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清玲
摘 要:在新课标的教学要求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不能只是传递知识的平台,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要在教学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喜爱数学、热爱数学,用数学的思维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养成严谨的思维逻辑和习惯,提高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能力,让小学数学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和积极气氛。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命力;课堂教学;创新思维
在新课标的教学要求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要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喜爱数学、热爱数学,培养用数学思维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养成学生严谨的思维逻辑和习惯。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营造具有生命力的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本人结合自己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进行了以下研究和思考:
一、创设情境,快乐学习,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
我们经常听老师或家长说,学生对数学没兴趣,导致成绩直线下降。显然,兴趣不但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也是学习所有学科知识的推动力,还是提高数学成绩的主要因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学生在小学数学的学习中有了兴趣,再经过老师的循循善诱,就能把学生代入数学课堂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挖掘和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在具体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小学生的心理,创设适合他们的学习情境。用符合内容的游戏、模拟生活等激发其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学生热情,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中,提高学习效率,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比如,在“升和毫升”的教学中,老师可以用故事的方式进行导入。如,“动物们在进行一场喝水大赛,小老虎和小狮子比赛时,小老虎连续喝了6杯,小猴子喝了2杯就嚷嚷着喝不下去了,小老虎得意洋洋地说:‘我是咱们森林里的大胃王,我是冠军。小狮子不服输地说道:‘你的杯子小,我的杯子大,我才是冠军!”在大家争得不可开交时,我对学生说:“你们帮帮忙,看谁说得有道理?”这样的导入符合小学生的学习心理,既为上好“升和毫升”开了个好头,做好了铺垫,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思维,且使课堂充满活力,具有了生命力,同时又给学生的创新思维创造了更多的可能性。
二、结合生活,强化课堂生命力,激励学生的创新思维
小学数学老师要想真正让小学数学课堂始终焕发生命的活力,那么我们既要依靠教材进行教学,也要结合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因为有关现实生活的数学不但充满生命力,而且是学生感兴趣,且易于理解和接受的内容。长期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只要老师能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根据内容需要,选择切合的生活实际融入数学知识点,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激活他们的创新意识,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比如,在“圆柱的体积计算方法”这一节内容的教学过程中,老师不直接把正确的解题方法告訴学生,而是把它当作一道实践题,让学生课下或者回家通过自己动手实践操作,寻找正确的、有效的解决方法。第二天的课堂上,我就发现有的学生用橡皮泥做了一个与实际乒乓球同样大小的“乒乓球”,再把它捏成易于计算的长方体,计算出乒乓球的体积;还有的把乒乓球巧妙地放在装了半杯水的圆柱形杯里,在乒乓球完全浸入水中后通过测量出水的升降变化,再计算出乒乓球的体积。在“圆柱的体积计算方法”的学习过程中,通过学生动手实践操作,不断提高了学生主动探索的积极性,而且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了提高,学习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三、营造和谐课堂氛围,让学生乐学,养成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新课标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中,素质教育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小学数学课也从以往单纯地灌输、传授知识,倾向于学生德育和素质教学,在构建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激发其学习兴趣上下功夫。引导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大胆提问、思考,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创新意识的形成。所以,老师要在日常的教学中给学生营造平等民主、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打开学生思维,让学生积极参与。比如,在给学生教学“三位数除以整十数”的内容时,我不直接进行理论讲解、方法分析,而是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思考一下除数是整十的除法到底是怎么算的。学生讨论后,小组代表发言,老师再有针对性地进行补充、讲解。这样的教学不但激活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意识,提高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都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的活动中来,还让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得到了有效的提升,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无疑是一种推进。
总之,在小学数学中,老师要善于观察、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这就需要老师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兴趣,让学生主动创新学习意识,发展其创新能力,从而让小学数学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促进教学任务的有效完成。
参考文献:
[1]东周措.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1(31):204.
[2]程安贵.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1(41):153-154.
编辑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