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娜
【摘 要】目的:研究了重症监护室护理管理中新型岗位管理模式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重症监护室护理人员共计65名,对新型岗位管理模式实施前后的患者满意度、护理综合质量等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在新型岗位管理模式实施之后,重症监护室患者护理综合质量相比之前均明显提升(P<0.05)具备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新型岗位管理模式的实施,可大幅度提升重症监护室的护理质量和效果,且护理人员的综合质量和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有助于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全面优化。
【关键词】重症监护室;护理管理;新型岗位管理
【中图分类号】
R249 【文献标志码】
B 【文章编号】1005-0019(2018)12-283-0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重症监护室共有病床32张,每年平均收治患者约1100例,诊治疾病主要以脏器功能衰竭、脑外科等危重病例为主,护理人员的日常工作量较大,内容复杂繁琐。现阶段,我院重症监护室护理人员共计70人,年龄在24~45岁,平均(25±8.2)岁。在护龄上,2年以下的共计15人,2~5年26人,5~10年19人,10年以上10人。在专业职称上,护士28人,护师20人,主管护师17人,副主任护师5人。
1.2 新型岗位管理模式实施办法
2016年8月之前,我院重症监护室一直沿用传统的护理人员管理模式,2016年8月~2017年8月实施了新型岗位管理模式,具体分析如下:
1.2.1 结合实际情况划分护士层级
根据重症监护室目前实际情况,将护师划分为四个层级,并分别用甲、乙、丙、丁来代替。其中,甲级为专科护士,负责对日常的危重患者护理工作进行协助和指导;乙级为专科组长,负责对危重患者进行护理;丙级为高级护士,负责病情较重患者的护理工作;丁级为初级护师,负责对病情稍稳定的患者进行护理。在护士层级划分环节中成立了研究小组,对各层级护士职责、任职条件等进行明确,并组织全体人员学习岗位职责及相关专业知识[1]。
1.2.2 护士的分层级培训 各科室选派一名护士长结合实际情况开展分层级培训工作,确保各项内容的妥善落实。实践中,主要采取学员自学、
专题讲座等培训模式,重在理论联系实际。每月通过试卷考核的方式对理论培训效果进行一次考核,并在护士的个人档案中存入考核结果。
1.2.3 完善人员薪酬制度 各层级均应在上一层级的指导下开展护理工作,且需负责对下一层级工作进行检查和监督,各级薪资均在下一层级的基础上增加10%。通过薪酬制度的不断完善。
1.3 评价指标 通过医院自制的评分系统对新型岗位管理模式实施前后的护理效果进行评价,内容包括患者满意度、专科护理、基础护理等。
1.4 統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并采用t进行检验,P<0.05代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新型岗位管理模式实施之后,护理综合质量及护理人员相比于之前明显提升(P<0.05)。详见下表。
在基础护理方面,新型岗位管理模式实施之前,护理综合质量评分在91.7~92.54之间,实施之后达到98.09~98.99;在专科护理方面,新型岗位管理模式实施之前,综合质量评分在90.77~91.73之间,在新型岗位管理模式实施之后,综合质量评分在98.16~99.36之间;患者满意度方面,新型岗位管理模式实施之前,综合质量评分在88.83~95.25之间,新型岗位管理模式实施之后,达到了97.74~99.94。可见,新型岗位管理模式实施前后差距悬殊,效果显著。
3 讨论
新型岗位管理模式主要是对护理人员进行分层设置、分级培训,通过该管理模式的实施。在对护理人员进行分层管理的过程中,主要是立足于临床护理的实际需求,对于不同层级的护理人员具有不同要求,如高资历护理人员不仅要能够对危重患者病情进行精准、及时的评估,同时还要负责监督和检查普通护理人员的工作质量,必要时可进行相应指导,以便于发现问题及时解决[2]。
新型岗位管理模式实施以后,各层级之间分工明确,综合护理质量得到显著提升,在这一方面与李娜、郭俊艳等的报道内容相一致。与此同时,还大幅度提高了护理人员的技术能力和工作满意度,使其对自身的职业前景充满期待,工作成就感和满足感普遍提高,从而能以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面对今后的工作和生活。由此可见,将新型岗位管理模式应用于重症监护室的护理管理工作中意义重大,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是医院实现 。
参考文献
[1] 程婷婷,钱立芳,胡利红,等.基于岗位和工作量的绩效模式对重症监护室护士工作满意度的影响[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6,3319:528-544.
[2] 李娜, 郭俊艳.心血管重症监护室护理岗位设置及阶梯式培养模式的建立[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5,32(22):59-651.
[3] 田宏芳.心血管重症监护室护理岗位设置和阶梯式培养模式的作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7,14(23):124-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