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微波透热疗法治疗剖腹产术后伤口脂肪液化患者的临床效果

2018-11-07 09:38牟云鸿
医药前沿 2018年32期
关键词:剖腹产肉芽液化

牟云鸿

(四川省泸州市叙永县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 四川 泸州 646400)

临床术后患者,切口愈合过程中容易出现脂肪液化,导致切口愈合受到影响。术后伤口脂肪液化主要因手术切口位置存在较多脂肪所致,或者与机体血运较差导致脂肪组织血液供应异常,继而出现无菌性坏死所致[1-2]。对于伤口脂肪液化患者,临床上需要予以针对性治疗,促使切口愈合[3]。我院就微波透热治疗剖腹产手术伤口脂肪液化的临床效果进行探讨。详细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考虑研究对照需求,纳入剖腹产术后伤口脂肪液化患者24例参与此次研究,时间选取范围为2014年7月份到2018年7月份,并将其设为实验组,予以微波透热疗法。年龄为22~37(26.2±1.2)岁。初产妇、经产妇依次为18例、6例。同期纳入剖腹产术后伤口脂肪液化患者24例设为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年龄为23~36(27.1±1.0)岁。初产妇、经产妇依次为17例、7例。患者术后切口均存在脂肪渗液症状,无其余自觉症状,按压下存在化皮下渗液,切口有压痛、红肿症状,边缘无坏死。经数据处理软件SPSS19.0检验显示,两组患者的年龄、初产或经产等基本信息数据无显著对比性,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治疗,对患者切口进行常规处理,依据渗液量全部或者部分拆除风险,每天换药1~2次,持续治疗5~7天后观察疗效。部分患者伤口开裂早期实施照射治疗,持续治疗3~8次,确保渗液彻底消失。应用庆大霉素、vitc对创面进行清洗,应用甲硝唑葡萄糖注射液予以湿敷,每天2次,持续治疗7天为1个疗程。

实验组患者采用微波透热疗法进行治疗,治疗前对患者进行清创,应用干燥纱布吸干伤口水分,并予以包扎,在手术伤口5厘米10厘米位置应用微波治疗机的体表圆形辐射器予以治疗,持续治疗20分钟到30分钟,每天1次,持续治疗7天为1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1)显效:疗效评估显示,经治疗患者创面愈合,上皮覆盖理想,颜色正常,不存在瘢痕;

(2)有效:疗效评估显示,经治疗患者创面无分泌物,肉芽开始新生,创面有所愈合;

(3)无效:疗效评估显示,经治疗患者创面愈合情况不符合上述标准。

同时比较两组患者的切口愈合时间、肉芽组织生长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核算软件为SPSS19.0版本,计量资料的数据比较应用T检验进行处理,计数资料的数据比较应用χ2检验进行处理,计量资料实施±s形式反映,计数资料实施%形式反映,若数据处理结果显示P<0.05,说明指标对比有统计学含义。

2.结果

2.1 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与对照组对比显示,实验组的总有效率较高,数据对比在差异上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2.2 患者切口愈合时间、肉芽组织生长时间比较

与对照组对比显示,实验组的切口愈合时间、肉芽组织生长时间较短,数据对比在差异上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患者切口愈合时间、肉芽组织生长时间比较(d)

3.讨论

伤口脂肪液化是产科剖腹产术后常见并发症,病因复杂,与手术机械性刺激、动脉硬化以及高血压等联系密切。切口脂肪液化可导致患者切口愈合受到影响,导致患者住院时间延长,影响患者预后恢复[4-5]。

微波透热疗法是物理疗法的一种,其通过将微波能力转为热能,从而对机体组织进行作用,经高频震荡促进机体血液循环,使创口愈合加快,同时减轻了患者的疼痛症状,预防了脂肪粘连,缩短了患者的预后恢复时间[6-7]。然而,在微波透热治疗过程中,需要加强对患者围术期的护理,确保手术效果。术前有效控制原发病,持续1~2周治疗后再予以剖腹产。术中遵循相关流程实施止血、缝合,防止出现死腔,严格清理受损脂肪,对皮下脂肪厚度较大的患者,则实施皮下引流。术后对脂肪液化的患者需要及时予以治疗,降低危害性和风险。

我院研究得出,与对照组对比显示,实验组的总有效率较高,数据对比在差异上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对比显示,实验组的切口愈合时间、肉芽组织生长时间较短,数据对比在差异上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对剖腹产术后伤口脂肪液化患者实施微波透热疗法,能够有效促进患者创口愈合,缩短了切口愈合时间、肉芽组织生长时间,疗效显著,值得推荐。

猜你喜欢
剖腹产肉芽液化
芪榆油纱布外敷对糖尿病足患者肉芽生长及创面愈合的影响
剖腹产横切口两种缝线缝合的对比探讨
面部液化随意改变表情
高渗盐水纱联合优拓对肉芽组织水肿创面的效果观察
牛的剖腹产手术
美容点痣扫斑笔
庆大霉素高渗盐水在手足外科感染性肉芽组织创面换药中的应用
天然气液化厂不达产的改进方案
碘伏湿热敷对剖腹产切口护理的疗效观察
某院剖腹产率上升的原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