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尽铅华见真情

2018-11-08 10:35任京生
关键词:翠翠边城沈从文

任京生

触类旁通

文学就是人学,文学作品来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对文学作品作赏析可以洞悉人性的奥秘,从而远离假恶丑,珍惜真善美。著名作家沈从文曾说过:“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小说《边城》寄托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的作品中最能表现人性美的一部。

在《边城》这部小说中,几乎所有人物都是美的、善良的。不仅人是这样,作品中的动物也是通人性的。主人家的黃狗日夜陪伴在他们身边,显得异常的乖巧、懂事,俨然是家中一分子。

《边城》中描写的整个社会都充满了浓郁的仁厚、纯朴的民风。在《边城》这部小说中营造的社会场景,没有阶级,没有压迫,充满人间真情,每个人都那样质朴而善良,人与人之间只有友爱、信任与互助。这与当时左联作家们描写的剑拔弩张、黑暗愚昧的社会场景形成鲜明的对比。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这样一部追求美、颂扬美的作品里,结局不是大团圆的,相反却是悲剧的。在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老船工死了,白塔倒了,渡船漂走了。悲痛的人们帮助翠翠处理完爷爷的后事之后。结局也还没有好起来。

“到了冬天,那个圮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可是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轻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沈从文为什么要做这样的处理呢?人们知道,中国古代作品描写到理想人物的死,总是伴随一颗流星的坠落、一个大树的折断、一场大雨的倾泻、一座高塔的倒塌等等特异的自然现象,以此表达心灵中特异的感慨。沈从文是在用美的破灭来反衬美的崇高,表现他对美的追思。沈从文毕竟是艺术大师,他知道只有悲剧的美才是最惊心动魄的美。世界上美丽的东西总是短命的,阿房宫美丽吗?圆明园壮观吗?世贸大厦举世无双吗?人们要创造一种美,需要花费几十年,甚至几代人的努力;可是,美的毁灭,却是一瞬间的事情。而且越是最美好的事物便越是容易毁于一旦。人们常常赞美鲜花,可是鲜花却是最容易夭折的;而无人重视的小草却是遍地生长,越受践踏越发芽。正因为这样,人们对美的事物才愈加珍爱,愈加保护。人们爱看悲剧,而悲剧的力量就在于把美好的事物在人们面前毁灭,以引起人们对美的追求,使美的事物在人们心目中变得更加崇高。正像有文章分析道:(《边城》)“故事的悲剧性结局,尽管不免令人伤感却能使作品更具审美内涵。既体现文学人性两方面的相互制衡,又符合文学的批判性与新异性的特质。”因为“批判性的本质决定了文学大多以揭示假丑恶为主。文学不应令人欣慰,没有冲突的廉价颂扬总是过于浅薄。这就是中外经典之作多为悲剧的美学根因。”是的,《边城》的效果达到了,当人们看到作品这样的结局之时,更加体验到翠翠的悲痛,更加牵挂着翠翠的未来,心中是一种隽永的牵挂。

(选自“北京文艺网”2009年9月5日,有删节)

猜你喜欢
翠翠边城沈从文
灰狼和山羊
塞翁失马
翠翠
熏风四月到天涯
沈从文接“火”传温暖
翠翠的心事
皈依真·善·美
初遇二老傩送
初遇二老傩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