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原 王海燕 孙鑫 卢慧萍 张楠
进口博览会筹备如何有序推进、营商环境怎么继续优化、垃圾分类怎样做得更好……7月26日上午,市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扩大)举行代表分组会议,800多名市人大代表在全市16个区和部队代表团的35个小组对市政府上半年工作进行了认真评议。代表们对市政府上半年工作表示充分肯定的同时,针对下半年将要面对外部环境不稳定复杂性因素增多的情况,面对实体经济发展、金融风险防控、房地产市场发展等诸多困难和问题,对政府工作提出了不少意见建议。
坚定不移推动改革开放再出发
“报告务实、接地气。对上半年这份成绩单,代表们表示,报告用大量翔实的数据全面反映了上半年的工作,有效有力回应了百姓的关切,取得的成绩令人鼓舞。
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大力推动长三角地区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代表们高度评价本市新出台的扩大开放一百条举措。石志红、黄建忠等代表建议,本市应认真总结自贸区经验,学习兄弟省市的创新成果,继续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努力发挥出自贸区的优势和辐射作用。要切实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多策并举,进一步扩大开放。在对内开放方面,要深入研究、系统规划、大力度推进。
陈靖、毛放、崔明华、张玉金等代表提出,本市要对标纽约、东京等大都市群,积极主动发挥龙头作用,系统研究经济社会功能布局,推动长三角规划、政策和管理机制协同对接;建议加强制度供给,争取建立国家层面的领导协调机制和规划体系,统筹推进互联互通、共建共享,推进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通过进一步对外对内开放,努力服务国家战略,有效对冲国际环境的复杂影响,并抢抓发展新机遇。
孙雷、江泓、吴薇、钱雨晴等代表提出,要密切关注中美贸易摩擦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和可能更加严峻的形势,加强研判、积极作为,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作好长期应对的准备。要把握好经济发展的战略定位,聚焦各项目标任务推进,政策调整要有定力、顺势而为。
加快建设“五个中心”,全力打响“四大品牌”。张斌、高晓敏等代表提出,本市推进科创中心建设要在基础性研发上多下功夫。要重视自主创新的能力建设,特别是原创性的投入;要重视知識产权的保护,保障科研人员应有利益,激发研究创新积极性,为科创中心建设营造更好的社会环境;要加强关键技术和设备的研发投入,完善产业布局。
方雷、吴祖强等代表提出,“四大品牌”建设应该加强系统集成,明确每个品牌建设中的核心和关键,明确每一个专项行动的目标和任务。要将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打响上海制造品牌的重要抓手,在融资、税收、土地、政府服务等方面进行政策倾斜。韩若冰代表认为,从经济总量方面来看,目前上海仍然领先,但还是要高度关注国内其他城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比重和增速,加强反思和研究,采取措施,确保经济结构、质量和效益持续向好,同时加快推进创新创业,提升城市发展能级和核心竞争力。
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刘格春、严伯进、万建辉等代表建议,要继续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首要任务,不断完善政策和机制,着力为企业投资经营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避免不同区域间恶性竞争现象的出现。在陆晓炜代表看来,创新成果产业化政策的灵活性还有待提升,建议优化营商环境的政策设计能够更接地气。徐红代表表示,政府在改善营商环境上投入很多,但是企业感受的效果一般,政府应持续投入,打通壁垒。还有代表指出,政府行政审批改革力度很大,但基层对政策了解不够,建议在政策出台后,要加强宣传和落地。要对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给予更多关注,进一步减税降费。
努力办好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张军、杨震华、朱柯丁等代表提出,举办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是对本市的一次考验,要把上海水平展现给世界人民。要举全市之力,营造良好氛围,加大社会力量宣传,更广泛动员全体市民参与。进博会的工程建设要以质量为中心,要通过进博会,带动周边发展,保持可持续发展。
孙军代表谈到,要发挥好进口博览会的“溢出效应”。在进口博览会主论坛后多举办一些配套的专业论坛,利用这个契机加强招商对接,积极服务参展商的个性化需求,挖掘会展服务业商机。
黄建忠代表也特别关注“溢出效应”,他认为,不但要作好进口博览会的保障服务,更要作好招商选择,选出好的、大的、新的项目落地上海,要挑出上海在产业发展上的短板项目,如现代服务业、现代物流体系建设,让进口博览会持续对上海建设发展发挥作用。“我们的物流是短板,电商的利润很大部分被物流这块‘吃掉,要利用这个契机,看看别的成熟的物流怎么做,借进口博览会的东风,补齐短板。”
在姚键代表看来,硬件方面上海启动得较早,但在软件方面,如通关便利化一揽子举措、进口产品具体政策落地等配套政策,在时间上给企业留的余量不宽裕,产品进入上海后,还要给企业留下展台设计的时间,希望加强政企沟通,让参展商能提供丰富的展品。
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孙雷、严伯进等代表提出,政府要把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放在更重要的位置上。要高度关注跨行业、跨地区的金融风险,健全机制,从源头上精准防范。对金融风险防控要采取有利措施。除了对以P2P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风险和非法集资风险进行防控,也要对其他潜在金融风险加强防控,还要积极争取国家授权监管,特别要形成合力主动担当,应防范和处置此类群体性矛盾。
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障待遇。柏万青代表指出,长护险政策试点受到老百姓普遍欢迎,但现在居家服务缺乏监管,对试点过程中出现的养老机构评估作假、上门服务质量和工时“偷工减料”等政策“变形”现象要引起重视。方世忠代表建议,要重视原先的居家养老服务补贴与长护险之间的费用标准平衡问题。
完善住房保障体系。沈志强、王开学、徐红等代表指出,要坚持租售同权,建立多层次的住房保障体系。政府调控要区分刚需和非刚需,部分地区一手房价格低于二手房,投资买房转手就是上百万差价收益,政府要研究解决商品房定价机制不合理问题。
蔡永平代表提出,要完善房屋租赁政策,政府可以收储空余的动迁房用于房屋租赁,没有必要大量建造租赁房。于翔、周丙辉、张涛甫、张杰、王宏志等代表指出,大量人才可能被高房价挡在门外,或者因为高房价而流失,政府要出台有针对性的住房政策,吸引高端人才留在上海。
时筠仑、周炜、王莲青、陈立斌、高路、邵菊敏等代表指出,要统筹协调风貌保护、城市更新、旧区改造的关系,坚持分类施策、打好组合拳,列出旧区改造的时间表,加快解决13万户居民仍在“倒马桶”的问题。周志明、于洋代表指出,“拆改留”变成“留改拆”,总体要求有了,但细化措施还不够,对留什么、为什么留等要有明确而具体的界定。
黄冲、戚建豪、张婷婷等代表提出,旧区改造靠所在区单打独斗解决不了,建议市里加大规划和政策扶持,特别要形成快捷的审批流程。马新华代表指出,城市更新项目周期长,要加快梳理排摸可实施的项目,解决项目无法落地的难题。秦云代表反映,对农村和农民的住房保障体系,市级层面尚缺少相关规划和政策,农民住房建设更新存在瓶颈。
深化教育卫生综合改革。陈明娟代表指出,中小学的校内教育和校外培训、择校仍是市民最关心的两大教育问题,政府要着力提升教育质量,优化优质教育资源布局。瞿志军代表建议对《上海市3岁以下幼儿托育机构管理暂行办法》作进一步修改完善,在规定幼托机构责任的同时也赋予其相应权利。
殷一璀、殷浩、周瑜、金永红、朱国宏、袁鹏斌、刘纯姣、王志萍、周伟等代表指出,最近发生的“疫苗事件”暴露出药品生产、流通环节存在不少突出问题。疫苗监管要倒溯追责、环环相扣,在法律上进一步界定政府责任;要加强全过程监管,充分运用大数据等技术手段提升监管水平,加大对违法犯罪的打击力度。同时,要积极回应百姓普遍关心的接种安全及权力寻租、公民知情权等问题,确保处理公开透明,让民众更有安全感。
办好群众身边的民生实事。周振波、彭艳玲、沈忠良、沙青青、方世忠等代表指出,随着老龄化程度越来越高,要更加重视老年人不会网上挂号、老年人住院难、老年人午餐、老式公房加装电梯等问题。此外,民宿市场很大,但管理跟不上,建议政府出台安全标准和监管办法,加强对互联网上短租日租的管理。
加强社会治理、城市精细化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
加强住宅小区物业管理。陆忠明等代表反映,有的小区消防设施常年没有年检,消防通道长时间堵塞,存在严重消防隐患,建议政府切实采取措施。王元洪代表建议,政府有关部门要对小区内开设的餐饮店造成的油烟扰民严格执法,切实维护好小区居民生活环境。
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周宏代表指出,食品、医疗、金融、治安等安全问题是城市安全的底板,建议政府强化管理,进一步增进市民的安全感。姚海嵩代表建议,市政府应建立跨部门、跨区域的协调机制,打通区与区之间“断头路”,提升城市交通运营能力。
推进生活垃圾综合治理。不少代表对推进生活垃圾综合治理提出意见建议。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高小玫代表建议多管齐下,多措并举,大幅提升源头减量、全程分类、提高末端功能化利用能力,完善从源头到末端处置的各个环节制度设计,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化利用,通过立法切实提高本市生活垃圾处理水平,要攻坚克难,落实本届政府任期内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
二是加强垃圾分类宣传力度。吴坚、钟劲、张剑岭、盛雷鸣、孙静、徐红等代表建议,将垃圾分类教育纳入幼儿园和中小学教学课堂,从娃娃抓起,从小培养垃圾分类好习惯。“垃圾分类以前只强调分类,没强调全程分类。”杨军代表认为,必须要强调全程分类,要把垃圾综合治理的全链条“串”起来,让群众清楚地了解全程分类如何进行,才能得到他们的支持。
三是科学确定分类标准,明确分类责任。徐存福、周炜等代表建议更精准分类,特别重要的是要努力把全程分类落到实处,同时要切实规划和扶持垃圾再生利用产业。“机关、事业单位的垃圾分类工作,要发挥‘盆景的示范作用,宣传引导群众积极参与到垃圾分类中来。”张军代表建议,要用便于操作的方式,让居民参与分类,比如向市民发放不同颜色的垃圾袋,以便区分不同类别垃圾。黄建忠代表分享了国外城市的做法:每家每户扔的垃圾都贴着自家标签,如果分类不好,就不会回收。他建议,可以采取相关政策,让家家户户都承担起垃圾分類的责任来。王宏志代表建议,可以学习日本的做法,定时定点清理垃圾,“除了特定时间和地点,居民就不可以扔垃圾”。
四是要明确居委会、业委会、物业公司和居民在垃圾分类上的责任。马志刚、陆忠明代表建议,加强垃圾分类宣传力度,加强垃圾分类常识培训。徐孝芳代表建议要发挥好党员、楼组长、志愿者作用,增强小区居民垃圾分类的意识。
五是倡导健康节俭的生活方式,从源头上实现垃圾减量。王安忆代表指出,现在外卖行业方兴未艾,每时每刻产生大量的餐盒包装等垃圾,建议政府出台严管措施,从源头减量控制。
六是完善垃圾回收循环利用体系。“这是目前的薄弱环节,产业布局、政策设计怎么安排?回收的主渠道在哪?要不要考虑市场化因素重构可回收物专项收运体系?”薛潮代表建议,垃圾分类的末端处置设施建设要更好地体现科技支撑,要加强技术研究,打通垃圾资源化利用的“最后一公里”。
关于坚决打好环境污染防治攻坚战。钱雨晴代表建议,在推进水和大气污染防治的同时,要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力度。曹清代表指出,汽车尾气排放是影响PM2.5的一个很重要因素,建议控制沪牌发放数量,降低汽车保有量的增长速度。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乡村建设力度大、速度快,但品质质量不高。”谈到乡村振兴,马新华代表认为,现在的乡村建设存在城市化和程式化的问题,停留于借鉴原有做法,忽略了乡村特点,“在乡村建设中要强调自有优势及特点,不要违背乡村建设的初衷”。唐东卫代表认为,要立足区域发展实际,加强前瞻性研究,制定系统、全面的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规划和战略,以更好地推进特色乡镇发展。
蔡永平、杜治中、郭康玺、钱耀忠、张国坤、燕爽等代表提出,不能让规划成为卡住乡村振兴发展的短板,要加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顶层设计,把上海郊区振兴放在长三角地区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中加以考虑,从产业、人口、生產经营、文化传承和保护等方面综合规划。
“乡村振兴战略是一个涉及全局的系统工程,必须统筹推进。各部门各自为政,缺乏协调机制,是实现不了乡村振兴的。”袁晓林代表表示,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市政府和市相关部门要向郊区释放一些职权,推进“以奖代补”为核心的放权手段,释放更多与乡村振兴相关的职权,将相关政策下放到区级层面,让各区统筹推进。
黄建忠、倪向军、唐东卫、张国坤、周景泰、唐晓玲等代表建议,要将财政转移支付用到郊区特色产业培育上,提升乡村生态和绿色产业能级,培育农产品品牌、乡村文化旅游服务品牌,促进农民增收,缩小城乡差距。
孙雷、王忆卿、石志红等代表提出,要打破瓶颈,研究解决宅基地合法使用权、保留村规划、保护村自然农业特色等难点问题,补齐农民医疗养老、垃圾治理、污水纳管、道路基础设施建设等短板问题,下决心解决农民建房和农民集体建房权属等突出问题,以及在土地成片开发利用、断头河治理等工作中遇到的困难。
夏科家、张小弟、陆青等代表认为,要让懂农村工作的人参与,完善激励机制,如村委会书记任职两届后的相应待遇,加大愿意扎根农村后备干部的储备力度,给“肯做事、能做事者”以更大的发展空间。
“乡村振兴战略,塑形更要塑魂,要补血更要补水,要造路更要造人。”张娣芳代表认为,要一区一策,切实解决交通问题和人才问题。
坚持依法行政,推进政府职能转变
今年初,上海在全国率先提出“一网通办”,先后制定了推进“一网通办”、建设智慧政府的工作方案,成立了市大数据中心,这是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一环。马新华代表说,在“一网通办”建设方面,上海处于领先地位,工作力度很大,催生了很多产业,要利用智能化技术的后发优势,在城市管理和产业发展中发挥更多作用。
王志荣代表建议,街镇层面应从技术上打通,如房产交易中心人满为患,只能在区层面办理,不动产事项下移到镇的社区受理中心,是一个重大突破,建议税务部门初核也下移到镇级单位。高烽、丁美坚等代表提出,目前,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存在各区做法不一致的情况,建议尽快统一标准。要依托“一网通办”,发挥街镇在税务初核、养老服务代办等方面的便民作用。王鲲代表也表示,在证照检证方面,各区执行还有差异,个别区还有一些加码,建议能够统一规范起来。丁美坚、屠涵英等代表建议,继续加大政务数据的整合力度,大力推进数据的开放共享。
殷一璀代表建议,“一网通办”时老百姓在填表方面的要求较高,需要有一个熟悉和适应的过程。瞿志军代表认为,推进“一网通办”也要重视特事特办,对老弱病残特殊群体办事要提供照顾。
李世平代表提出,要使智能化技术在城市管理中发挥更多的作用,把市大数据中心和全流程一体化在线服务平台建设好、使用好。范征代表建议,要落实相关的信息安全保障,并开展立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