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伯昶:我与返回式卫星的48年

2018-11-07 04:56
北京广播电视报 2018年30期
关键词:返回舱航天卫星

唐伯昶,1946年出生,湖南长沙县人,1970年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航空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现在的航天科技集团五院从事返回式卫星的研究。所谓的返回式卫星,顾名思义,就是发出去还能回来的卫星,从1974年,试验发射失利的那颗返回式卫星算起,到今天,我国一共进行了25颗返回式卫星的发射,而唐伯昶,一颗也没有错过。

为了报效祖国,报考航空专业

唐伯昶出生在湖南长沙县的一个普通的小村庄,从小家境贫寒,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让唐伯昶一家人的生活逐渐好转。幼小的唐伯昶对新中国心存感恩。高中时,唐伯昶爱上了诗歌和二胡,但是,唐伯昶真正的志向是学习一门祖国急需的专业,报效祖国,建设补助国。

1965年,19岁的唐伯昶考取了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的航空专业。毕业后,他被分配到了第七机械工业部第五研究院,也就是今天的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成为一名技术员,从事返回式卫星的研究工作。而当唐伯昶深入到这份工作中时,才真正知道,想把一颗卫星发射上天,让它在太空中工作,这当然很不容易,而更不容易的,就是还要再把它收回来。

1974年冬,当唐伯昶和他们的同事们在为试验发射的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忙碌时,唐伯昶的妻子张玉琴就已经怀孕。张玉琴与唐伯昶是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的同学,毕业后又一同被分到了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的总体部。

1975年正月初三,在新年的鞭炮声中,唐伯昶的儿子出生了,唐伯昶给他起名为志昂,意喻斗志昂扬。不久,新的工作便提上了日程。由于试验发射的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的失利,第二颗返回式卫星的研制工作任务就更加繁重。卫星研制的时候,唐伯昶大部分的时间还都是在北京,不过,妻子也要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去,所以,就算是在北京,夫妻二人谁也顾不上嗷嗷待哺的儿子。唐伯昶的母亲把所有的家务活都揽在了自己的身上。为了将工作做到最好,唐伯昶有时候需要早晨五点钟就要起床工作,半夜十一二点才回家。那段日子,很多航天人都像唐伯昶那样,拼尽全力。这一次的第二颗返回式卫星,一定要成功!

见证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

唐伯昶最初的工作是卫星的总体布局,负责卫星的安装操作设计。研制卫星时,唐伯昶是在北京,而在发射前,唐伯昶则需要登上发射塔完成工作后,才能走下塔,等待发射。发射前,整个火箭内承载着几百个爆炸装置,几百吨烈性燃料。如果某一个环节出现问题而发生爆炸,其结果可想而知。而这种事情,在国外是出现过的。但是,报效国家是唐伯昶这一代航天人最大的梦想,所以,即便脚踏着几百吨燃料,冒着巨大的风险,他们还是泰然处之。

1975年11月26日这一天,我国第二颗返回式卫星马上就要发射了。唐伯昶和同事们在塔上仔细地做了最后的操作,走下了发射塔,再次来到几公里外的地方。成败,在此一举。

1975年11月26日,长征二号运载火箭载着中国第二颗返回式卫星,吞云吐雾,飞向万米高空,这一次,人们终于可以鼓掌欢呼。从1966年开始,他们已经等了九年。三天后,也就是1975年11月29日,中国第二颗返回式卫星载着丰硕的成果,落到了贵州省六枝特区营盘公社坡子大队成功回收。中国成为了继美国、苏联之后,第三个掌握返回式卫星技术的国家。这一次的成功,仅仅是一个开始,唐伯昶和同事们必须投入更大的精力,去攻克一个又一个的难关。在接下来十多年的时间里,在航天人的努力之下,中国的返回式卫星逐渐克服了不足,返回式卫星的落点逐渐准确,归来的返回舱越来越完好。十多年的时间里,唐伯昶的女儿唐蔚出生,他和妻子的脸上多了些许皱纹,而唐伯昶也已经从一名普通的技术员,成为了总体主任设计师,朋友们对他的称呼从小唐变成了老唐。而唯一不变的,是唐伯昶十几年如一日的繁复工作。

1994年7月18日,我国第十六颗返回式卫星即將发射。这个时候的唐伯昶已经是副总设计师了,可他丝毫没有架子,常常和年轻人打成一片。在唐伯昶任副总设计师的日子里,中国的航天其实正处在低迷阶段,90年代初,其他型号的卫星有不少发射失利,在返回式卫星的领域中,也同样出现了失利,1993年的一颗返回式卫星就在太空中失了控,找不到返回的路。而1994年的这一颗返回式卫星会怎样,谁也不敢预计结果。卫星发射成功之后的戈壁滩格外美好,发射完成后,唐伯昶也带领队伍,装好设备,准备下一步的工作。做完—切工作之后,看着眼前的美景,唐伯昶长舒了一口气,随后点了根烟,一根一根地抽了起来。这是唐伯昶常年养成的一个习惯,每次卫星发射成功之后,都要连抽好几根烟,缓解压力。

卫星的成功发射,只是一个开始,第二天凌晨四点,唐伯昶带领着团队,“人不卸甲,马不卸鞍”,直飞西安测控中心,随后分成两拨人,昼夜不停地监测卫星。巨大的工作压力,让唐伯昶常常失眠,有时候需要吃药才能缓解症状。直到十五天之后,这颗.卫星终于平安健康地返回了地面。它的成功,也给一度低迷的中国航天带来巨大的鼓舞,航天界将之称为“龙抬头”。

老当益壮,

仍然活跃在中国返回式卫星的舞台

正当唐伯昶在返回式卫星的领域得心应手的时候,他又遇到了人生的转折。事情起源于1998年,那个时候,唐伯昶被调到载人航天的项目中,并担任神舟一号的副总设计师。

1999年,承载着中国几千年来飞天梦想的神舟一号起飞了。一段由航天科技集团提供的影像中,记载了这一神圣的历史日寸刻。从2000年至今,唐伯昶亲自培养了李延东、王永富、白明生、李春华、赵会光、倪润立和戴维序七位年轻才俊成为返回式卫星的副总设计师,如今,他们也成为了航天的各个领域的中坚力量。2018年,唐f白昶登上了由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与中科院传播局主办的科普讲座平台——self格致论道讲坛,唐伯昶在这个中国至高科普平台,分享了我国返回式卫星的种种不易。

在我国航天人的共同努力下,中国早已经成为了航天大国。2003年,我国的第—艘载人飞船成功上天并返回,至今,已经有14人次的宇航员飞上了太空。2004年,中国开始正式启动探月工程,如今嫦娥三号已经顺利地完成了月球软着陆和巡视探测任务。2016年9月15日,中国首个真正意义上的空间实验室—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也成功发射。而载着它飞向太空的长征运载火箭,已经有了4代17种型号。与此同时,返回式卫星的领域,同样成就非凡。2016年4月18日,中国最新的一颗返回式卫星实践十号成功返回,70岁的唐伯昶就是实践十号工程的总设计师,经过了5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返回式卫星不仅仅用于拍照,如今它更多的用途在于做科学实验,监测在微重力环境下植物动物的状态。而这颗实践十号,就是我国第一颗微重力科学实验卫星。

2018年7月6日,在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各部门的帮助下,我们有幸跟随着唐伯昶,亲眼见证了这颗改写了人类科学史的实践十号的返回舱,如今,面对着已然成为历史的返回舱,唐伯昶总会滔滔不绝。看待返回舱,唐伯昶就像看待自己的孩子,航天、卫星,已然成为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000年,唐伯昶获得了国务院特殊津贴,2005到2010年唐伯昶被评为国防系统劳动模范和全国劳动模范。2006年,唐伯昶以我国十八颗返回式卫星第一完成人的身份,获得了中国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8年的时间,唐伯昶参与了25颗返回式卫星和神舟一号的研制,见汪了中国航天由起步到砥砺,再到辉煌的过程。但是,这些荣誉并没有让唐伯昶停下唧步。如今,72岁的唐伯昶,老当益壮,仍然活跃在中国返回式卫星的舞台,为返回式卫星充当顾问,每天,人们依然可以在航天城见到他忙碌的身影。

猜你喜欢
返回舱航天卫星
成功着陆
环球图说
长春光机所研制设备 助力神舟十二号返回舱 成功着陆
静止卫星派
逐梦航天日
“我与航天有个约定”征文展
“我心中的航天梦”画作展
“我心中的航天梦”画作展
Puma" suede shoes with a focus on the Product variables
What Would Happen If All Satellites Stopped Working? 假如卫星罢工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