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晶
生本教育倡导的是学生先学先做先探究,然后再学习,教师根据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制定具体教学的内容。生本教育的理念就是“学生先学,教师后教”。作为生本教育的表现形式——前置性作业,为学生投入课堂学习打好伏笔,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起到推动作用,不仅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拓展学生的视野,还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能动性、创造性,主动架构知识体系,发挥个性在交流讨论中展示自我,从而使得生本教育成为有效课堂的活水,展现生命力,教师与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获得共赢共进的成长。当然,在生本教育理念下的前置性作业需要讲究一定的方式方法,不能华而不实,形式教条,失去生本教育所倡导的理念,因此遵循生本教育理念下的前置性作业的方法成为教师不断实践和研究的重要命题,笔者就前置性作业布置的方式方法谈几点浅见。
一、趣味作業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基础任务就是识字,传统的预习首先就是对课文生字词的识记和拼读,前置性作业的布置则要让学生从这一僵化的模式走出来,对于生字词的识记,所借助的现代工具很多,作业的目的就是通过自主学习教学内容,主动了解与之相关的课外知识。前置性作业的形式多样化,可以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读读记记并不是前置性作业的目的所在,前置性作业目的是为了调动学生的探究欲望,对课文按照个性化的思维方式探寻教师设计的问题。前置性作业的设计缺乏趣味,就意味着学生缺乏主动作业的动力。因此教师设计前置性作业着重在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个性化地去解读课文,对课文的认知产生多种形式的解读。前置性作业设计走趣味化、个性化的路子,教师巧妙设计作业要求,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把刻板的作业要求变为趣味的形式,让学生作为作业的主人通过自己的方法探寻,去自我解读课文。有的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却不知道怎样表达,就用画画形式表现出来,用充满想象的创意作品代替自己的所思所想,教师从中了解到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从中也发现学生闪现的智慧思维,教师的“后教”则会有的放矢。
二、巧设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前置性作业的设计要考虑到学生合作学习和探究意识的培养。作业设计的出发点是为课堂教学做铺垫和准备,通过学生合作交流、讨论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同时,前置性作业通过合作学习,能够聚合学生的智慧,尤其是小组成员你一句我一句的讨论交流,也是对学生探究能力的促进。例如,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课文前,进行前置性作业设计,教师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教师结合课文内容巧设问题,“小蝌蚪找不到自己的妈妈,他想请人帮助他写个寻人启事,该怎么写呢,你愿意帮助小蝌蚪吗?”小组学生聚合到一起,为了写好“寻人启事”,有的小组的学生还从网络上搜寻寻人启事怎么写,明白首先要清楚了解小蝌蚪的妈妈长啥样,大家认真阅读课文,然后聚在一起讨论,你一言我一句地描述小蝌蚪的妈妈是什么样的,最后将这些青蛙妈妈的具体形象整合到一起,用文字准确描述。有的小组写完寻找小蝌蚪妈妈的“寻人启事”后,学生突发奇想,我们能不能写青蛙妈妈寻找自己孩子的“寻人启事”呢?这一意外的探究意识,实际上是对问题解决方法的再运用,学生借助问题对小蝌蚪的具体形象做了总结,头脑中形成了条理清晰的信息收集、整合以及文字的描述,不仅培养了合作能力,还培养了探究能力。
三、扩展内容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所谓“大阅读”思想就是语文教学中倡导的“立足文本,扩展延伸”,这是生本教育的理念,其体现在前置性作业中,就是教师在设计作业时潜移默化既让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个性化解读,同时又能够“开枝散叶”地进行文本的扩充或者延伸想象,与课文产生情感共鸣,激发学生自主拓展思想,挖掘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同时也体现出前置性作业的有效性。例如,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课文前,进行前置性作业设计,教师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教师结合课文内容巧设问题,如果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你身边,你会怎样做?小组成员可以相互讨论,学生只有先行充分阅读课文,才能对小女孩的遭遇生出同情之心,心怀怜悯。学生充分启动自我想象的旋钮,有的学生说要送小女孩一双暖暖的拖鞋,有的学生说欢迎小女孩到自己家中做客,也有学生说自己就是魔法师,可以满足小女孩三个愿望……有了对课文的初步解读,学生才会对问题产生关注,从而调动想象力去探究和发现解决途径。从中体现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程度,认识到黑暗社会的残酷,对现实生活的珍惜。学生借助问题去想象、去创新,一方面通过现实的拓展思维来帮助“小女孩”,使其脱离困境,另一方面学生的情感已经深深地浸润到同情小女孩的遭遇中,学生的善良和分辨是非的能力显露无遗,通过拓展性的思维想象,学生的精神世界变得丰富,这也成为进入课堂教学所持有的最佳学习状态。
总之,通过遵循趣味性、探究性和扩展性等原则设计和布置生本教育下的小学语文前置性作业,能够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探究的能力以及思维想象延伸拓展的能力,为学生真正运用语言、实践语言奠定了良好基础,学生的语文习惯和素养也在悄然变化,为顺利进行课堂教学做好了前期准备。
编辑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