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超奕
“徐老师,我想你呀,你都去哪儿啦?”王惠霞今年35岁,见到来给她做上门护理的护士徐健,就高兴得像个孩子。
徐健坐到王惠霞身边,拿起一本小学语文一年级教材,开始带她复习一周前学的古诗:“一去二三里——”
“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王惠霞流利地背了一首《山村咏怀》。
“她的智力已退化到六七岁小孩的水平,我尽可能训练她多记些东西。”徐健说,两个月前的王惠霞不能与人交流,认不清左右,四肢活动也受限。
王惠霞曾因羊水栓塞引发脑梗,几乎瘫痪在床。家里负担不起长期住院的费用,又不忍心把王惠霞独自留在疗养院。姐姐王惠雯向很多人打听,最后联系了一家上门护理机构——“乐护服务平台”。头一回上门的护士给王惠霞做了一次护理评估,了解了她的自理能力、认知能力和心理状态等,并同几位家属深入交谈。做完评估,“乐护”和家属商量,制订出一份护理计划。
第二周,该平台派来了擅长慢病管理和康复治疗的资深护士徐健。徐健的本职是北京市西城区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士长,每次来护理,她要和王惠霞相处近两个小时,除了带她读书、看画,增强认知能力,还要做肌肉锻炼,并监测血压、心电图等。如果家人都在,徐健还会过问王惠霞的饮食状况,提出建议。
“上门护理两个月了,妹妹恢复了部分自理能力,性格也更开朗了。看到她有了信心,我也有信心了,希望能通过护理,帮助妹妹伸开蜷起的左手。”王惠雯说。
家住北京市丰台区菜户营桥的熊欣蕊在找到“乐护”上门护理前,也尝试过其他办法。“妈妈84岁肱骨骨折,到底怎么做康复,我们试了不少办法。”熊欣蕊说,最开始想去医疗条件好的疗养院住一阵,其次是去医院的康复中心住院,最后是去医院康复门诊就诊。住疗养院,老人不愿意独自生活;住医院病房,她休息不好,也吃不习惯;反复跑门诊,她身体吃不消,家里人手也不够。经过全家协商,最后决定请人上门护理。
“‘乐护’派来的护士懂康复锻炼,还会做心理辅导,如今妈妈恢复得不错。”熊欣蕊说,“我觉得护士上门,方便了许多行动不便的病人,使他们能够在家休养、治疗和训练,更有利于康复。”
据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全国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约有4063万人,占老年人口的18.3%。中国保险行业协会《2017中国长期护理调研报告》指出,老年人群体存在较显著的护理服务缺失,面临专业护理服务难求的问题。
家住北京市西城区陶然亭的赵恒英老人做完髋关节置换术,行动不便,由于有强烈的康复护理需求,必须经常去医院。“老爷子80岁,160斤,我们兄弟3个得先把他从5楼家里抬下去,再找好车送到医院,等做完护理再抬回家。”赵迪是赵恒英的孙子,每次为了送爷爷去医院,他们兄弟几个没少费心:上楼下楼,抬得满头大汗;一去一回,要从早上8点忙到下午3点,大家都得请一天假。
“一个行动不便的老人进医院,至少要三四个人照料,我看也就像我家这样的能做到。子女多而且都在老人身边的家庭越来越少了。”赵迪说。
“护士上门能保持护理连续不间断。”徐健说,其实很多患者出院后,往往还需要延续性护理,比如康复锻炼、伤口换药、体检监测、打针输液等。然而患者回到家中,随叫随到的护理服务非常少,只能多次往返医院,或干脆不做护理。
“据我所知,在北京仅有少数几个社区医院有能力提供居家护理服务,想要三级医院的护士直接上门就更难了。”徐健举例说,比如西城区与朝阳区交界处的居民,在她所在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档。居民可以到社区中心拿药、打针,但社区中心的护士顾不上去居民家里,因为社区中心的人手只够管中心附近几个街道的居民,很多患者只能去附近的三甲医院。如果离医院远,还得打车,甚至叫救护车,很费时间、钱和精力。
“要是能在网上找到护士上门,病人就省心多了,比如基本的伤口换药处理,完全可以在家完成。”徐健说,上门护士除了提供护理服务,还会做健康宣教、心理疏导,并与患者家人沟通,这是一整套精细的护理流程。“上门护士有时会根据需要,对患者照护一两个小时,而在医院做这样的护理是难以实现的。”
“如果有时间,大部分基层医院护士是愿意兼职做居家护理的,因为在收入上很合算。但是,护士们日常工作较忙,要做血压、血糖、眼底筛查等大量社区体检,业余时间还得忙着专升本、读研、考健康管理师等,实际上出来做居家护理的也不多。”徐健介绍,目前她所属的社区医院仅有她一人兼职做“上门护士”,而且“接单”不多,一周一次上门护理都不能保证。最近,她要给街道3000多名居民做肝脏筛查宣教,更没时间上门服务了。
李晶是北京市海淀区某三甲医院妇产科护士长,有20多年从业经验,她认为,三甲医院护士普遍很忙,有的要倒班,有的有学习任务,有的下班要照顾孩子。“可能大部分同行想过上门做兼职,但付诸实践还需要勇气。只有那些既愿意挣钱又有精力和能力的护士才会加入。做市场化兼职是有门槛的,如果自身水平不行,很快就会被淘汰。”
北京护理工作者协会会长、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党委书记陈静介绍,在国外,有全职护士也有兼职护士,但在国内,护士一直都是“医院人”,也就是全职护士。从制度上来讲,现在还一步走不到“兼职护士”,于是出现了“多点执业”。
业内人士指出,一些地方试点的“护士多点执业”或“护士区域注册”是对护士从事兼职服务的许可,政策鼓励二、三级医院护士到基层提供延续护理、长期护理、居家护理等,但许多医院对此持保留态度。
“我是三级医院的管理者,说实话很纠结。我当然不希望护士都出去多点执业,所以目前可能更多的是鼓励护士在医联体内多点执业,实现分级诊疗中优质护理资源的下沉。”陈静认为,多点执业不适合三级医院的急诊室、手术室或重点病房的护士,而更适合那些有空闲时间的门诊护士和社区护士。
“在现阶段,发展居家护理最大的困难还是缺乏护理人才。”李晶说,护士们在医院里都忙不过来,就算愿意做兼职,要抽出时间和精力去做也有一定难度。
从全球看,大多数国家的护士占总人口的比重约为5‰,而我国不到3‰,以此推算,全国目前尚缺数百万名护士。随着老龄人口日益增加,护理人力资源更显不足。
为了推动居家护理, 2017年我国确定北京、天津、广东作为护士区域化注册试点地区,促进优质护理资源下沉,加强基层护理服务能力。今年4月,国办《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提出,有条件的医疗卫生机构可以开展移动护理、家庭监测等服务。7月,国家卫健委等部门发布《关于促进护理服务业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鼓励和推动社会力量举办护理机构,大力发展居家护理服务。
如今,许多“互联网+居家护理”平台迅速发展,这一服务模式被人们称为“共享护士”“网约护士”等。国家卫健委回应称,“共享护士”解决了老年人和行动不便患者的就医难问题,给老百姓带来了便利,不失为护理服务进入家庭的一种探索。
“上门护士的安全问题要重视。”刘健认为,护理机构或平台应提供有效的安全保障,比如为护士购买人身保险,并进行医疗安全、责任等法律培训。“面向患者的长期护理险值得推广,如果将社会办的居家护理服务也纳入长期护理险,就能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对推动居家护理也是更有力的支撑。”
李晶提出,护士加入互联网护理平台,是否属于多点执业?希望对这类行为予以明确,否则“网约护士”上门服务依然处于“灰色地带”,出于合法性的顾虑和医院责任压力,护士积极性得不到释放。
目前,“互联网+居家护理”业务已在多个城市开展,需要主管部门规范引导。虽然有政策提出推动居家护理,也有对“共享护士”的认可,但具体到发展方向、人才培养、资金安排、绩效标准等还缺乏细则。
专家建议,应加强各护理平台服务质量监管。有些“共享护士”平台为了业绩,过分看重护士注册人数规模,忽视服务质量管理,埋下安全隐患。另外,有关部门应督促各平台加强对上门护士的岗前培训,从源头上减少纠纷、降低风险。
日前,国办出台的《关于改革完善医疗卫生行业综合监管制度的指导意见》提出,针对“互联网+医疗健康”等医疗卫生服务新技术、新设备、新业态等,加快标准制修订。完善新型健康服务监管政策,通过规范试点、开展评估、公开信息、完善投诉和维权机制等方式,加强行业指导,营造公平公正的发展环境。
国家卫健委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逐步修订完善护士执业管理相关政策。结合各地探索开展“共享护士”的做法经验,引导规范发展,满足公众多样化、多层次的护理需求。(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