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一体化模式在危重症患者救治中的作用探讨

2018-11-07 03:20崔成健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8年20期
关键词:危重症组员急诊科

崔成健

危重症患者疾病发展迅速, 病情较为凶险, 为降低危重症患者病死率需开展有效急诊救治。急救一体化模式为新型急救流程, 对提升急救效果具有重要意义[1-4]。本研究于2017年12月起实施急救一体化模式, 统计并对比前后急救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7年12月~2018年5月实施急救一体化模式后收治的危重症患者50例作为实验组, 选择2017年5~11月收治的危重症患者50例作为常规组。实验组中女22例, 男28例;年龄22~86岁, 平均年龄(50.6±20.4)岁。常规组中女23例, 男27例;年龄24~86岁, 平均年龄(50.9±20.2)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急救一体化模式具体内容如下。①强化应急准备:接诊后为患者构建静脉通道, 给予呼吸支持。外伤患者需立即止血、包扎, 情况允许后转运, 转运过程中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 并及时向医院反馈。抢救室人员进行抢救准备, 告知相关科室医生准备就位, 患者入院后立即抢救。②快速评估病情:转运过程中抢救室人员应依据院前急救人员反馈数据评估病情, 划分患者疾病的轻重缓解, Ⅰ类及Ⅱ类患者入院后立即抢救[5,6]。③明确分工:根据急诊科人员资历、经验、业务水平, 实施组长领导下的组员首诊责任制度,由2名组员在每次轮班中担任值班医生, 一名组员作为住院总负责人, 组织其他组员接受培训, 具体内容包括抢救技能、急救内容、模拟实训等。具体抢救采取边询问边分诊的方法,评估患者病情后1~2 min给予吸氧, 3 min测量血压, 5 min构建静脉通道, 补充液体同时依据患者情况建立人工气道,同时保证其呼吸道通畅[7,8]。④实行危急值预警:对于存在危急值数据患者应详细记录其信息, 并立即报告上级医生,通过相关检验明确危急值情况, 临床医生据此确定抢救方案,开展相应治疗后分诊入相应科室。

1.3 观察指标 统计并对比两组抢救成功率、分诊评估时间和总抢救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验组抢救成功率98.0%显著高于常规组的84.0%, 分诊评估时间(1.7±0.7)min、总抢救时间(32.6±11.9)min显著短于常规组的(2.6±0.9)、(49.9±17.7)min,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 1。

表1 两组抢救成功率、分诊评估时间、总抢救时间对比[n(%),

表1 两组抢救成功率、分诊评估时间、总抢救时间对比[n(%),

注:与常规组对比, aP<0.05

?

3 讨论

急诊科主要职责是抢救危重症患者, 该科室患者具有病情进展快、病情凶险的特点[9,10]。急诊科抢救工作中为降低患者死亡率、提升抢救效果, 需尽量压缩抢救时间, 提升抢救效率[11-13]。实际中急诊科抢救效率与急诊抢救流程存在密切关系, 所以临床中需进一步优化危重症患者的抢救流程[14,15]。

急救一体化流程具有程序化、规范化特点, 事先明确和划分医务人员的职能范围, 在组长带领下实行首诊负责制,保证医务人员能够充分掌握自身职能, 保证急救过程中有效履行自身职责, 避免出现混乱的情况[16,17]。同时该模式还体现出时间和空间整体性, 结合院前急救和院内救治, 从缩短抢救时间这一目标出发, 保证急诊抢救有条不紊的开展, 促进抢救效率的提升[18-20]。

本研究中, 实验组抢救成功率98.0%显著高于常规组的84.0%, 分诊评估时间(1.7±0.7)min、总抢救时间(32.6±11.9)min显著短于常规组的(2.6±0.9)、(49.9±17.7)min,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总之, 针对危重症患者应用急救一体化模式, 能够有效提升抢救效率和患者存活率。

猜你喜欢
危重症组员急诊科
超声技能提升对急诊科住院医师能力提高的影响
精益A3管理工具在提高STEMI患者绕行急诊科直达导管室的应用与探讨
急诊科护士分层培训的实践与探索
体外膜肺氧合救治心脏危重症患者的研究进展
首都医科大学危重症医学系
急诊科抢救脑出血患者的护理应用
当组长真不容易
回忆流金岁月
小组落幕
肠道病毒71型感染所致危重症手足口病的诊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