建立一套解决这些问题的技术、方法和体系,培养出国家在这一领域的特殊高端人才,为服务国家特殊需求提供人才储备。

2.2 学科交叉

尽管特需博士项目人才培养方向大多遵循问题是什么,怎样解决问题的思路设计,但仍然将每一个项目归属于某个一级学科,再根据一级学科所属的某个学科门类来进行管理。但是许多项目所涉及问题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仅凭一个学科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难以完全解决,需要多学科的参与和集成才能形成最终的解决方案。即需要在主导学科引领下其他学科协同配合发挥作用。因此,特需博士项目突破了某个单一学科的限制,需要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并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和方法在招生、培养、课程、考核、论文等环节体现出来。

2.3 模式创新

关于博士人才培养模式,国内学者把它看成是一种特定培养方式的总和,其中包括了课程教学、科学研究、论文撰写及答辩、社会实践等诸环节[12]。鉴于项目的特殊性,根据教育理念和培养目标要求,需要对博士生培养活动构成要素和各环节进行创新。例如在课程体系上不是学校按以往的学科知识体系来培养人才,而是根据项目所解决的问题,设置一组课程,或系列的指导课程、模块化课程等,构建起新的知识体系。在指导模式上需要构建 “双师”型导师团队和课程教学团队。通过构建“学业导师团队+事业导师团队”,共同指导博士生的论文选题、科学研究、论文写作和社会实践等工作;针对课程体系中专业学位课、专业选修课课程内容中实务性、案例性或实践性教学内容,构建“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的“双师”型课程团队。

2.4 评价多元

人才培养的类型、目标决定了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内容、方式。由于人才培养类型规定了具体的人才培养目标,而人才培养目标又是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重要依据。特需博士项目的评价与这个项目主要解决的问题密切相关。从评价内容看,它的评价不仅仅是传统的学科评价,还包括服务国家特殊需求情况的评价,即对国家重大特殊问题的解决和国家特殊需求的满足情况的评价。从评价主体看它既包括培养单位的自我评价,第三方评价,还包括了项目需求部门评价,而项目需求部门的评价才是最重要的评价,也是它区别于一般博士的显著特点。其中评价的重点是通过人才培养为需求部门解决什么问题,质量如何。因此,特需项目人才培养以切实服务好国家特殊需求的实施成效作为评价的根本标准。

3 特需博士项目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1 构建思路

基本思路是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确立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根据质量标准确立质量评价体系。人才培养目标不同,其质量评价的内容、标准和侧重也有所不同。特需博士项目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同样要根据人才培养的目标加以确定。

每个博士项目由于国家需求的特殊性和问题的差异性,服务特殊需求所要求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每个项目都是为了适应和满足国家经济、科技、社会发展中对高端人才的迫切需求而设计,目的是通过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为国家经济、科技、社会发展提供高端人才支撑和科技、智力支持。

为此,在指标设计内涵上,需充分考虑该项目人才培养的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取向[9]。所谓学术价值取向,就是该项目的实施能够让博士毕业生取得满足国家特殊需求所要求的某一领域的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和科学研究能力,并以此作为评价的重要标准。为此,在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上既要评价结果质量,又要评价过程质量,实现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的有机统一。所谓社会价值取向,就是通过项目的实施使毕业生运用所学知识与能力致力于解决国家经济、科技、社会领域中的重大特殊问题,促进国家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这是特需博士项目特别关注的重点,也是项目是否取得成功的关键。

3.2 基本原则

在指标体系的构建上不是单个指标的简单堆积,所形成的指标体系必须能综合反映特需博士生培养质量的整体状况,这就需要明确构建所遵循的原则。本文指标设计的原则:

科学性原则。培养质量评价涉及培养过程、培养结果的方方面面,在指标体系选择上应客观真实地反映项目设计的内涵,反映项目内在需求对人才质量的要求。这就一方面要求指标体系要符合特需博士实际,客观真实地反映特需博士培养的特点、质量规格和质量状况;另一方面要求指标体系准确规范,不交叉重复,具有准确性。

系统性原则。特需博士项目人才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项目目标定位,培养方式、培养条件、质量保障系统等内容,系统运行受多种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因此在指标选择上需系统考虑指标的典型性、代表性,需选择能够客观真实地反映博士生培养质量关键的核心指标。

可行性原则。在指标选择上,既要能客观真实反映培养质量,又要充分考虑数据的可获得性、可度量性,以实现对培养质量整体状况进行客观分析描述,提高评价结论的可信度。

整体性原则。要能够客观真实、科学准确地反映特需博士人才培养质量的内涵、特征,需从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入手,整体性考虑指标设计,使指标体系成为一个整体,全面反映博士生培养质量全貌及取得的成效。

3.3 指标设置

根据服务国家特殊需求项目人才培养内容和特点,将评价指标细分为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表1)。

其中一级指标3个,分别是人才培养质量、服务需求情况、管理与支撑条件。

表1 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项目评价指标体系

续表(表1)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管理与支撑机构设置项目管理委员会项目指导委员会培养办公室规章制度招生、培养、学位、思想教育及就业等重点环节的规章制度、手段质量保障生源质量保障,学制、淘汰机制,教学监控体系,博士生质量保障与持续改进机制支撑条件科研平台支撑奖助贷体系专项经费投入

(1) 人才培养质量。它是特需博士项目评价的主要内容,重点考察人才培养过程质量和结果质量。用7个二级指标来评价,分别是培养目标、生源质量、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师资状况、培养条件、学位论文。

一是培养目标。重点考察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是否契合了服务国家特需对复合型、创新性高端人才的要求。该人才是否具备服务需求所依托学科的理论知识和交叉学科知识,是否具有解决该领域复杂问题的能力,并将知识与能力运用于对国家特殊需求问题的解决。

二是生源质量。重点考察生源结构、学生的本学科基础理论知识和综合素质以及科研基础和科研潜力。

三是课程体系。重点考察课程体系是否符合复合型人才要求的知识体系。因此,该课程体系既要考虑本学科培养高层次人才所要求的基本课程设置,又要充分考虑项目的特点,突出特殊性、应用型和复合性。

四是教学方法。重点考察“双师”型导师团队和“双师”型课程团队建设情况,从而形成“学业导师团队+事业导师团队”的“双师”型导师团队和“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五是师资状况。重点考察师资队伍结构、教学科研状况及社会声誉。

六是培养条件。重点考察博士培养支撑条件建设,包括人、财、物投入,国内外学术交流合作,图书资料及数据库建设,科研平台建设情况。

七是学位论文。重点考察博士毕业条件、博士论文过程管理、博士论文质量,即创新性及学术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

(2) 服务需求情况。特需博士项目有别于其他类型博士培养的地方就在于它被重点关注人才培养是否直接服务于国家特殊需求,通过科学研究解决国家特殊需求问题,并通过培养高层次人才保证该领域的人才储备。它通过科学研究成果及应用,博士生的就业等指标来反映。

(3) 管理与支撑条件。人才培养质量提升除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并形成鲜明特色外,也离不开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相关制度建设及实施,同时还需要人才培养的教学、科研平台支撑和资源的投入。它通过管理体系和制度建设、人才培养所需要的教学科研平台和资源投入情况来反映。

4 特需博士项目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方法

关于特需博士项目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是多指标多层级的综合评价,其评价方法是把多个描述特需博士项目人才培养质量的不同方面且不同量纲的统计指标,通过无量纲化方法将原始数据处理为相对评价值,在对各评价指标进行赋权的基础上,综合这些相对评价值以得出对特需博士项目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整体评价的方法系统[13]。多指标多层级综合评价方法大多采用“两步逐级累进”评价。第一步,对原始决策矩阵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形成新的可比较的标准决策矩阵;第二步,在确定各指标权重的基础上,综合标准决策矩阵对特需博士项目人才培养质量进行整体性比较和评价。“逐级累进”评价方法是指,由于特需博士项目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由3级指标构成,各级指标间因分别赋权和评价,应从低层级指标着手,从低层级指标逐步演算到高层级指标,最终得到整体评价的方法。“逐级累进”评价是针对多指标多层级指标体系综合评价的方法系统,具体方法如下:先对三级指标进行无量纲和赋权,得到二级指标;再对二级指标无量纲和赋权,得到一级指标;最后对3个一级指标无量纲和赋权,得到特需博士项目人才培养质量水平。因此,关于特需博士项目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主要围绕解决指标赋权和评价方法两个问题展开。

4.1 指标权重

各指标权重的确定是评价特需博士项目人才培养质量水平的关键。权重是指各指标在整个指标体系中的重要程度,权重产生的方法可分为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其中主观赋权法主要是根据专家经验的主观判断而确定权重,主要有层次分析法、德尔菲法、模糊评价法等;客观分析法则是依据各指标间的相关关系或变异系数而得到指标权重,主要有熵值法、变异系数法、主成分分析法等。主观赋权法是根据专家经验的主观判断,赋权结果更加符合实际情况,但主观随意性强,易受评价主体自身素质局限的影响;客观赋权法依据指标间的关系进行赋权,赋权结果具有较强的数学理论依据,但过多地关注指标间的差异程度和数学演算,忽略了指标的现实意义。因此主客观赋权方法各有优劣势,在特需博士项目人才培养质量评价过程中应坚持主客观相结合的赋权方法,使得评价结果更科学更合理。

(1) 主观赋权法:层次分析法。由于特需博士项目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具有多指标多层级以及多目标的特征,因此在主观赋权中选用层次分析方法更加合理和符合实际情况。层次分析法大体分为4个步骤:

一是建立层次结构模型。在深入分析特需博士项目人才培养质量之后,将人才培养质量中所包含的因素划分为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方案层等层次,用框图形式说明层次的递阶结构与因素的从属关系,如图1所示。

图1 特需博士项目人才培养质量层次分析模型Fig.1 Hierarchical analysis model for talent cultivation of doctor candidates

二是构造判断矩阵。判断矩阵元素的值反映了评价专家对特需博士项目人才培养各指标相对重要性(或优劣、偏好、强度等)的认识,一般采用Saaty T L(1980)的1-9及其倒数的标度方法[14]。当相互比较因素的重要性能够用具有实际意义的比值说明时,判断矩阵相应元素的值可以取这个比值,见表2。

表2 判断矩阵

三是计算判断矩阵的特征向量和指标权重。对判断矩阵的各列求和,并对各列进行归一化处理;在此基础上,再对每一行进行求和计算,则可得出特征向量;最后对判断矩阵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出指标的权重。但是这个指标权重是否有效和可取,需对其进行一致性检验。

当CRA,CRB<0.10时,认为赋权的结果有满意的一致性,否则需要调整判断矩阵的元素取值。

(2)客观赋权法:熵权法。运用客观数学理论对特需博士项目人才培养质量进行评价,使得评价结果更具科学性。其客观评价方法可运用熵权法进行赋权评价。熵权法作为一种客观赋权法,其赋权依据来源于客观数据本身的离散性。其计算过程有以下几个步骤:

步骤1 由于正向指标和逆向指标的存在,先对特需博士项目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进行同趋势化处理,使得原始决策矩阵处于同趋势化的水平。在此基础上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得到可比较的标准决策矩阵。

步骤2 计算无量纲化后的特需博士项目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j的信息熵值(e)和信息效用值(d)。具体计算公式为

(1)

dj=1-ej

(2)

步骤3 计算特需博士项目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j的权重:

(3)

4.2 综合评价方法——TOPSIS法

基本公共服务常用的综合评价方法有综合指数法、秩和比(RSR)法、TOPSIS法、层次分析(AHP)法、多元统计分析法(如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因子分析等)、模糊评价法、灰色系统评价方法等。但由于综合指数法、秩和比(RSR)法、层次分析(AHP)法和综合指数法对信息利用不完全,而常用的灰色系统评价方法所求出的关联度总为正值,不能全面反映事物之间的关系,且对指标的选择有严格的要求。因此,在特需博士项目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中选用TOPSIS方法,TOPSIS方法对原始数据的利用比较充分,信息损失少,但其评价结果易受变动因素的影响,为使评价结果具有一致性,在进行评价分析之前应对各评价指标进行赋权,以求评价结果的合理科学性。

TOPSIS法又称优劣解距离法,自C.L.Hwang和K.Yoon于1981年首次提出以来,广泛运用于多目标决策评价,其主要原理是基于评价对象与其理想化目标的距离进行排序[15]。但当评价的环境或自身条件发生变化会造成最优解和最劣解的变化,致使评价结果不具有一致性,故在此基础上运用熵值法根据指标值的变异程度确定各评价指标的客观权重,通过对指标进行客观赋权,有效地消除变动因素的影响,使得评价结果更具可比性。

假定决策问题有n个评价方案,同时有m个评价指标,其原始评价值构成的决策矩阵为X=(Xij)m×n。由于指标体系存在正向指标与逆向指标,首先对评价指标进行同趋势化处理,本文采用倒数法进行同趋势化处理,得到极值一致化矩阵,计算公式为

(4)

在得到极值一致化矩阵的基础上,对同趋势化后的数据矩阵进行标准化处理,得到矩阵Z=(Zij)m×n,公式为

(5)

在标准化处理的基础上,计算评价指标j的权重,具体赋权方法结合上文的主观赋权法与客观赋权法。

根据评价指标权重计算加权矩阵:

R=(rij)m×n,rij=wj×zij

i=1,2,….,m;j=1,2,…,n

(6)

(7)

(8)

(9)

(10)

计算各评价对象与最优解的相对接近度Ci,计算公式为

Ci∈[0,1](i=1,2,…,m)

(11)

Ci越接近1,表示该评价对象越接近最优评价水平。

特需博士人才培养项目,作为国家对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一种尝试,该项目成功与否,取决于是否真正满足了国家在某一领域对高层次人才的特殊需求,也取决于该项目所培养的人才是否被社会各界认可。但是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是一个系统工程,受多种因素影响和制约,其中受到项目建设时间及实践经验的影响,寄希望于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培养出大量高质量服务国家特殊需求的高层次人才,是极不现实的。因此,这是特需博士项目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中需要考量的因素。

猜你喜欢
特需赋权博士
论乡村治理的有效赋权——以A县扶贫项目为例
中国西部(2022年2期)2022-05-23 13:28:20
企业数据赋权保护的反思与求解
南大法学(2021年6期)2021-04-19 12:27:30
制冷博士来帮忙
试论新媒体赋权
活力(2019年15期)2019-09-25 07:22:12
神奇博士感冒了
基于改进AHP熵博弈赋权的输变电工程评价
测控技术(2018年6期)2018-11-25 09:50:24
博士蚊
特殊需要儿童融入幼儿园生活的环境创设策略探讨
特需医疗何去何从?
中国卫生(2015年7期)2015-11-08 11:09:50
患者眼中的“特需门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