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颖
脑梗死是一种多发的神经内科疾病, 有着很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相关调查研究表明[1], 70%的脑梗死患者出院后会伴有一定的后遗症, 对人们的生命健康有着巨大的威胁。治疗脑梗死的最佳方法是早期溶栓, 但是必须在患者发病5 h之内进行, 而且早期溶栓有着十分苛刻的条件, 并且易发生颅内出血等意外, 有很大的操作难度和风险。当前, 临床治疗脑梗死过程中, 多采用丁苯酞软胶囊、依达拉奉等保护神经类药物进行治疗[2]。本文分析研究了丁苯酞软胶囊联合依达拉奉治疗脑梗死的临床效果, 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6年7月~2017年8月收治的132例脑梗死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 并将其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实验组和参照组, 各66例。实验组男37例, 女29例,年龄43~74岁, 平均年龄(55.8±12.9)岁;参照组男39例, 女27例, 年龄44~73岁, 平均年龄(56.3±12.5)岁。所有患者症状均符合脑梗死临床诊断标准。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参照组 给予常规治疗, 主要治疗内容为降低颅内压、酌情进行溶栓、抗血小板凝聚、改善微循环、调整血压、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 并静脉滴注依达拉奉注射液, 2次/d,30 mg/次, 3周为1个疗程。
1.2.2 实验组 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 加服丁苯酞软胶囊,0.2 g/次, 4次/d, 3周为1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1.3.1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采用NIHSS评分标准[3]对患者进行评价, 分值越高,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重。
1.3.2 比较两组患者出院6个月后生活自理能力。采用活动能力量表(BI)[4]进行评估, 总分为100分。生活自理:100分;基本自理:40~99分;无法自理:<40分。总生活自理能力率=生活自理率+基本自理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 实验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评分分别为(35.8±8.6)、(7.8±1.3)分, 参照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评分分别为(35.2±9.1)、(13.6±2.5)分。治疗前, 两组NIHSS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两组NIH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NIHSS评分低于参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比较 实验组患者总生活自理能力率为100.00%, 明显高于参照组的90.91%,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比较[n(%),%]
脑梗死有着发病率高的特点, 并且有着极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 对人们健康的威胁非常大。脑梗死是因为脑供血不足, 产生过多自由基, 致使脑组织出现局部坏死和软化等不同程度的损伤。在脑梗死的临床治疗过程中, 主要是改善脑部供血, 清除自由基, 恢复脑组织功能[5]。相关研究调查表明[6,7], 依达拉奉有着分子量小的特点, 可快速穿透各种屏障直达病灶, 从而有效降低脑细胞损伤程度、抑制神经元死亡。丁苯酞软胶囊是一种治疗脑梗死的新型药物, 可对细胞线粒体产生保护作用, 对脑部微循环有着明显的改善作用,同时可有效减缓细胞凋亡速度, 改善梗死面积[8-10]。丁苯酞软胶囊联合依达拉奉治疗脑梗死, 能够对患者脑部病灶部位达到不同的治疗效果, 最大程度地对患者神经细胞起到保护和改善作用, 恢复其神经功能。
本次研究显示, 治疗后, 两组NIH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参照组NIHSS评分低于实验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总生活自理能力率为100.00%, 明显高于参照组的90.91%,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综上所述, 在临床治疗脑梗死患者过程中, 联合使用丁苯酞软胶囊和依达拉奉, 可有效互补两种药物的药效, 对患者病情起到显著的改善作用, 并最终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大力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