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西县山南区农村改革历程回顾

2018-11-07 11:34孟令荣
党史纵览 2018年11期
关键词:肥西县山南茂林

孟令荣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回望改革来路,不能不看农村改革;而回望农村改革,肥西县山南区更是浓墨华章。

省委破冰 调研颁《六条》

1977年6月,万里受命出任中共安徽省委第一书记。在初步了解安徽的情况后,万里认为安徽是农业大省,自己必须主抓农业。随后,他用了20多天,深入全省20多个县进行调研。万里发现,当时安徽农村多数地区都十分贫困,甚至农民温饱问题都难以解决。特别是到金寨县水库淹没区的一户人家走访时,一名妇女衣不蔽体,吓得躲到灶台下,用柴禾遮挡身体。经历过无数风雨考验的万里,见到此景也不禁流下了眼泪,他对随行人员说,想不到新中国成立快30年了,还有这样贫困的地方!

万里利用调研间隙,向陪同调研的多年分管农业的时任安徽省委书记王光宇,详细了解了在极“左”思想桎梏下安徽农村的现状:不允许农民种自留地,搞家庭副业,取缔集市贸易。另外“大呼隆”的生产方式,使人们干好干坏得一样的工分,产品分配按工分,收成低,粮食分配少。只适宜种植小麦的淮北平原,人均口粮少的只有25斤小麦,多的也只有四五十斤,其他全部吃杂粮。人们哪有种麦积极性!万里听完后非常气愤地说:有的人只会瞎指挥!这也管,那也管,就是不管农民的死活。

回合肥后,万里立即要求王光宇组织一个小班子,集中研究一下农村究竟有哪些方面阻碍着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阻碍着农村生产力的发展。经过几上几下的调研和座谈讨论,终于在1977年11月中下旬形成了《中共安徽省委关于当前农村经济政策几个问题的规定》,简称《省委六条》。

这份文件发布以后很快引起轰动,这是对多年来农村经济极“左”政策一次比较全面的拨乱反正,宣告安徽省拉开了农村改革的序幕。

天干地旱 古井润黄花

1978年,安徽省遭遇了百年不遇的大旱。从谷雨后到8月底召开全省抗旱秋种会议时,全省没有形成一次地表径流的降水。淮河从蚌埠闸以上几乎是一潭死水;江淮之间淠史杭灌区水位已在死库容以下;皖南几条主要河流青弋江、新安江有时可以赤脚过河。

旱灾也像瘟疫一样肆虐着肥西大地,到处是龟裂的农田和枯萎的庄稼,农作物受灾面积高达61.1万多亩,地处该县大潜山南麓的山南区,旱灾尤为严重,不少农户家中是吃了上顿没下顿,一些人开始出门逃荒。

8月底,省委召开全省抗旱秋种会议时,时任六安地委书记的徐士奇匯报,肥西县(时属六安地区管辖)到现在还有70万亩稻坂田连拖拉机都犁不动,无法秋种。领导们都非常着急,万里说:“在严重干旱的非常时期,必须打破常规,采取特殊的政策战胜灾害。”

这时,王光宇受1954年大水借地育秧苗启示,建议借地种麦,收割后再归还,这一建议受到万里肯定。此后,省委立即给全省电报通知:除了借地种麦外,还鼓励大家开荒种地,都是自种自收,不交征购。

安徽省委作出的借地种保命麦之举,给基层生产开了一个小小的口子,但“大呼隆”的体制没变,弊端犹在。

1978年9月1日,见旱情没一点缓解,时任肥西县山南区委书记的汤茂林焦急万分,他只身一人到该区柿树公社黄花大队蹲点。同在黄花大队蹲点的,还有时任山南区党委委员、区委秘书的权巡友。省里允许借地种麦的消息传来,山南区委虽然积极拥护,但也有些顾虑,汤茂林便和权巡友以及时任大队党支部书记的解绍德一同商讨在岗东队试点的问题。大约9月10号左右下午,权巡友和解绍德来到岗东生产队,和生产队长一沟通,决定当晚在岗东生产队召开社员大会,公布借地种麦试点的消息,近40户的社员代表一致拥护。第二天,便在岗东队紧邻小水渠的几块地中,按人均2分地的标准,丈量分到每户。

土地借到户以后,社员们白天虽然还在大集体“挣工分”,但中午或晚上,便纷纷跑到自己的地块上劳动。地刨不开,就用■头刨,再用榔头砸,从远处挑水,并把家里所有的生活废水都蓄集起来担到地里。也有亲戚邻里帮忙的……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家家都积极地把麦菜种下去。汤茂林、权巡友等看到这种情景十分高兴。

9月15日,时任肥西县委书记的常振英来到山南,见到汤茂林后开门见山地问道:“今年旱情这么严重,中晚稻绝收,麦子再种不上,明年怎么办?”汤茂林想了想,鼓起勇气回答:“省里借地的决定非常好,但实在太少了……要想调动起大家的积极性,就要推行包产到户,把麦、菜先种上去。”常振英听后觉得有理,就鼓励汤茂林说:“好,你在黄花大队蹲点,那就在黄花搞包产到户试点先看看吧。”

常振英的一席话,更坚定了汤茂林的信心。下午赶回黄花大队后,他连夜召开21名(共24名,3名因事请假)党员参加的黄花大队支部大会。会上,汤茂林带领大家先学习《省委六条》、全省抗旱会议精神,再传达常振英的指示,并组织与会党员讨论。讨论过程中,大家一致要求包产到户。为对外有个说法,还议定了“四定一奖一罚”责任制。会议最终作出如下决议:借地,按人均1.5亩把田全部分到农户,谁种谁收谁完成上缴任务。

9月17日,黄花大队召开全体社员大会。会上,汤茂林传达了《省委六条》和支部大会决议,大家听说要分田到户,摩拳擦掌纷纷议论:“照这样干下去,我们就有饭吃,有好日子过了!”17日下午开始划分土地,18日整个大队全部按标准把地分到了农户。

1978年9月18日,黄花大队几乎所有的劳力都走进了自家的责任田,仅这一天,全大队就种下了40多亩的麦子与油菜。很快,全大队的997亩麦子、498亩油菜全部播种下去。

黄花大队搞包产到户一事迅速传遍山南全区,很多地方也纷纷效仿黄花大队搞起了包产到户。在山南区的影响下,肥西县其他一些地方的群众也偷偷地搞起了包产到户。至1978年11月,全县除山南区外,有726个生产队也实行了包产到户,占全县总数的11.29%。

曲折回环 柳暗映花明

虽然肥西山南区自发的包产到户生产方式,得到了以万里为第一书记的安徽省委的默许,但也遇到了民师告状信、《人民日报》刊发“张浩来信”等非难。

1978年9月21日,山南区柿树公社黑龙大队杨帮生产队有个民办教师给安徽省委、六安地委和肥西县委主要领导写信,揭发汤茂林带领山南区10万农民搞包产到户走资本主义道路。常振英收到这封信后,通知汤茂林于9月23日到县里去。他对汤茂林说:“老汤,有人写信,告你搞包产到户,是怎么回事?”汤茂林说:“不是你叫我搞包产到户试试看吗?”接着,他又向常振英具体汇报了包产到户的情况和“四定一奖一罚”策略,常振英听后不由得笑出了声:“我赞成你这样做,不过要改一下,不能联产,联产性质就变了,只能奖工分,不能奖励粮食。”汤茂林心领神会。

回到山南区后,汤茂林立即主持召开区委会,区委认真讨论后一致决定:原方式不变,继续深入搞下去。

那封“人民来信”万里也收到了,他批转了此信。批来批去一晃两个多月过去,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此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1979年1月中旬中央两份农业文件下发后,全省组织干部到基层宣讲,贯彻落实。王光宇特意安排时任省农委副主任的周曰礼去肥西山南公社,并告知了万里的态度。1979年2月4日,农历正月初八,省委驻山南区工作组组长在黄花大队干群大会上,宣读中央两份农业文件。

当晚,周曰礼赶回合肥,于次日上午与王光宇一道向万里汇报肥西山南区的情况,并向省委呈上《农民普遍要求实行包产到户》的调研报告。2月6日,省委召开专题常委会讨论山南包产到户收放事宜,万里点名王光宇發言。王光宇便以1961年安徽实行“责任田”政策的实例,结合山南的具体情况,向大家说明了现阶段继续实行包产到户的必要性,并建议在更多条件艰苦的地方推行这一政策。

王光宇的话刚落音,万里立即说:“刚才光宇同志的发言对大家很有启发。”他接着又说:“包产到户能够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能够战胜灾荒,农民又强烈要求包产到户,为什么不允许?我认为并不是干部不允许,而是多年来的极“左”政策把人搞怕了,不敢同意。过去批判过的东西,不一定是错误的;过去提倡的东西,不一定就是正确的,要靠实践来检验。现在不是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吗?”接着他提议:把山南公社作为省委的试点,进行(包产到户)试验,搞一年。年底总结,这个办法好,我们就搞;不好,我们就收回来。最后,省委常委会一致同意了万里的意见,将山南公社作为省委的试点。

散会以后,万里又专门交代王光宇和周曰礼:继续在山南驻地观察和指导,有问题及时向省委汇报、向我万里汇报。周曰礼接受任务后,连夜回到山南公社。

2月8日,周曰礼在山南公社党委扩大会议上传达了省委的决定,从此,山南公社全部公开搞起了包产到户,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第一个公开实行包产到户的人民公社。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就在山南群众全力投入生产之时,1979年3月15日的《人民日报》头版头条突然刊登了题为《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应当稳定》的“张浩来信”。信中说三级所有、队为基础是社会主义中国的基本经营制度,安徽搞包产到组,是搞三级半所有制,是直接违背了中国农业的基本经营制度,是错误的,应当改变。《人民日报》还对来信加了“编者按”,支持写信者直接点名要安徽纠正错误的做法。

“张浩来信”刊登后,立刻使得已推行农村改革地区出现震动,责任田制度推行广泛的安徽省受到的影响最大。此时,万里正在滁县地区考察。面对因“张浩来信”引起焦虑不安的干部群众,万里说:“报纸像公共汽车,他可以打票乘车,你也可以打票乘车,他写稿登了,你也可以写稿。”此后,根据安徽省委的指示,正在北京参加国家农委召开的七省农村工作座谈会的周曰礼组织人员,给《人民日报》写了一篇题为《正确看待联系产量的责任制》的来信。3月30日,《人民日报》在头版显著位置发表了这封信,同时也配发了长篇按语,承认“张浩来信”及按语中有些提法不够准确。

与此同时,周曰礼在国家农委座谈会上积极发声,介绍安徽推行农村经营管理制度改革的情况。由于会议产生了激烈争论,主持会议的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国家农委主任王任重打电话向万里了解情况。当他知道这是安徽省委的意图后,说:“现在是过渡时期,既然你们省委定的,你们就按你们省委的部署干吧。”

就这样,“张浩来信”不仅未能阻止安徽的农村改革试点推进,还进一步澄清了很多人的模糊思想。

1979年4月2日,山南公社的小麦油菜已拔节开花,长势喜人,丰收在望。可就在这时,个别领导匆匆赶到山南,非常恼怒地当面指责汤茂林和山南公社书记王立恒,说他收到好几个部队战士的来信说:家里搞包产到户,我们参军后家里没有劳动力怎么办?我们要回家!他指责汤茂林等人这是动摇军心,随后命令道,“给我挂通你们县委书记的电话。”

新上任的肥西县委书记李尚德受到同样批评后,只能接受命令,打电话给汤茂林说:“不能单干,要收回!”汤茂林一边应承,一边纠结,不知下一步的路该如何去走……

拖到4月9日,汤茂林不得不召开山南区各公社书记会议,讨论如何应对新的变数。幸运的是,王光宇正好再次来到山南。听到汤茂林倒的苦水后,果断地让汤茂林挂通李尚德电话,要李在家等他,并交代汤茂林:“坚守住!你们的会议暂停,等候县里通知。”大约2小时后,汤茂林接到李尚德的电话,告诉他:“王光宇书记来电话,包产到户继续干下去,不必收了。”

虽然午季获得大丰收,但个别领导干预的力度并没有减弱。此时,“先分田后分队,一步一步往后退,一直退到旧社会”“辛辛苦苦几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等社会上流传的顺口溜更是搞得人心惶惶,一时间,山南群众真有点“不知道风从哪个方向吹”的困惑。

对这个大波折,周曰礼及时向省委作了汇报。《安徽日报》驻六安地区记者汪言海和省政协委员、省政府参事郭崇毅两人写了内参,万里仔细审阅并对此作了肯定性批示。1979年8月3日,他决定再次召开省委专题常委会进行研究处理。

会上,省委常委们统一思想,坚持山南试点不动摇。尽管此时包产到户已扩大到山南全区6个公社77个生产队近8万农业人口,比当初的试验点大大增加了,万里仍坚定地支持群众:“让他们搞,先吃饱肚子再说。”会议批评了肥西县委的错误做法,责成收回错误决定,并由王光宇亲自去肥西县处理此事。

灾年丰收 实践验真知

1979年午季,山南区喜获丰收,麦子总产量达到3000万斤,上缴国家1980万斤,超额完成全年定购。山南区包产到户喜获丰收受到省领导的高度赞扬。新华社与《安徽日报》的记者闻讯后先后来到山南采访,对山南包产到户的情况作了报道。

1979年5月21日,始终心系山南包产到户的万里亲赴山南调研。下车后,他先走进几户群众家,同户主一起细算家庭生活收支账,并一一作了记录。10点钟,他推开区委办公室的大门,要见区委书记汤茂林。因为事前没得到任何通知,汤茂林一早下乡去了。当时区里在家接待的只有区委委员、区委办秘书权巡友。万里与权巡友亲切握手,并吩咐他把汤茂林找回来,他要见见这个汤大胆。

权巡友又激动又紧张,赶快把万里一行5人请进办公室落座、喝茶,然后赶快跑到紧挨着区委的山南公社办公处,找到时任山南公社书记的王立恒,要求王立恒带领万里一行先在山南镇附近看看,他自己去找汤茂林。

在与王立恒的谈话中,万里详细地询问了试行包产到户生产责任制方面的许多情况。针对王立恒对政策的顾虑,万里表示理解,并坚定地表态:“这个问题不要怕,我也来了嘛,你们地方搞的试点,是我表态点头的,到秋后再總结。”午饭后未作休息,万里一行来到小井庄大队。先看庄稼后进村子,来到生产队会计李祖忠家。在长凳上坐下后,他与满屋子的群众拉家常、亲切交谈。

挤不进屋子的群众只听满屋子传出来的笑声,拍拍胸口,长舒一口气:“这下放心了!”

当万里听到有人向他“讨准话”时,笑了:“你们就这样干,想多干几年就多干几年。包产到户目的是增产,让群众吃饱吃好。”

等到汤茂林被人找回来时,万里一行已离开了山南。听完七嘴八舌的汇报后,汤茂林虽然遗憾没有亲自见到万里,但不管怎么说,他这阵子一直悬着的心,也终于放稳了。

“你们干得不错。”“继续干,好好干,我秋后再来看你们的收成。”这是万里第一次来到山南留下的鼓励。

这年秋天,肥西县粮食生产取得大丰收。粮食总产达7.5亿斤,向国家上交粮食2.5亿斤,比上一年猛增近3倍,多年眉头紧锁的农民终于展开了笑颜。

山南秋粮再次丰收的喜讯传到省里,万里高兴万分。12月13日,他再次来到山南,就有关问题进行了认真的调研,并就当时社会针对责任制激烈争论的问题——军队的看法;工人的看法;烈军属、五保户的安排;穷队、耕牛、农具、水利设施的处理等,询问了山南区的做法,汤茂林一一做了回答。

至此,以万里为第一书记的安徽省委多方支持,山南区委汤茂林书记为代表的地方干群敢闯敢试的中国农村改革试点,终于结出了沉甸甸的果实。

轰动全国 星火再燎原

其实,早在午季大丰收后,新华社安徽分社记者张万舒、安徽日报记者汪言海便来到山南采访,1979年9月6日,《人民日报》1493期《情况汇编》刊载了汪言海采写的《关于肥西县包产到户的调查》,11月3日,《人民日报》1624期《情况汇编》又刊载了汪言海采写的《关于肥西县包产到户的调查报告》。第二年初,汪言海第三次来到肥西调查,他采写的《一年实践的回答》被1980年3月30日《新华社国内动态清样》刊用,这一切为中央决策农业政策提供了最为珍贵的资料。

从这年的5月至12月,《光明日报》记者、《农民日报》记者、《邓小平》写作组先后来到山南采访包产到户情况。中国科学院、北大、清华等11所名校的经济学家也慕名前来山南调研;连山西省昔阳县大寨附近的两个县,公社以上的书记,都到山南学习考察。境外5个国家的记者也专程赶赴山南,对发生在中国农村的这场变革进行采访报道。

1980年5月31日,邓小平对农村经济政策问题作了极其重要的指示,他在讲话中指出:“农村政策放宽之后,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起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大。安徽肥西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包产到户,增产幅度很大……”这对发生在肥西山南的包产到户壮举,给予了最权威的肯定。

1980年9月27日中共中央75号文件提出,“可以包产到户”;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1号文件明确:“包产到户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1983年1月1日,中共中央第二个一号文件评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发生了许多重大变化,其中印象最深远的是,普遍实行了多种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而联产承包责任制又越来越成为主要形式。”

由此,肥西县山南农民发起的包产到户的壮举迅速蔓延到全省乃至全国的广大农村。

40年的改革发展路已经走过,以包产到户为发端的中国农村改革,以及由此拉开大幕的中国改革开放事业,谱写了中国历史最光辉的一页。虽然我们在改革的征程上遇到并将还会遇到风险和曲折,但只要我们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观点和方法,坚持发展生产力的正确方向,相信和依靠最广大的干部和群众的首创精神,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就必然会迎来一个又一个的新辉煌。如今,小井庄、山南乃至肥西大地处处展新姿,一座现代化的合肥西南主城区,正在五大发展理念的引领下快速形成,并和共和国一起,逐步开启富强明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绚烂模式!

(责任编辑:徐嘉)

猜你喜欢
肥西县山南茂林
小小书画廊
游英山南武当
我的太行
我是一只“猫”
大力推进肥西县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浅谈以变求通在数学教学中的妙用
我是这世上最幸运的人
小小书画廊
漫画长廊
高 茂 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