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同一性”

2018-11-07 03:39彭彦斌
报刊荟萃(上) 2018年9期
关键词:唯心主义唯物主义

摘 要: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是一对相互对立的哲学范畴。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文中第一次提出了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范畴及其区分。本人认为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是一对历史范畴,也当然具有历史的局限性。从人类思想整个历史发展前进的历程上看,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最终会被认为是同一的。文章通过哲学与科学的关系、现代科学的成就及其无限发展前景,论述了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具有同一性的可能性。

关键词: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同一性

一、缘起

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是一对相互对立的哲学范畴,这是毫无疑问的。在社会主义国家中,就连普通的民众也能在常识意义上了解这对范畴。谈论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书籍和相关论文更是多的汗牛充栋,但是对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这对哲学范畴本身却少进行反思。笔者力求对前人观点和思想有所突破,但绝不是标新立异,而是将自己多年来的思考,向大家做个汇报。本文中,一些观点可能与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流观点不一致,但这并不代表笔者的意识形态,仅仅是将它作为学术讨论的视角进行交流。笔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就是批判的哲学,这种批判本身包括自我批判,恩格斯在1895年3月6日发表的《1848年到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一书的导言中,以大无畏的勇气实事求是地反思了他和马克思的理论:历史表明我们也曾经错了,暴露出我们当时的看法只是一个幻想……。

二、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范畴在哲学中的由来

在西方哲学史上,自古希腊哲学开始,经历中世纪哲学,再到近现代哲学,历经约两千多年的时间,出现了众多的哲学家和哲学思想,在大部分时期中,哲学家们所关注和研究的是世界的本源问题,如赫拉克利特与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伊壁鸠鲁学派的“物性说”,柏拉图的“理念论”等,即使是在中世纪时期的宗教哲学中,所关注的依然是世界的本源问题,只不过是从宗教中所设立的“神”的视角来解释世界的本源问题。到了近现代,哲学关注的视域发生了重大变化,哲学家门开始关注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认识论的问题,如经验论者与唯理论者,在认识论方面,黑格尔以其无与伦比的智慧揭示了本体论、认识论与逻辑学三者统一的问题,从而建立了以认识论为核心的强大的哲学体系。可以说,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以前,在哲学界中没有人意识到哲学的两大派别的存在,更没有人提出关于唯心主义哲学与唯物主义哲学派别的划分。

与西方哲学相对应的东方哲学(以中国为例),自先秦以前再到19世纪末的两千多年中,在哲学领域里所关注的主要是本体论,即世界的本源问题。这方面事实,我们不再详细列举。传统的中国哲学中并不存在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范畴,甚至从来都不存在这种思想意识。

恩格斯在其著作《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第一次这样陈述:“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思维对存在的地位問题,这个在中世纪的经院哲学中也起过巨大作用的问题:什么是本原的,是精神,还是自然界?——这个问题以尖锐的形式针对着教会提了出来:世界是神创造的呢,还是从来就有的?哲学家依照他们如何回答这个问题而分成了两大阵营。凡是断定精神对自然界说来是本原的,从而归根到底承认某种创世说的人(而创世说在哲学家那里,例如在黑格尔那里,往往比在基督教那里还要繁杂和荒唐得多),组成唯心主义阵营。凡是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的,则属于唯物主义的各种学派”。

恩格斯所阐述的上面这两段话,开创了唯心主义哲学与唯物主义哲学的哲学先河,从此以后,在人类哲学史上,出现了哲学的阵营问题,即唯心主义哲学阵营与唯物主义哲学阵营,以至于后来列宁将恩格斯的这种思想继续深化,创立了哲学的“党性”问题。这个问题将在到本文的第三部分(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范畴在哲学中的演进与发展)中进行说明。

三、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范畴在哲学中的演进与发展

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哲学范畴的传播是随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而传播的。恩格斯的著作《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发表于1888年,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一篇重要哲学作品,这部著作在欧洲大陆迅速传播,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到后期之所以能够在全世界范围内传播且被许多国家接受,还是俄国人的功劳,与列宁同时代的一批俄国革命者发动了社会主义革命并取得了胜利。正如毛泽东主席所说,“俄国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岂止是中国,许多被殖民的国家都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取得了民族独立或革命胜利。正是这样,马克思主义哲学得到了广泛传播,同时,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哲学范畴也被广泛接受。

正如我们玩“肩并肩传话游戏”一样,一句话的本意由第一个人传到最后一个人那里,其领会的意识就已经与第一个人所领会的意思大相径庭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经过列宁主义与斯大林主义的先后“加工”后,已经不是原滋原味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了。而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哲学范畴,则被列宁演绎成为哲学的“党性”问题。

中国前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是由前苏联传入的,受到苏联哲学的深刻影响。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哲学,主要是前苏联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但自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哲学界展开了对真理问题的大讨论,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从那以后,中国哲学才真正迈向了回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代。但是,前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子依然存在,比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教科书当中,依然有很多教条主义的东西,哲学党性的影子依然存在。在哲学领域将一切属于唯心主义哲学的哲学都看作是与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相悖的谬论,甚至反对一切形而上哲学(本体论哲学)。我们知道,中国古代最伟大作品之一的《道德经》体现的哲学,就是形而上哲学,《道德经》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按照教条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说法,《道德经》的哲学就是客观唯心主义哲学。

笔者认为,哲学不能仅仅作为阶级斗争的哲学,阶级斗争的哲学不能涵盖哲学的全部含义。最明显的例证就是中国古代哲学,中国古代哲学就是一种“求真”的哲学、“和合”的哲学。据此,我们认为,唯心主义哲学与唯物主义哲学这对哲学范畴在我国的意识形态中仍然是一对完全对立、水火不容的哲学范畴和哲学派别。从前期的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外哲学派别的驱逐,到后期斯大林对持不同政见者的清洗,再到后来中国的文化大革命,历史的教训无不历历在目。

我们知道,马克思主义哲学活的灵魂是自我批判精神,这个观点,在本文的第一部分已經提到。马克思与恩格斯在自己的观点发表之后的几十年后便认为自己的某些观点应当予以修正,认为“当时”与“现在”的条件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变化。时至今日,距离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也已经近180年的历史,自然条件,社会、政治条件都发生了翻天覆地般变化。不可否认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和本质是贴近真理的,但并不等于说马克思与恩格斯所说的一切话语、一切观点都是亘古不变的真理,作为马克思主义者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者,我们有义务发展和修正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不适宜于时代的部分。所以,对于像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这对哲学范畴,我们也应该将其视为一对历史范畴。

四、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哲学范畴在哲学中会最终走向终结

当我们看到这个命题时,一定会大惑不解甚至震惊:唯心主义是可以终结的,但唯物主义怎么能够终结?如果说唯物主义终结了,岂不是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就终结了吗?这种疑惑是最正常不过的了。如果笔者现在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绝对真理,可能绝大部分哲学家及绝大部分民众不予认可。所以,我敢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并没有穷尽真理,是相对真理,既然是相对真理,就有历史的局限性,是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等到历史发展到一定时期后,它就自然要终结了。有必要声明,本文无意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什么时候终结和怎样走向终结的,而仅是在学术范围内探讨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这对哲学范畴会最后走向终结命题的可能性。

(一)哲学与科学的关系决定了哲学的发展是伴随着科学的发展而发展的

在西方哲学史中,最初的哲学就是知识,但随着知识的普及和快速发展,知识尤其是通过实验获得的知识逐渐成为科学知识的时候,哲学不得不从科学知识中分离出来,变为对各类科学知识的反思。但哲学不是科学的附属品,它是对科学知识的总结和升华,它与科学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于哲学与科学的其他具体关系,由于哲学界基本能够达成共识,本人不再展开说明。可以说,哲学的每一步发展都必须与科学的发展相适应。

马克思经过对社会科学(尤其是经济学)系统学习和研究后,才完成了《资本论》的写作。我们知道《资本论》除了是一本政治经济学著作外,也是一本哲学著作;恩格斯在经过长期对自然科学的学习后,完成了《自然辩证法》的写作。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是不断的发展和进步的,所以哲学的观点也应随着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而有所修正和发展。

(二)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斗争至今并未分出胜负

马克思主义哲学经过约两个世纪的传播和发展,其主张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已经被许多国家和广大民众接受,但唯心主义阵营一直是一个非常强大的阵营,根据权威统计数据,当前全世界人口71.67亿中,信仰宗教的总人口比例大于84.65%,其中没有宗教信仰的人口数少于11亿,占比不到15.35%。换一句话说,信仰宗教的民众可以说都是唯心主义,不信仰宗教的民众不一定是唯物主义,因此,可以说信仰唯物主义的民众比例明显小于世界总人口的15.35%。如果从信仰的人数的比例大小的角度看,唯物主义不但没有战胜唯心主义,甚至明显处于下峰。如果说,不能单从信仰的人数来说明问题的话,至少我们不能说唯物主义战胜了唯心主义。如果说,唯物主义在与唯心主义的对立与斗争中已经胜出,那么在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仍然有那么多人仍在信仰唯心主义哲学,甚至有逐年增多的趋势,该如何合理解释?如果说唯物主义哲学已经有证据战胜唯心主义哲学,那么也就不会再有那么多唯心主义哲学家的出现,而事实与这正相反,这个问题值得我们马克思主义研究者深思。

(三)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之争可能是哲学界的“蛋和鸡”之争

在自然科学领域中,曾经发生过“蛋和鸡”之争,到底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争论。这个问题,一直在生物科学界内争论了许久,直到生物学家后来发现了生命的本质——蛋白质和核苷酸后,生物学界才豁然开朗,鸡和蛋之争实际上就是蛋白质和核苷酸之争,而现在我们都知道,蛋白质和核苷酸是在生物界中同时出现的,不存在谁先谁后的问题。

同样,在自然科学中还存在着另外一个相似的公案,就是在十九世纪物理学中关于光的本质的研究中,物理学家惠更斯提出了光子的波动说,而大物理学家牛顿则提出了光微粒说,他认为光是由非常奥妙的微粒组成,遵守运动定律。此后,关于光子到底是波还是粒子争论,此起彼伏,直到1916年,美国物理学者罗伯特·密立根做实验证实了爱因斯坦关于光电效应的理论,物理学者被迫承认,光除了波动性质以外,光也具有粒子性质,即波粒二项性。

那么,在哲学领域会不会也出现这样的问题呢?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争论了近两个世纪,什么时候二者能够得到同一,我们拭目以待!

(四)现代量子科学的发展正在逐步证实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哲学的同一性

量子纠缠理论——曾经因被爱因斯坦拒绝而名声大噪,爱因斯坦曾说,量子理论如果成立的话,那就必须得有“远距离闹鬼”(“spooky action at a distance”)。他拒绝承认宇宙的运行方式是如此奇怪、看起来如此随机。但物理学家约翰·斯图尔特·贝尔(John Stewart Bell)于1964年提出的一项实验,证明了“远距离闹鬼”是真实的(贝尔测试)。此后,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物理学家们进行的一系列精确的实验,我们越来越接受,两个从前就纠缠的粒子,即使被分隔在长如宇宙两端的距离上,也真的是能够即时地互相影响的,存在一个亚原子奇异世界,在这个世界里,物质不被观测就不会成形,时间既能向前也能向后,而且,测量之前,它们可以同时存在于两个或者多个地点,然而,一旦被测量,它们会落入更经典的现实世界,只能存在于一个地点。

上述量子理论中关于物质的存在需要有精神(意识)参与的观点,已经基本上证实了物质与意识的同一性问题,但这种理论在现实中还没有被大范围接受,这需要一个过程。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人民出版社,2014.

[2]马克思.资本论.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3.

[3]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人民出版社,2014.

[4]恩格斯.1848年到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人民出版社,2014.

[5]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2015.

[6]老子.道德经.北京联合出版社,2015.

作者简介:彭彦斌(1973—),男,汉族,黑龙江牡丹江人,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2016级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

猜你喜欢
唯心主义唯物主义
浅谈哲学的基本问题
唯物辩证法与马尔库塞的“历史唯物主义现象学”
试述近代经验论哲学发展的逻辑
梁启超公德观的基本内涵与文化价值研究
半截子马克思主义者
浅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涵
论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的研究
“星座”的哲学探究
对唯心主义要具体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