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涛,袁智生,李 超,何炜炜,罗喜光
(1.湖南省衡阳市气象局,湖南 衡阳 421001;2.湖南省气象局,湖南 长沙 410007)
风能是太阳辐射下流动所形成的。风能与其它能源相比具有明显优势,它蕴藏量大,分布广泛,永不枯竭。自19世纪末丹麦研制成风力发电机以来,风力发电成为人们利用风能最常见形式。特别是近年来,全球资源环境约束加剧,气候变化日趋明显,风电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高度重视,并快速发展,使之成为世界上使用最为广泛、发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之一。中国风能利用起步晚,但近年来发展十分迅速。风电新增装机容量占全球市场份额比重从2000年的2.0%增长至2015年的48.5%,我国已成为世界上风能开发利用最活跃区域。
作为风能开发前奏,中国大陆风能资源普查已开展3次,分别始于1980年、1984年、2004年。衡阳首次风能普查始于2004年,受数据及技术条件限制,当时仅对各县市区风速最大年、最小年、平均年分析,由于逐时数据缺乏,研究方法粗犷,不能全面、深入分析衡阳风能资源状况。
大量研究表明,影响近地层风能蕴藏最直接与关键因素是下垫面的人为改变[1~4]。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剧、农田开垦、植被破坏等人为因素使土地利用发生了显著变化。近十几年来,衡阳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迅速铺开,城镇化率由2005年的33.8%上升到2016年的51.1%。张涛涛[5]研究发现,气温与风能密度之间有极显著负相关,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衡阳气温发生突变,这些变化势必影响衡阳风能资源蕴藏,这也是再次研究衡阳风能状况的原因之一。
分析资料来源于衡阳9个国家气象站,其中南岳山站是我国为数不多有长时间持续观测高海拔站,其高度接近对流层自由大气底部(1 266 m)[6]。作为风景区,下垫面人为改变甚少。其它测站海拔不高(简称低海拔区),其中衡山站最低(63.3 m),祁东站最高(151.6 m)。
测风仪是气象观测仪器中型号变化较多的,其改变对风记录影响大,为了资料均一性,仅对1970—2016年采用EL型测风仪获取数据分析。衡阳自2000年代中期开始,陆续用自动观风仪替代人工观测,自2010年1月1日起,全面采用自动观测数据。受资料限制,风速及出现频率统计以逐日02时、08时、14时、20时记录为基础。风能密度计算需24时数据,分析时段仅能选2010—2016年。气候值统计参照国家气候中心规定为1981—2010年平均,2010年代统计时段为2011—2016年。
2.2.1 风向频率 根据风向观测资料,按16个方位加静风统计时段各风向出现数与总次数的百分比。
2.2.2 风速频率 以1 m/s为一个风速区间单元,统计各区间出现频率。风速区是中间值,0区代表0~0.4 m/s范围风速,1间代表0.5~1.4 m/s范围风速, 以此类推。
2.2.3 平均(有效)风能密度:
2.2.4 突变分析 突变分析采用非参数检验Mann-Kendall(简称MK),方法介绍略。
衡阳各区域风速存在差异(表1),南岳山海拔高,平均风速最大(5.7 m/s),历年最大风速7.3 m/s(1970年),最小4.6 m/s(1999年)。在低海拔区,衡山风速最大(2.3 m/s),祁东最小(1.1 m/s)。历年最大3.3 m/s(衡山,1974年),最小0.6 m/s(祁东,多年)。
衡阳风速气候倾向率均为负(表1),表明自1970年以来,其风速呈减少趋势,衡山风速减少最明显,每10 a减少0.368 m/s,其次是南岳山,每10a减少0.367 m/s。相关系数显著性检验:衡山、衡东、衡阳县、南岳山通过置信水平99.9%,祁东为99.0%,衡阳市、衡南为90.0%,常宁、耒阳未通过置信水平90.0%检验。
表1 1970—2016年衡阳平均风速、气候倾向率、突变年份Tab.1 The average wind speed, climate trend rate and mutation year of Hengyang from 1970 to 2016
注:***通过99.9%显著性检验、**通过99.0%显著性检验、*通过90.0%显著性检验
对变化趋势进行M-K突变检验,衡山、衡东、衡阳县、南岳山风速减小趋势未发生突变,衡阳市、衡南、祁东、常宁、耒阳突变点在2002年、1979年、1986年、2008年、1974年。
分别统计南岳山、低海拔区年代际风速距平,南岳山1970—2010年代距平分别为1.0 m/s、0.5 m/s、-0.4 m/s、-0.2 m/s、-0.1 m/s,1970、1980年代正距平,1990—2010年代负距平,90年代负距平最大。低海拔区1990—2010年代距平分别为0.6 m/s、0.3 m/s、-0.1 m/s、-0.2 m/s、0.2 m/s,1970年代最大,2000年代最小,2010年代正距平,较2000年代偏大0.4 m/s。
不少学者研究结果显示[7-10],受测站环境变化及下垫面改变影响,风速减少趋势明显。衡阳低海拔区1970—2000年代都遵循这一变化规律,但2010年代不降反增。统计各区域静风频率发现(图1),低海拔区静风频率2002年最高(38.1%),2009、2010年迅速减少,分别为19.9%、5.4%,之后维持偏低水平。分析发现,静风频率减少与测风仪更换密切相关,测站将EL型电接风向风速计更换为风杯式遥测风向风速传感器后,静风概率明显减少。衡阳仪器更换始于2003年,开始仅个别站更换,2009年大量更换,2010年全面采用自动站数据。南岳山2004年正式采用自动站数据,其静风频率由2003年7.5%下降到2004年2.3%,其后一直维持较低水平。统计发现,自动站平均风速较同期人工站偏大0.4 m/s[11],其原因是自动测风仪更灵敏,山历年风频变化分其启动风速为0.3 m/s,而人工站要1.5 m/s[12]。
图1 南岳山及低海拔区历年静风频率/%Fig.1 Annual static wind frequency in Nanyue mountain and low elevation area
低海拔区受测站环境改变影响,风速减少,但更换高灵敏度仪器后,静风频率速减,平均风速增大。南岳山更换仪器也存在这种情况,由于其风速大,静风原本就少,影响有限。此外,南岳山观测环境保护较好,下垫面人为改变不大,能真实反映气候变暖背景下风蕴藏量变化情况。
3.3.1 风速频率年变化 表2为南岳山及低海拔区不同区间风速发生频率。南岳山风速范围广,在0~23区(0~23.5 m/s)均存在一定比例。频率在10%以上有3、4、5区(2.5~5.4 m/s),最多是4区(3.5~4.4 m/s)有12.7%,24区以上(≥23.5 m/s)出现频率不足0.05%。低海拔站风区范围窄,最大是1区(0.5~1.4 m/s),频率为24.3%,其次是0区(0~0.4 m/s),频率为24.2%,0~3区(0~3.4 m/s)累计频率为85.8%,风速在11.5 m/s以上(≥12间)出现频率不到0.05%。
表2 南岳山及低海拔区风速频率/%Tab.2 Wind speed frequency in Nanyue mountain and low altitude area
3.3.2 风速频率历年变化 图2为南岳山、低海拔区1970—2016年各区间风速频率分布(简称风频)。南岳山风频变化分为3段(图2a):1970—1989年段,0区间风频较其它时段少,0~25区间风频均有存在,主要风速在0~11区间,频率在4%以上,23区间以上强风频均匀分布;1990—2004年段,主风频在3~7区间,频率在10%~16%左右,0~1区间风频是3段中偏高的,1992—1993年,24~25区间风频缺失;2005—2016年段,强风频(23~25区间)有较多缺失,低风频(0~1区间)略有增大,主风频在1~7区间。
低海拔区风频变化(图2b)较南岳山明显不同,高速区呈离散型结构,主风频在6区间以下,且随时间推移向低速区聚集。风频可分为两阶段:1970—1990年段,各区间风频均匀,连续性好,0~18区间断层较少;1991年—2016年段,风频逐渐两极分化,低速及高速区增多,12~17区出现断层且逐步扩大,2015年后达到最大。在高风速区,风频呈间断性,无规律可循,随机性大,这或许与气候变暖极端事件频发有关。低风频增大也可分为两部分,1991—2008年,主要受观测环境影响,低风频呈渐进性增多。2008年后,受观测环境及测风仪改变影响,低速风频进一步增多,等值线密集。
图2 1970—2016年 南岳山(a)及低海拔区(b)各区间风速频率分布Fig.2 The wind speed distribution of Nanyue mountain (2a) and low-elevation area (2b) from 1970 to 2016
表3是南岳山及低海拔区平均风向频率。低海拔区平均静风出现频率为23.6%,占总风向频率近四成,其次是N向风,出现频率为15.9%。偏北风(N、NNE、NNW)累计出现频率为33.5%,偏南风(S、SSE、SSW)出现频率次之(11.7%),偏东风、偏西风各为7.7%、6.4%。南岳山受海拔高度影响,静风频率明显较少(4.3%),其单向风频率最多为N风(13.8%),偏北风、偏南风频率为28.0%、19.0%。
表3 1970—2016年南岳山、低海拔区风向频率/%Tab.3 The frequency of wind direction in Nanyue mountain and low altitude area from 1970 to 2016
风能密度是描述某地风能开发潜力的物理量,它描述空气在单位时间内以一定速度流过单位面积产生的动能,是风能资源开发重要指标。
3.5.1 平均风能密度 衡阳低海拔区平均风能密度为7.3 W/m2,最高的是衡阳县(12.7 W/m2),其次是衡南(11.6 W/m2),祁东由于静风频率偏多(41.7%),其平均风能密度仅有2.3 W/m2。南岳山由于地势高,风速较大,平均风能密度为227.9 W/m2。
3.5.2 有效风能密度 表4为衡阳各区域逐月、年均有效风能密度,按照湖南省有效风能密度区划标准,低海拔区均为风能贫乏区(<50 W/m2)。年有效风能密度最大是耒阳(35.7 W/m2),祁东最少(21.0 W/m2)。从月际间变化看,也未达到风能可利用要求。月有效风能密度最大为48.3 W/m2,2月出现在衡阳县,最小为16.2 W/m2,7月出现在衡山。南岳山年均有效风能密度达到丰富标准(273.4 W/m2),其1—7月有效风能密度均在200 W/m2以上,其中2月达到489.1 W/m2;8、11、12月为风能较丰富时期;9、10月为风能可利用时段。南岳山风能蕴藏量丰富,全年各时段均满足风力发电要求。
表4 衡阳各区域有效风能密度(W/m2)Tab.4 Effective wind energy density in various regions of Hengyang (unit:W/m2)
图3为南岳山、低海拔区月平均风能密度曲线。低海拔区(图3a)2月最大(37.3 W/m2),之后总体呈减少,6—8月是有效风能密度较少时段,8月为全年最少(20.5 W/m2),之后又逐步增大,全年呈正弦型波动变化。南岳山月风能密度有两个高点(图3b),分别在2月(489.1 W/m2)、7月(396.2 W/m2),9—10月是风能密度较少时段,9月为全年最小(114.1 W/m2),其年变化呈波浪型下降。
图3 低海拔区(a)、南岳山(b)有效风能密度月变化Fig.3 Monthly variation of effective wind energy density in low-elevation area (a) and Nanyue mountain (b)
通过对衡阳9个观测点1970—2016年风资料统计,分析近47 a来衡阳不同区域风向、风速频率,变化趋势及突变情况,从风能密度计算各区域风能蕴藏量,探讨2010年后低海拔区风速异常原因,其结论如下:
①近47 a衡阳风速呈减少变化,部分低海拔区减少速度甚至超过南岳山。衡山减速最快,每10 a减少0.368 m/s,常宁、耒阳减速偏小。信度检验结果是:减速快的衡山、南岳山、衡东、衡阳县通过了置信水平99.9%检验,为极显著性减少,但常宁、耒阳减速变化未通过置信水平90.0%检验。衡山、衡东、衡阳县、南岳山减小趋势未发生突变,耒阳、衡南、祁东、衡阳市、常宁风速突变分别在1974年、1979年、1986年、2002年、2008年。
②低海拔区风速集中在0~3.4 m/s(85.8%),0.5~1.4 m/s(1区)出现最多(24.3%);南岳山风速区间跨度比较大,0~23区间均存在一定比例, 4区(3.5~4.4 m/s)出现频率最大(12.7%)。南岳山历年风频变化分为三段,其中2005—2016年强风频(23~25区间)有较多缺失。低海拔区风频分为两阶段,随时间推移向低速区聚集, 1991—2016年风频两极分化,低速及高速区增多,中间断层扩大。
③低海拔区静风风频最大(23.6%),其次是N向风(15.9%),2010年代后,全面采用自动测风仪,灵敏度增加致使静风风频迅速减少。南岳山N向风频最大(13.8%),静风风频为4.3%。
④参考有效风能密度标准,南岳山年风能丰富(273.4 W/m2),其中1—7月风能丰富,8、11、12月较丰富,9、10月风能可利用。低海拔区有效风能密度27.9 W/m2,未达到可利用标准,2月风能密度最大(34.7 W/m2),9月最小(24.4 W/m2),但这与有效风能小时数结论存在一定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