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冬曾是一个负担
过重的字
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说,“冬:四时尽也”,就是到最后一个季节。
上面一个“夂”(zhi,三声),我们现在叫“折文旁”,是个部首。
“夂”的意思是什么呢?就是一根丝到头了,要扎起来。所以,它有终结的意思;它还有个读音,zhōng,其实它就是“终”的古字。
“冬”下面,一个“冫”,这两点就是“冰”的古字,就是结冰的意思。所以我们知道“冫”总是和冬天有关,比如它组成的字,凝、冷、凉,都有气温低的感觉。
“冬”字最初和“终”“咚”,都是通的,可想而知,这个冬字任务比现在重得多,又要形容时间、过程,又要表示声音。后来呢,人们就给它加一些偏旁,把它承担的一些任务分出去了。加绞丝旁就是“终”,加口字旁就是咚,它们都是形声字。古代造字的时候,数量没那么大,所以一个字普遍任务繁重,好多字是为了使用方便,便于区分意思,后来又造出来的。
冬天,还有一个称呼,叫玄英。为什么叫玄英呢?因为冬天对应的颜色是黑色,所以有玄字。“青”通“清”,有洁净、干净的意思,冬天一下雪,看起来很洁净。其实四季都有自己的别称,是根据五行来定的。比如春天叫“青阳”、夏天叫“朱明”、秋天叫“白藏”。我们知道,在五行系统中,春天对应青色,夏天对应红色,秋天对应白色。唐代魏徵《道观内柏树赋》:“涉青阳不增其华,历玄英不减其翠。”如果我们不知道青阳和玄英什么意思,这句话就读不懂了。知道之后,这句话就很好理解,就是柏树不会因为春天就更茂盛,过了冬天也不会凋零。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当中,四时、五行、五色、五脏,是一个完整的、有机联系的系统,在以后要讲的字当中,这一体统还会反复出现。
释藏:飞鸟尽,良弓藏
“藏”这个字,在甲骨文的写法当中,左边是一个人眼睛的形状,就是一个目;右边是一个武器在杀伐的形状,一个戈。“藏”这个字的本义就是用戈去刺目,就是用武器去刺伤一个人的眼睛。
这是什么意思呢?因为在古代经常要对奴隶施行刑罚,刑罚有的时候就是刺目,让奴隶听话。所以这个“藏”的本义就是戈刺目。我们知道“藏”最早的表意就是惩罚奴隶的样子,就是叫藏。为什么后来就引申为躲避、躲藏?因为奴隶他在面对刑罚的时候经常会逃跑。
为了表达这种状态还在上面加上了草,这就更像在要逃避、躲避的这个状态,加了“草”字头,还加了左半边的一个也是像草木一样的东西。慢慢演变到今天,把它变成一个方块字的时候,这个“目”就变成了这个“藏”里头下面的那个结构,有点像个大臣的“臣”。
它的读音有两个,一个就是当它作为动词的时候,它念cáng;当它作为名词的时候,它念zàng。念cáng的时候大家常用,比如我们说捉迷藏,我们要去躲藏。当然我们现在捉迷藏是一个游戏,不像以前的奴隶躲藏,那是充满着生命危险的。当它读zàng,作名词的时候,五脏六腑的“脏”,跟这个“藏”字就是通用的。所以它是读做zàng的时候,它的意思就是这个地方藏的有东西,就是所藏的东西就是脏。
还有比如说像我们知道佛教里会说“三藏”,“三藏”是指的佛教的哪些经典呢?它就包括佛教的经书;还有这个律,戒律;还有论,就是阐释这些经典的书,论述这些经典的书。所以“三藏”是指的经、律和论。
历史上有一句很出名的话,叫“飞鸟尽,良弓藏”。这话最早的出处是在《史记·越王勾践世家》里头讲的,“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这句话是春秋时期的范蠡对文种说的,范蠡他和文种帮助越王夺得江山之后,他就劝文仲离开越王勾践,他的原话是如此说的,“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灭,谋臣亡,自古患难易共,富贵难同”。但是文种不相信范蠡,范蠡就自己离开越王去隐居,去经商,隐于江湖之中,文种他就继续留在越王身边,最后就被越王杀害了。这个就是藏的智慧,就是要学会功成、名遂、身退。
古人的智慧往往是相通的,你看范蠡他是一个道家的人物,但同时在《论语》当中孔子也说过这样的话,孔子在《论语·述而》当中就说“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后来就变成了一个成语,叫“用舍行藏”。它是什么意思呢?它是用来形容一个人的处世态度,就是当为世所用时,你就应该积极努力地去做;当不为世所用时,你就应该退而隐居起来。这句话是孔子對他的最喜爱的一个学生颜回说的,他说这个“用舍行藏”只有我们俩能做到,这可以说是老师对学生的一个最高的评价了。
孟子就说“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个穷则独善其身就是藏,因为我们只有藏得住,用的时候才能用得出来。在《易经》当中它对应的是什么?潜龙在渊。潜龙在渊也就是潜龙勿用,就是你伏在下面的时候你要藏起来,你不要去乱冒泡,要韬光养晦,这是古人一个极度高明的智慧。
剑:男儿当提三尺剑,
立不世之功
我们很多人小时候的玩具中,大多会有把剑。这并不是说我们从小都好勇斗狠,因为剑本身的文化意涵早超出了简单的兵器范畴。
先来看“剑”字的写法,左边是“佥”,也就是签字画押的“签”字的下半部分,古代也与“签署”“签字”的“签”通假。“佥”在“剑”字当中是声旁,《说文》中说:“从刃,佥声。”意思是“剑”字取“佥”字的读音,而其意义则主要来自刀刃的刃,因为“剑”这个字的繁体写法,右边是个“刃”,后来简化为“立刀”。
但是,《说文解字》中所说的很多声旁,其实并不仅仅是确定一个字的读音,很多都有表意的功能。比如“佥”这个字被称为“剑”的声旁,有人就考证,在一些古剑上,刻着的就是“佥”这个字,所以,它本身可能就是“剑”字的另一种写法。
当然,“佥”字也有它独立的意思。主要指众多,甚至全部。它在古代的写法,是“亼”(读ji,一声)字下面两个口加两个人,更早的时候还写作四个人。“亼”字本身就有收集、集合的意思。这个字作部首的字,也往往跟这个意思有关,收集、汇集。
“剑”字的异体字有很多,但是大同小异,一般一眼就能认出来,古今写法的变化也不算大。也可能我们总是在各个地方见到这个字,各种写法见多了,所以显得比较好认。因为剑在古代用途很广,最早当然是武器,可以捕猎,也可以与人厮杀。后来,剑的文化属性就越来越多,有点身份的人,都佩剑。无论文武,腰里都要别一把,马上就尊贵起来了,可不只是闯荡江湖的人才有,庙堂里的人,也要佩剑。文士也有剑,而且练剑,我们知道李白,就是个剑术高手,“托身白刃里,杀人红尘中”。不好惹。
汉高祖刘邦,“提三尺剑持天下”,论勇猛,刘邦不会太牛,他手底下的樊哙、英布可比他厉害多了,对手项羽就更不用提了。所以对他来说,剑是雄心,他要争天下的。古代的帝王,很多都喜欢名剑,我们知道的就有吴王阖闾、夫差的剑,越王勾践的剑。后来,我们常说“尚方宝剑”,拿这把剑可以先斩后奏,那是权力的象征。所以剑也称为“百兵之君”,地位很高。
中国历史上的名剑很多,最著名的主要集中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吴国、楚国、越国,吴国的干将、莫邪;越国的纯钧、湛卢、豪曹、鱼肠,还有巨阙;楚国的宝剑是龙渊,后来被称为龙泉,传说伍子胥有一把龙泉剑,剑身有北斗七星,龙泉中的神品,就是十大名剑之一的“七星龙渊”。秦国也有宝剑,世称工布、太阿。这些剑里都有故事、有性格,不能一一讲。
秋瑾有两句诗叫:“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身为女子,也要赴国难、蹈死地。那种热情是摁不住的,不如此,家里的龙泉宝剑都不答应。即使我们现在不用剑也不佩剑了,但心里有剑很重要,心里这把剑就是立大志,不妄自菲薄。
坐:席不正不坐
“坐”字的字形在现在看是两个人并排而坐,像这两位。而在篆书中,坐字就像两个人对面而坐,且有曲身、谦让的样子。
坐字的写法经历了很多变化,下面的土一直没变,变的总是上面的小人,有时变成“口”,有时又变成“厶”,这些都是坐的异体字,现在有些搞书法的有时还这么写。
古代的坐和现在有所不同,一起吃饭,大家通常是跪坐地上,所以桌子也很矮。当然也有闲来以现在的姿势坐着的,还有盘腿坐的。我国的高家具是后来才出现的,因为家具的使用是配套的,有高桌就有高椅。
椅子是在唐代逐渐成型的,最初叫胡床,比现在的椅子宽大。但即使有了椅子,有人还是喜欢原来的坐姿,看看五代时候的饭局达人韩熙载,是这么坐椅子的,要的就是这种名士范儿。
上面都是“坐”这个字让人舒坦的一面,但它也有残酷的一面。因为他还有“被定罪”的意思,“坐叛”就是定罪为叛乱,“坐脏”就是被定罪为贪污。
更恐怖的是连坐,一人被定罪,周围人跟着受罚。这个办法最早是在军队里用的,因为怕出现逃跑、怯战问题,就把几个哥们编一个组,事先说好,其中有人敢逃跑,其他几个人也按逃跑论罪。这下好了,讲同袍之情的觉得,自己跑,让兄弟背黑锅,不行;爱惜自己的想,谁要是跑,黑锅就得我背,弄死他也不能让他跑。
后来商鞅把这种办法推广到社会层面,定名“连坐”,一人犯法,株连家人,还有邻居。
还有,“坐”字作连词用,可以指原因。杜牧那句著名的“停车坐爱枫林晚”,就是说,停下来不走,是因为傍晚的枫林太美了,忍不住要停下来看一会。
古代,立行坐卧都有一套严格的礼节,不但要人坐有坐样,还有个顺序、位置的安排,尊卑长幼的区别。孔子说:“席不正不坐。”社会伦常不能乱。连梁山都要排座次,当大哥就是坐头把交椅。
现在的农村还保留着很多这种规矩,农村吃饭,一张方桌,辈分最长的,一定正对屋门,坐北朝南,其他的按序往下排,最年轻、辈分最低的,坐门口。有客人来,都是使劲往里让,自己坐靠门口的位置,表示尊重。官场中的人,要是有个饭局,那就更复杂了。
问:以能问于不能,
以多问于寡
关于“问”字的本义,有两种解释,第一种解释是,有问题找人请教,要去别人家敲门,所以有门有口;另一种解释是,门内的空间是个审讯室,所以问的本义是审问。
“问”字结构简单,从甲骨文到现在的写法,只是把门字简化了一点。“门”字既是声旁,又有表意的功能。有人说,你要问路,或者求学问,都得要敲开人家的门,人家不开,你就等,要不,怎么会有“程门立雪”,这就是有志于學问的所表现出来的决心和恭敬。
“问”这么简单一个字,而且基本意思都是张嘴问话,但表达的内涵却非常丰富。比如说问责、问罪,那就是要追究,要责备。反过来,嘘寒问暖,问就表示关心了。
《中庸》里有很重要的一段话:“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这段话是对一个“君子”所提出的要求,或者说衡量标准。怎么才算是个君子?他要做的功课有哪些?
他要重视心性和道德的陶养,又积极地追求学问;既要有广阔的认知范围,又不会浮皮潦草;既有超群的见识,有能不悖于伦常,不做出格的事;能掌握旧的知识,又不排斥新知识;既朴实忠厚,又谙熟礼节。能这样做,就趋近一个君子了。
若真心求学问,就要喜欢问问题,善于问问题。孔子就很赞扬“不耻下问”的品质,不会觉得自己懂得多,就不好意思问别人了。《论语》当中有很多段落,不是学生在问孔子,而是孔子在问学生。传说他还跑老远向老子求教过。
为人最怕“师心自用”,就是总觉得自己最高明,这是很不明智的。
孔子要人“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一个人再聪明,不可能什么都知道,所以还是要善问。博学善问,明辨慎思,说不定你也能成一代宗师,成为叶问。
“汤”是怎么一点点烧开的?
繁体的“汤”写作“湯”,左边的三点水,好理解,就是指水;复杂的是右边的“昜”,这个字我们在讲“阳”字时讲过,“昜”就是“阳”(陽)的本字。就是说,“陽”最初的写法比较简单,就是右边的“昜”。
理解“汤”,关键还是理解“昜”。“昜”是陽的本字。这个字在甲骨文中写法很简单, 。上面一个日,指太阳,下面一个 ,表示方向,向下。所以“昜”的本义就是太阳向下照射。但是到金文中,下面部分变复杂了, 字变成了一个半包围,里面还加了三撇, 。所以“昜”字的写法成了 。同样是指太阳照射,但表示方法变了,它不再用表示方向的办法,而是变成,阳光照射产生阴影表示, 就是阴影。
所以,“汤”是什么意思呢?有太阳照射很温暖,所以“汤”就是温暖的水,什么水温暖呢?温泉,所以汤的本义就是温泉。有意思的是,随着时代在变,“汤”所表示的东西温度越来越高了。“汤”的字义演变的过程就像在烧一壶开水。比如我们喝汤,这个汤做出来肯定比温泉温度高。再比如说,哥们儿够义气,总不能整天去泡澡吧,还得能“赴汤蹈火”。
孔老夫子说:“见善如不及,见恶如探汤。”“探汤”可不是叫你去找汤喝,而是把手伸到开水里,那一定很不好受,你一定避之唯恐不及。
但是,“汤”字在演变过程中,不止有温度变高的方向,也有忽略温度的另一方向,比如“落汤鸡”,事情“泡汤”了,这儿两个用法里,都不关注温度问题了。
“汤”在千字文中,指的是商朝的开国君主,叫成汤,但由于开辟了商朝,所以又叫商汤。尧舜禹汤,都是贤明的君主,有德之人,汤的美德就是宽容,捕鸟的时候都网开三面。但他没料到的是,自己的后代出了个商纣王,却是酷暴的典型,人们一提残暴,就说“桀纣”,而桀就是汤努力了大半辈子才推翻的。
“汤”从水开始,还是回到水,但这一次,它读Shāng,“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是范仲淹《岳阳楼记》里说的,写的是洞庭湖,水势要够大才行。
释让:“让”不全然一团和气
“让”,我们通常的理解就是“相让”。但“让”在古代还有“责备”的意思。
“让”,左边是个言字旁,所以它有点像大声嚷嚷的“嚷”。嚷,就是大声吵闹。吵闹什么?它可以是互相推让,“你坐你坐”,互相让,嚷嚷个没完;也可以是互相指责,“该你做”“该我做”,等等。
所以这个“让”,繁体字是“讓”,右边是襄阳的“襄”。“襄”在古音当中,还有现在的广州话里头,还发这个“上”的音,“襄阳”会念成“上阳”。
襄阳的“襄”在甲骨文的写法当中特别简单,是一个人头上顶着一个容器,这个容器用来干什么的?用来播种。在甲骨文到金文的演化当中,它就变成了这个人在往地上挖了几个洞,往这个洞里去撒种子。后来在它的外面还加了一层衣服,加了一层衣服包裹着,所以又说是从布袋里头掏出种子去播种耕地。
《说文解字》里头说,这不是从布袋里头掏出种子播种,而是把衣服脱下来。干活干热了,把衣服脱下来,去播种。这是“襄”的本意,就是勞作,耕地、耕种。后来为了表示这个意思,又在它的旁边又加了个提手旁,“攘”。
我们经常会在一些书面用语里说,得到了谁的“襄举”“襄助”。“襄举”“共襄盛举”,那就是一起使劲,所以这个“襄”就是攘的意思,去劳作,去干活。
我们知道了这个“襄”的本意之后,再来看“让”(讓)。一个“言”字旁,再加右边这个“襄”,那就是用语言去劳作,用语言相劝,劝说,目的是口头上达成一致,达成妥协,达成让步。
“让”的字义当中有一种我们称之为“反训”的关系,就是一个字既有它的本意,还有它的反义。“让”这个字的本义是妥协、让步,而它的反义是责备、指责。有的时候我们在看一些文言文的时候,比如提到说“让责”的时候,这个“让”它就不是忍让的意思,而是互相指责的意思。
中国的语言是非常有趣,非常复杂的,有的时候指向一个意思,有的时候又指向反义。
资料写作者:胡赳赳,作家,现居北京。以上资料由作者本人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