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文
(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杭州 311112)
在“互联网+”的浪潮下,教育界也在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进步在不断进行着变革,“互联网+教育”模式便应运而生。“互联网+教育”模式是互联网+信息技术融合传统教育并且将其改造成具备互联网属性的新型教育模式的一个过程[1]。长风教学云平台作为“互联网+教育”平台之一,其形象、灵活、直观、方便等特点为学校与学习者都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新时空,教、学、评、测等多个环节均因为技术的推动而发生了显著的变化[2]。
长风教学云平台是以新一代物流数字化学习资源为基础,以未来课堂为支撑场所的基于过程管理的教学云技术平台。可以根据课程特点,搭建课程的授课框架和内容,为学生提供线上课程学习和互动交流服务。平台由前端和后台两部分构成。前端是面向学生的学习与互动界面,可以实现课堂学习、课程考试、主题调查、微博互动、交流答疑等各项功能,也可以观看参与的人数、已学时长和学习进度等信息。后台是面向教师等课程设计人员的设计与管理界面,共分为课程管理、考核管理、学习计划、考试计划、资源管理、统计分析、需求调查和基础设置等八个模块。
在“互联网+”背景下,基于数字化资源和信息技术的长风教学云平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优势:
(1)开放课程,交互性强。平台依托于互联网,在教师权限开放的情况下,学生可在平台查看课程任意章节内容和知识点,教师可通过后台统计数据查看学生课前预习情况。学生可通过前端微博和问答板块进行提问和讨论,教师可进行线上答疑,让课堂互动“永不下线”[3]。
(2)立体资源,移动性强。平台资源与线下课本知识相连接相补充,学生可在连接互联网的情况下,在任何地点登陆该教学平台进行课程资源学习,不受时间、地点限制[4],这种可移动性的资源使得学生的学习更具便利性。
(3)实时更新,操作性强。平台资源由专业人员进行定期维护和增加,根据行业发展趋势和企业最新动向将当下最新发生、最新产生的专业知识和案例补充、更新到资源库中,充分实现资源实时更新、课程与时俱进。
《现代化物流中心运营实战(配送类)》课程是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其主要任务是使学生能够掌握配送作业实务的相关理论知识,能完成配送作业各流程环节的操作与管理,具备在将来的物流配送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基于此,应用长风教学云平台对其进行了课程建设。
该课程的设计是以就业岗位为目标,以岗位工作任务及工作任务考核标准驱动为导向,依据对物流行业企业的调研,通过解析配送类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制定整个课程的框架体系(见表1)。以项目三“配送中心业务操作”为例,该项目对应的工作岗位为配送中心业务操作员,据此制定该项目的学习基础为“拣货配货作业”,学习内容为“配送中心业务操作”,实训项目为“订单处理”和“拣货作业”。
表1 《现代化物流中心运营实战(配送类)》课程框架体系
平台的教学资源库建设依托于课程的框架体系,根据《现代化物流中心运营实战(配送类)》的课程内容,在进行企业调研的前提下,定制开发各项学习资源。整个资源库共分为学习任务库、知识点库和案例库,其中,学习任务库是由课程的最小单元——学习任务组成,即“下发任务”环节,以企业工作实际岗位为基础,还原企业真实操作环境,模拟工作过程,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知识点库是以课程各学习单元的知识要素为依据,通过文字、图片、视频、动画、交互游戏等多种元素进行展现;案例库是由企业案例组成,针对不同的课程内容,每个学习单元开发多个微案例及1个综合案例,如“屈臣氏物流中心”、“北京市长风物流配送中心”的案例等。
在应用长风教学云平台进行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课堂知识接受情况和各地区物流行业的特征对资源库里的资源进行不断更新和补充,也可以将之前建设的精品课程和微课程补充到该平台的课程资源库中,方便学生更加系统地学习专业知识。长风教学云平台教学资源库如图1所示。
图1 长风教学云平台教学资源库
图2 《现代化物流中心运营实战(配送类)》
基于长风教学云平台的《现代化物流中心运营实战(配送类)》课程教学设计,采用了任务驱动引导下的工作情境导入模式,围绕各学习单元能力目标,制定合理工作任务,构造真实工作场景,将学生置于真实职场氛围,然后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运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情景教学、启发引导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此处选取了项目三“配送中心业务操作”的教学环节和活动设计进行具体展现,如图2所示。
综合“互联网+”背景下长风教学云平台的特点和《现代化物流中心运营实战(配送类)》课程内容,制定了多元化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考核方式更加注重能力开发和素质培养。该课程的内容涉及到理论知识,也涉及到实践应用操作,所以采取“学习过程+学习结果”的综合考核评价方式,一方面注重学生平时学习态度及学习效果考核,另一方面考察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及解决问题能力,具体考核评价方案见图3。
图3 课程考核评价方案
(1)学习时间:根据平台统计出的每位学生累计的学期内课程的在线学习时长,按照时间长短赋予一定的分数,满分100分。学习时间越长,学习时间的评价得分越高。图4为在某一天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时间统计。
图4 学生学习时间统计
(2)学习活动:根据平台统计出的学生参与课堂活动(讨论、调查、作业)的次数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课程中涉及的所有活动均参与了,得满分100分。图5为学生参与该课程项目四至项目六模块的测验成绩统计。
图5 学生测验成绩统计
(3)学习效果:根据平台统计出的学生现场实操、系统操作、测验、作业、flash游戏的参与次数及得分,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课程中涉及的现场实操、系统操作、测验、作业、flash游戏参加的越多、得分越高的,则该生的学习效果评价得分越高,满分100分。图6为学生对该课程项目四至项目六模块学习的效果统计。
(4)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均由教师根据课程所学内容的性质来确定采用理论考试、实操考试,或理论与实操考试相结合。对学生所学知识与技能的考察,满分100分。
图6 课程项目四至项目六模块学习效果图
长风教学云平台的资源库中拥有大量丰富多彩、形式各异的教学资源,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结合《现代化物流中心运营实战(配送类)》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为每一章节选择合适的素材和资源,引导学生跟随课程设计的思路进行思考和学习。课堂教学中设计了小组讨论、汇报交流、自主探索、案例分析、画龙点睛等教学活动,在此过程中,教师起到了指导和点拨的作用,启发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对相关问题进行思考,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应用长风教学云平台的课程教学,改变了以往学生只有在课堂上才能听课学习、获取知识的状态,让学生随时随地可以上网学习,也可以重复多次地对课程进行反复地学习和研究,增加了学生课外学习的时间。同时,课程作业和工作任务的设置,也会让学生花更多的课外时间去进行钻研和学习,让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体,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课程实践过程中,学生登录频次较高,课外学习时间较传统课堂明显增多。以项目四至项目六模块的学习为例,在原本的教学设计中这三个模块设定的理论知识学时是14学时,折合10.5小时,而从图7的统计结果可知,这三个模块的人均学习时间为15小时,比课程设计学时量多了43%,由此可见,基于长风教学云平台的课程教学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课外学习时间,增强了学习主动性,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将平台应用于《现代化物流中心运营实战(配送类)》课程,改变了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满堂灌的授课模式,以贯穿岗位序列能力单元的工作任务与知识点为学习内容,采用任务驱动和情境导入相结合的形式,将学生置身于职场实际工作岗位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积极性,并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学习中找到自己的兴趣点。与此同时,课程教学内容由测验、讨论、调查、作业、Flash游戏等多种形式进行展现(从图7可以看出),充分吸引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关注度,提高学习兴趣和热情,真正做到了寓学于乐。在课程实践过程中,学生课堂回答问题的频次较传统课堂明显提高,课堂讨论的氛围和激烈程度明显增强,在角色扮演环节,每个组每位同学都精心准备,课堂氛围十分融洽。
图7 课程项目四至项目六模块的学习情况统计
《现代化物流中心运营实战(配送类)》是一门理实一体化的课程,其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掌握配送作业实务的相关理论知识,熟练进行配送作业各环节的实践操作,并具备在将来的物流配送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长风教学云平台实现了理论知识教学层次性、系统性、多样性展现,将理论知识通俗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同时,对于理实一体的知识点,平台会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进行展现,帮助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掌握实践操作流程和方法,如对于配送中心调度作业这一知识点。在介绍配送中心调度作业的内容、流程的同时,下发企业配送中心的工作任务,并安排车辆调度和货物配装实训。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操作的实训,让学生在夯实专业知识的同时锻炼了动手能力,提高了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基于长风教学云平台在物流专业课程建设中的实践,构建了合理完善的课程框架体系,建设了丰富完备的教学资源库,设计了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课程考核方案,既改变了传统满堂灌的授课模式,让教师成为教学的主导,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又将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无缝衔接,让课堂互动“永不下线”,让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锻炼了实践操作能力,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了高等教育的终极目标。课程体系、教学体系、学习体系与评价体系在平台运用的过程中真正实现重构,让教育理念真正升级迭代[5],让教育新模式凸显巨大的前景。类似理实一体化课程可充分运用该平台,重构课程资源,发挥互联网+教育的优势,构建新的教学场景,改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