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慢,骑行古运河的前世今生

2018-11-09 10:03谈雅丽
中国三峡 2018年10期
关键词:南巡古运河京杭大运河

中国最古老的运河在扬州城,这段运河是由吴王夫差开挖的古邗沟。

2018年6月,我到达扬州瘦西湖,看着这条平静的大河缓缓向北流去,在朝霞的映衬下熠熠闪光。从居所到大运河河岸要经过一个广场——夫差广场,广场上耸立着吴王夫差青铜雕像,广场中心树立的16座印章石柱,据说6代表运河遗产中扬州段包括邗沟故道在内的6处河道及10个遗产点。夫差广场上还有一座石碑详细介绍了吴王夫差修运河的历史: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在扬州开凿了扬州到淮安的最早人工运河——邗沟,这是大运河最早的一段河道。夫差为争霸中原,利用长江三角洲天然便利的河湖港汊,疏通了由苏州经无锡、常州北入长江到扬州的“古故水道”,与邗沟相连。后来吴王又在今山东菏泽一带开凿菏水,使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四大水系相联。这是大运河里运河段的最初形成历史。

我曾在扬州瘦西湖大型实景演出中看到有关京杭大运河的一段舞剧。穿黄袍的隋炀帝杨广乘龙舟下江南,沿河歌舞升平。史料记载:公元587年,杨广的父亲、隋朝开国皇帝杨坚对邗沟裁弯取直,用于漕运。杨广即位后开挖通济渠,从郑州西北到盱眙;608年又凿永济渠,南引沁水入黄河,北通涿郡(今北京西南郊)。两年后,杨广重开江南运河,自镇江直达杭州,共800余里。至此,以洛阳为中心,以北京和杭州为终点的南北大运河正式形成。《隋书·世祖本纪》中记载隋炀帝:“上美姿仪,少敏慧。”就是这个姿仪上美的皇帝倾尽国力修建中国第一条贯穿南北的古运河。唐朝诗人皮日休在《汴河怀古》中写道:“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对大运河高度肯定。实景演出中的舞剧重现了当年修复大运河的场景,据说修邗沟时,隋炀帝征用淮南民夫十余万,修永济渠时征发河北诸郡壮丁百余万,男子不够,还征发了妇女。隋炀帝修筑大运河损耗了国力,有人说隋朝是因此“功成力尽人旋亡”,显然不可信。但大运河确实带动了两岸的商贾贸易和经济繁荣,运河开通后,“商旅往返,船乘不绝”。大运河的功能在唐朝得到充分显现,薛能《杨柳枝》写到:“隋家力尽虚栽得,无限春风属圣朝。”隋虽灭亡,但唐代疏浚隋运河并开挖新河,交通愈加畅通,形成了四通八达的水运网,并设置了专门官职管理河道事务,航运稳定,运输能力大大提高,对唐王朝的兴盛发挥了极大作用。元朝定都大都后,将原绕道洛阳的大运河取直,修建了济州、会通、通惠等河,最终形成了今日的京杭大运河。

初夏清晨,我骑着一辆红色摩拜开启了我的古运河寻访之旅。晨光中我从夫差广场向右拐进一条绿荫大道,与大道并行的是一条闪光的金色大河,水流平缓,自南向北流去,朝霞将河水染得胭红,闪出粼粼波光,游客码头停泊着一排排色彩鲜艳的游船,这就是京杭大运河。它如一条金线,将那些枕河的百姓、古老的石桥、晨跑的青年、流动的光影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如诗如画的江南风情图。

古邗沟碑亭 摄影/谈雅丽

东关古渡边的大运河 摄影/谈雅丽

顺着大运河向北骑行,我寻访到古运河的第一个遗迹就是邗沟。在古邗沟遗址处修建了一个六角形的石碑亭,青灰石碑上刻着“古邗沟”。石碑亭旁边一条清碧的小河就是邗沟,宽不过百米,它不是京杭大运河的主水道,只是一条支流,从一座拱形的高桥下注入到京杭大运河。不到100米处有一道闸口,控制着水的流速和流向,虽然水闸修建得有些古朴,但显然是新修的水闸。

沿着大运河的主河道骑行,每经过一处,仿佛都走近一段快要消逝的历史源流中。在六公里远的运河骑车道上,我经过了高桥、南巡御道及漕运起点。高桥是明正统十二年(1447)上方寺僧募捐造;南巡御道则是乾隆乙酉年(1765)的南巡航道,道旁建有南巡御道石碑亭,亭内立一航道碑:南巡御道由上方寺至高家渡,锁舟为桥,过古运河至南岸香阜寺,复由寺摆渡,抵西岸高桥码头,出钞关、花觉至钞关码头,即北桥御道。

从南巡御道往北骑行,我找到扬州的漕运起点。这里除了一个石碑亭,已经没有遗迹了。没有古老的台阶通向河水,没有运粮商船停靠在码头,只有一丛修竹静静地倒映于清秀的河水中。

我参观的最后一个扬州运河遗址点是东关古渡:一个巨大的牌坊立于运河之侧,天空浮云游弋,朝霞满天,大运河虽没有惊涛骇浪,但我能感受到她暗自蕴藏的力量和神奇。扬州市对大运河的保护意识日渐增强,我一路骑行,看见运河两岸建有许多亭台碑亭,每个石碑都记下一段关于运河的历史。

猜你喜欢
南巡古运河京杭大运河
《乾隆南巡图》研究述略
依河而生,因河而兴:元明清戏曲迭代与京杭大运河关系论说
东林古运河人那些幸福味儿
东林古运河人那些幸福味儿
京杭大运河与戏曲传播研究的新视角
江苏省无锡市东林古运河小学三(2)中队
一路向南
泰国游大事记
浅谈邓小平南巡
古运河旁的江北水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