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视域下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思考

2018-11-07 11:40温忠志
法制博览 2018年8期
关键词:意识形态安全策略

摘 要:互联网技术为多元化意识形态输出提供了新路径,开辟了新模式。当今,西方国家依托其在经济、军事、科技等方面的优势仍然主导着世界话语权体系,一些政客借助互联网传播信息快捷、隐性等技术特点兜售西方国家的民主法治、自由平等价值理念,加之人们缺乏理性认知和科学分析,这些一定程度上消解和冲击了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领导力。因此,如何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安全建设显得刻不容缓。

关键词:意识形态;安全;策略

中图分类号:D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018)23-0241-02

作者简介:温忠志(1982-),湖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在提升信息传递时效,丰富信息传播载体,拓展各国各地区各民族之间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同时,也为西方发达国家不断争夺意识形态阵地提供了新的契机。纵览全球范围,西方敌对势力披着各种“面纱”,利用新媒体技术进行普世价值、宪政主义等非主流意识形态的推销,这些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1]由此而言,加强新形势下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重点、难点问题梳理并建构积极有效的处理范式,对于促进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作用的发挥具有重要意义。

一、网络视域下主流意识形态面临的挑战

网络是各类观点博弈的主战场,也是多元社会思潮的集散地,当其与意识形态有机融合,便形成了现实世界社会思想在虚拟网络的再现和延伸,而一旦消极的、有害的、扭曲的思潮从网络发源并扩散,便会对我国社会意识形态安全带来巨大挑战。新时期,网络传播方式给我国主流意识形态造成了诸多困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主流意识形态优势权进一步遭遇消解。一是政治认同感不强。公民政治认同感的培塑源于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和教育。然而,改革开放以来,部分西方国家企图依托强势网络渗透,积极推行“和平演变”,大肆鼓吹西方政治制度模式,在这种“耳濡目染”下,一旦接受了西方的政治理念,势必造成社会割裂从而侵蚀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在民众中的根基,降低政治认同感。二是信仰迷茫现象滋生。据《人民论坛》有关当前社会病态的一项调查研究显示,信仰缺失占55.3%,排在首位。当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贪污腐败、道德滑坡、权力寻租、阶层固化、贫富差距等社会现象使得民众不免产生愤懑不满,而在一些地方一系列立法立规又违法乱纪的行为之后,人们对公平正义等基本价值的诉求显得尤为迫切,进而对自身的信仰产生怀疑困惑,这也为外来意识形态的侵扰提供了可能。

(二)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进一步面临拆解。不同于以往政府通过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进行灌输式、填鸭式宣传某种意识形态,新媒体的产生使得每个人都可以作为信息的制作者和发布者,而网络传播匿名性、公开性、即时性、互动性的特征进而使得普通民众话语权得以极大解放,政府的话语权遭到解构。尤其是个别人别有用心,将网络当成宣泄个人情绪、扭曲马克思主义、抨击社会制度的场所,而这种感性化、暴戾化的主体情绪诉求耦合在一起,侵袭着那些政治认同本来就处于非成熟期的民众,很容易扰乱人们的思想,影响人们的行为,此时主流意识形态在语言情绪失控的虚拟网络语境中显得苍白无力。“通过移动网络放大声势,增加了信息传播的不可控性”,其内部结构也“更易于进行意识形态煽动”[2]。

(三)主流意识形态影响力进一步呈现式微。“全球网络结构的核心中有13个域名根服务器:1个主根服务器,放置在美国;其余12个均为辅服务器,美国9个,欧洲2个(英国和瑞典),亚洲1个(日本)。”[3]从技术上来讲,西方国家在信息技术领域一直处于优势地位,除了在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大力推行互联网+战略,他们还企图利用先发的技术优势和先天的“数字鸿沟”推行“政治转基因”工程,谋求政治利益的增长。虽然,我国的互联网技术进步快速,但仍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一定差距。从宣传模式上来讲,政府在充分挖掘新媒体传播价值这一方面做得还显不足。正规化、严肃化的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往往难以满足日趋低龄化的网民的心理,而通过影视、动画等现代技术生动、形象地传播,往往有助于公众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接受主流意识形态教育。

二、网络视域下主流意识形态的治理策略

(一)以解决利益诉求为着力点,丰富主流意识形态内涵。马克思曾指出:“‘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4]意识形态的价值作用很好的阐述了利益正当性。回应群众迫切需求、利益诉求是主流意识形态在全媒体时代永葆生机与活力的重要力量。因此,必须围绕人民群众的呼声,充实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内容,找准理论阐释与群众关切的契合点,才能使主流意识形态更接地气,更具说服力,让其走进人民的心中、扎根人民的心底,内化为人民群众价值遵循和行为依归,实现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内容生活化。

(二)以创新传播模式为突破点,提升主流意识形态影响。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如果不能通过易于接受的表达方式贏得受众对于理论的认同,那么即使这样的理论再科学、再先进,也只会束之高阁、毫无用处。因此,这就需要尊重传播规律和受众接收信息的习惯,充分考虑受众群体在学历层次、思维模式、文化水平,以至于民族习惯、心理特征、性别差异等诸多因素的不同,并甄选不同的网络媒体平台,通过生动活泼的表达方式,尽量避免使用抽象晦涩的政治性和学术性话语,将高深思辨的理论和体系化的学说生活化、通俗化、具体化、抽象化。

(三)以健全法律法规为保障点,维护主流意识形态安全。当今世界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归根结底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价值体系”的交锋与斗争。网络的自由开放性为信息无国界态势提供了适应性环境。可以说,加强对网络阵地的管理是主流意识形态管理的重点和难点。“法律是最优良的统治者。”[5]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加强互联网领域立法,完善网络信息服务、网络安全保护、网络社会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依法规范网络行为。”可以说,完善的相关法律法规才能为我国意识形态安全保驾护航。一方面,要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国务院等不同立法主体,出台具体的法律法规及行政规章,对颠覆社会主义制度、传播腐朽思想、散播谣言的违法网站或个体行为,进行实时曝光并追究相应的法律责任。另一方面,要加大对“网络水军”的治理和整顿力度,强化个体法律责任,营造清朗清气的网络舆论氛围。

[ 参 考 文 献 ]

[1]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努力把宣传思 想工作做得更好[N].人民日报,2013-08-21(1).

[2]宋丽丹.维护移动网络时代国家意识形态安全[ J ].红旗文稿,2015(6).

[3]王越芬,张世昌.拟态空间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学习论坛,2016(11):43-46.

[4]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03.

[5]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吴寿鹏,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171.

猜你喜欢
意识形态安全策略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文化软实力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