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立旭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张澜、周恩来、刘少奇(前排右起)在天安门城楼上
张澜(1872—1955,中国民主同盟的创建者和领导者,民盟第一届中央委员会主席,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一生都十分廉洁,“廉士”这个称号,对张澜来说,是当之无愧的。
1872年,张澜出生在四川南充一个有文化的佃农家庭,自幼生活十分清苦。他5岁起便跟随家人割草、拾柴、放牛、种地,正直的父亲和勤俭的母亲给了他深深的影响,使他从小就养成了清直俭朴的品质。1894年22岁的张澜进科举考场,才穿上生平第一双布鞋,他考中秀才,直到赴日留学,仍然一身破旧的布衣。
辛亥革命后,张澜曾有8年做官的时间。他先后任川北宣慰使、嘉陵道道尹、四川省省长。在这8年的为官生涯中,张澜一直保持着清正廉洁的作风,被老百姓称为“川北圣人”。
1912年,张澜出任四川军政府川北宣慰使。上任后,他就到管辖的各地视察。那时,老百姓受剥削压迫,有冤无处诉,当官的都向着地主恶霸和豪绅。张澜上任后,却要为老百姓做主,凡是老百姓告状,他都认真对待,为民伸冤,惩治豪强。有人来为犯法的豪强说情,他一律拒之门外,有的富豪犯事后想用金钱了事,都被张澜严辞斥回。张澜在任上杀了抢占农田、抢占民女、无恶不作的恶霸晏弘,受到当地老百姓的称颂。当年,川北地区在他治理下,较中国其他地方要平安得多。为此,蔡锷送他一个“今日之管仲”的牌匾。
张澜出任川北宣慰使后,他的家乡南充有不少亲朋故友托关系找他,让他帮助在官府里任个职,张澜一概拒绝。在当四川省省长的时候,有一年闹灾荒,他在家乡务农的四弟生活很困难,于是便写了一封信给张澜,求张澜帮助他在政府部门安排一个低级职位,使他能用薪水养家。张澜在回信中拒绝了这个请求,他在信中写道:我是受老百姓推举才当上四川省省长的,我实际上只是老百姓的一个仆役,怎么能够用老百姓给的权力,为自己的弟弟安排一个职位呢?你如果爱我,就应该体谅我的心情,在家中替我孝敬侍奉老母,这是最好的。张澜不光是回绝了弟弟的请求,他自己也率先垂范,把母亲和妻子留在乡下养猪、种地,过农村的艰苦生活,直到任卸仍是如此。
张澜当宣慰使、道尹、省长时,有不少应酬。其他当官的,都用公款报销应酬的花费,而张澜却不。他的应酬花费,一概是自己付钱。应酬的花费,用去了张澜的全部薪水还不够,他只好借钱支付。为了还借款,张澜将祖辈留给他的几亩薄田全部变卖了,真正成了赤贫户。
张澜当四川省省长时,严惩豪绅,一身正气,引起许多地方豪绅的不满。加上一些政客眼馋省长的职位,便挑唆南充地区一个叫石清扬的军阀搞“倒张”活动。石清扬搞“倒张”前,想抓到张澜一些把柄,就派密探到张澜的家乡,了解张澜家庭的生活情况。这些密探回来报告说:张澜家徒四壁,什么都没有,一家人清苦到整天吃素食的地步。石清扬听后感慨地说:张澜如此清廉,谁想“倒张”谁就会受到老天的报应。从此放弃了“倒张”活动。
1947年10月,国民党政府宣布民盟为“非法”,民盟被迫解散。此时,居住在上海已年近八十的张澜重病缠身,需要一笔钱医治。这时,秘密参加民盟的西南实力派龙云、刘文辉捐来大批经费,供民盟使用。但作为民盟中央主席的张澜却将这笔经费全部转移到香港,供他先前派往香港的沈钧儒等人用来恢复民盟。此时,平生不积财的张澜已经身无分文,连吃饭的钱都没有,更谈不上治病的钱了。上海虹桥疗养院院长十分仰慕张澜,破例免费为张澜治病,张澜才得以住进医院。
张澜生活俭朴,总是粗茶淡饭,穿着一身旧长衫。1949年9月底,已经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的张澜,要登上天安门城楼参加开国大典。此时,他身边的工作人员才想到,作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的张澜,应该有一身像样的衣服,建议他做一身新衣服。张澜却说:“我参加开国大典,做件新衣服也没有什么不可以的。但是我们国家还很穷,多少百姓连温饱都混不上,不能忘记他们呀!粗茶淡饭,吃着香甜;土布长衫,穿着舒坦。”
毛泽东拜访张澜时见他依然一身旧长衫,说:“表老(张澜,字表方。过去,人们常以字的第一个字作为对人的尊称,年长者称“老”,有名望者称“公”,故毛泽东称呼张澜“表老”),你太俭朴了。”随后吩咐人给张澜送去一身呢制中山装和大衣。
有关方面按照周恩来的指示,拨了一笔服装费给张澜做一身新衣服。张澜却不收这笔服装费,他说:“国家的钱,即人民的钱,我怎么可以用来做了长袍穿在自己身上?但总理的考虑是对的,我将保证着新装与民同庆。”他自己出钱,赶制了一件布长衫。张澜就是穿着这件布长衫参加开国大典的。毛泽东送给张澜的呢制中山装和大衣,他始终没穿。他去世后,家里人将这身衣服还给了国家。
张澜当上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时,年事已高,有关部门为了照顾他的生活,决定把他妻子和儿女从四川接到北京和他一起居住,并为张澜选了多处地点和房子都很好的住宅。征求张澜的意见时,张澜却都不同意,他说:这些房子都太大了,太好了,我不能住这样的好房子。后来,有关部门请他自己选择,他选择了北京皮库胡同的一个四合院。这个四合院不大,房子也已经很破旧,有关部门要修一下,张澜却不让,打扫一下,全家就住进去了。张澜住进这所与当时北京市民所住大体相同的四合院后,他的妻子刘慧征在院子里开了一小块地,种上了蔬菜,供全家吃,以减少国家开支。直到张澜逝世,他一家人都住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