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游慧
摘 要:文义解释具备阐明法律意义的功能,且在众多法律解释方法中具有优位性。现代社会迅速发展,法律的制定需要与时俱进,客观上必然会出现一系列问题,法律语词的歧义以及意义变迁等因素都会导致法律含义不确定,这就造成在适用法律时会出现很多阻碍。文义解释作为弥补法律含义缺陷、阐明法律真实含义的核心方法,被作为现代法治国家进行法律解释的优先选择。
关键词:文义解释;优位性;法治
中图分类号:D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018)23-0231-01
文义解释的存在是为了弥补法律在适用中的缺陷,指有法律解释权的主体针对法律语词的字面含义而进行的通俗化的解释过程。法律语词的概括性特征会带来解释困扰,人们不断摸索一种更加科学严谨的解释方式,为具体案件提供确信的结果。在司法活动中,人们进行法律解释有的强调价值,有的偏重目的,由此产生了法学家们提炼出来的文义解释方法、目的解释方法等。而文义解释是一种严格遵照法律自身含义的解释途径。
一、文义解释之基本原理
哲学解释学强调:任何法律应用本身都是在解释法律。文义解释的优先性强调“文义是所有解释出发点”,因此,法律解释首要的当然是文义解释。
法律词汇具有专门性,在进行法律解释的时候,要克服过度的创造。法律规范与事实之间,法律规范与立法者、司法者之间都存在着复杂的交错关系。这需要缜密的法律逻辑思维,对法律作专业的探究,探究法律与哲学、语言学相关学科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综合分析特定法律语词所蕴含的特定深意。法律解释之核心,要求对法律规则作解释时,要关照法条体系、立法意图等,进而对规范的文义作出符合主客观逻辑的解释。
法律规范字面含义模糊的情形包括:法律语词自身意义存在模糊。例如,刑法分则中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中有10个罪行条文使用了“暴力”、一词。对这个词的理解,在进行文义解释时要综合考虑数个罪行的共性来理解。再如,民法中的“公共秩序”、“善良风俗”,这是建立在道德层面的法律术语,而道德则是依赖人性中的共同觉醒,故这两个词汇的含义就存在模糊性。如果我们放任法律词语的模糊含义,后果将是法律的刚性精神丧失,法律是秩序的守护神,不严肃的法律也必将维护不了正常的秩序。除此之外,法律语词在翻译和引进过程中也会造成内涵模糊。在借鉴过程中,部分词汇可以找到本国相对应的词汇进行翻译,有一些找不到对应词汇。而一个国家的法律得到与时俱进的发展,法律移植是各国都会选择的方式。除此之外,当法律语词与日常用语出现矛盾时,人们一般会用日常用语的思维去理解法律,但法律语词往往具有专业性,例如“无因管理”。
限缩解释是指针对法律词语以及法律条文的意义的范围进行缩小及限定,反之为扩张解释。限缩解释是在一词多义等类似情况下,将其含义加以限制,以保障法律规范的确定性和调整效果。例如,民法对年龄界限的规定。根据中国的传统做法,18周岁,存在阴历和阳历的计算方法,故法律中所讲的“周岁”就出现了两个含义。相反,扩张解释是将法律词语的边缘含义纳入其中,如,将大型拖拉机作为汽车来理解的情形。而文义解释的优位性在于它严格遵循法律语词的原意,司法者和民众都可以运用文义解释,获得客观上正确的答案。
二、文義解释在不同部门法中的存在价值
宪法在整个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和内容导致法律语言的模糊性更加突出。宪法是所有法律的依据,故宪法中的语言一定更抽象更具纲领性。但宪法作为根本大法一定要具有稳定性和前瞻性,这就需要宪法语言能够在长时间里适用于出现的新情况。部分学者提出了“对宪法文字进行合乎情理的解释并避免荒谬的结果”的观点。譬如,宪法中规定“公民享有言论自由”,从字面上看,言论自由意味着公民有发表意见以表达自己思想的法律自由,但若这样解释则可能会导致很多矛盾,对于类似问题,不能单纯地从言论自由的字面意思理解中找到正确的结果。
文义解释在刑法中也得到了运用。罪刑法定原则要求对刑法条文中表述的犯罪必须做到明确,使人们可以准确的区分罪与非罪,此罪彼罪,故文义解释也是刑法解释的首要方法,就是把刑法条文本身作为解释对象作形式化的解释,作为刑法规范适用的依据。
文义解释的基础性充分体现在各类法律规范均将其作为首选的法律解释方法,在适用时综合考量多种因素,进而更加科学的运用文义解释来帮助法律规范发挥其价值。
三、文义解释方法在适用中的新探索
文义解释在法律解释中的优位性是不容置疑的,它可以最大程度的保证法律语词含义最合逻辑,最符合原意,但其不是唯一方法。在法律规范解释中,应强调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相辅相成,因为法律的最终目标是寻求正当合理的结论。
四、结语
文义解释是在任何法律适用时首选的方法,当其他解释方法和文义解释的结论出现矛盾时,理应按照文义解释的结论为标准;法律解释方法中的位阶关系同样是这个原理。但当文义解释的结论出现不合理使人无法信服,或者单纯依赖文义解释无法得到确定的结论时,应充分发挥其他解释方法的功能,总体上追求一个符合法律科学、法律逻辑、法律目的的答案。
[ 参 考 文 献 ]
[1]刘国.宪法问题解释的困境与出路探析[J].政治与法律,2014(5).
[2]谢晖.文义解释与法律模糊的释明[J].法治文明与法律发展,2008(6).
[3]陈金钊.文义解释:法律方法的优位选择[J].文史哲,2005(6).
[4]黄茂荣.《法学方法与现代民法》[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
[5]魏志勋.论文义解释方法的细分释法功能[J].法学杂志,20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