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燕
(德阳市人民医院急诊科,四川 德阳 618000)
严重创伤性休克是临床急诊常见的一种危急重症,主要是因外界强烈冲击导致脏器严重损伤且伴随着大出血导致血液循环异常、微循环灌注不足而引发的,创伤形成后患者多存在剧烈疼痛感,极易出现焦躁、不安等负面情绪[1,2],休克后需及时采取急诊抢救措施,以此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同时需要给予整体化、系统化、个性化的急诊综合护理干预,促进急诊抢救效果的提升,及时预防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缩短有效抢救时间[3]。此课题选取的150例严重创伤性休克患者,分析综合护理干预的急诊护理效果,详细流程如下。
选取本院急诊2016年7月至2018年7月接收的严重创伤性休克患者150例,由抽签随机分组,对照组和实验组均75例,其中63例女性患者、87例男性患者;最小年龄23岁、最大年龄54岁,年龄均值(36.02±6.52)岁;入院时间范围0.9-5.6h,均值(2.25±1.13)h。两组患者在诊断标准、休克程度等临床资料方面不存在比较差异(P>0.05)。
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即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及时采取急救措施,实验组应用急诊综合护理干预,具体内容:①抢救护理:接收急救信息后,护理人员需立刻准备抢救设备和物品,跟随救护车前往现场,在第一时间内制定急救方案,为患者抢救争取更多时间,进入抢救室时,护理人员需为患者带好面罩完成给氧操作,避免呼吸道阻塞,且抢救期间需密切观察患者心电图和血压变化,必要时可给予心肺复苏和药物抢救,同时需要为患者适量注射镇痛镇静药物,实现止痛和安定的效果,另外抢救过程中需准确、主动配合主治医生,快速传递抢救所需物品和器械[4];②专人护理:针对严重创伤性休克者,其日常生活通常难以自理,需由专人帮助患者调整至适当体位,并提高下肢15-30°,且需要适当抬高身体和头部20-30°,防止腹腔内脏器移动,严重影响心肺等功能,以此促进脑部血流灌注,保证心脏学血液正常循环,便于后续抢救和治疗;③用药护理:休克期间,因缺氧患者容易发生酸中毒情况,故护理人员需严格按照医嘱为患者提供碱性药物,保证血液酸碱平衡,待酸中毒纠正后需适当补充血量和使用血管活性物质,比如多巴胺、间羟胺等,提升血压水平,促进微循环和脏器供血,待血压稳定后逐渐停止用药,避免发生反跳情况;④呼吸道护理:为了保证患者呼吸道畅通,需帮助患者调整至平卧姿势且将其头部偏向一侧,并定期清除呼吸道分泌物,根据抢救情况综合考虑是否给予机械通气或氧疗,防止患者出血低氧血症,且氧疗时需严格控制氧气流量(4-6L/分钟)、氧气浓度(40-50%),必要时可进行人工呼吸和气管插管,根据血气分析结果合理控制氧气输入;⑤心理护理:由于病情危重、症状明显,患者和家属极易出现恐惧、悲观等情绪,故抢救前护理人员需告知家属和患者抢救方法、抢救风险、抢救重要性,避免家属因抢救失败做出过激举动,引导患者和家属积极配合临床抢救。
详细记录和统计两组患者有效抢救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抢救成功率。
将两组急诊护理效果输入SPSS 18.0软件,百分比(%)表述定数资料,检验行χ2,定量资料用t值检验,表述用(±s),P表述组间差异,统计学具有意义(P<0.05)。
由下表1可知,实验组患者有效抢救时间明显比常规组短,而实验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5.33%、抢救成功率为97.33%,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17.33%、抢救成功率为88.00%,两组护理效果比较差异明显(P<0.05)。
表1 两组护理效果对比(χ2/t)
严重创伤性休克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危急重症,具有病情恶化快、发病急、病情危重、致残高、病死高等特点,一旦错过最佳抢救时机,极易危害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心理健康[5,6],现阶段,临床多采用急诊治疗方式,即根据患者呼吸、脸色、出血情况、神志等给予快速抢救,为了缩短患者救治时间,最大限度的提高患者抢救成功率和生存率,需要为严重创伤性休克患者提供系统化、个性化、整体化的护理干预措施[7,8],而综合护理干预是近几年急诊较常用的一种新型护理模式,可结合患者休克程度、损伤部位、出血状况等,为患者进行专人护理、抢救护理、用药护理、呼吸道护理等,以此保证患者呼吸道畅通,及时控制出血,合理处理和消毒损伤部位,可引导患者和家属积极配合临床急救操作,尽可能保证患者生存质量,提高抢救护理质量和效率[9,10]。研究结果发现,经护理后,实验组患者有效抢救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抢救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总之,综合护理干预对严重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急诊护理效果较显著,能有效提升抢救成功率和护理质量,有助于缩短有效抢救时间,可减少医疗纠纷事件,在严重创伤性休克患者急诊护理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