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感染性休克病死危险因素及相应的临床治疗研究

2018-11-06 10:19吉律
健康大视野 2018年12期
关键词:感染性休克

吉律

【摘 要】目的:分析ICU感染性休克病死危险因素,并研究临床治疗方法。方法:本次研究对象是我院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ICU收治的48例感染性休克患者,24例存活者纳入对照组,24例死亡者纳入观察组,分析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死亡危险因素、制定治疗方法。结果:平均动脉压、APACHEⅡ评分、年龄、白蛋白、MODS、SIRS、血液感染,在单因素分析中组间差异呈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得知,白蛋白、MODS数量、SIRS数量、APACHEⅡ评分为独立危险因素。结论:ICU感染性休克患者根据病死危险因素,合理调控炎症反应,积极展开综 闲缘闹瘟疲芄挥行岣呋颊叩拇婊盥省*?

【关键词】ICU;感染性休克;病死危险因素

【中图分类号】

R851.6 【文献标志码】

B 【文章编号】1005-0019(2018)12-011-02

ICU收治的患者都是危、重、急者,非常容易诱发感染性休克,由于感染后会危及全身多个器官,造成代谢紊乱、功能衰退,甚至死亡,而且其致死率已经超过50%,也是目前ICU患者主要的致死因素[1]。为了避免死亡发生,就要有针对性的治疗,本次我院就对病死危险因素进行分析,以便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现做如下报道: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是我院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ICU收治的48例感染性休克患者,24例存活者纳入对照组,24例死亡者纳入观察组;所有患者中男性27例,女性21例,年纪最小23岁,最大71岁,平均(48.2±7.5)岁;其中有慢性疾病史共计25例,2例消化道溃疡、6例糖尿病、7例冠心病、5例慢性肾病、5例慢性肝病。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ICU住院时长均大于28天,生命体征、病情稳定后转入普通病房或出院,共计24例;观察组患者均因放弃治疗或是治疗无效死亡,共计24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平均动脉压、血液感染、APACHEⅡ评分(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SIRS(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MODS(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白蛋白、年龄,并对病死危险因素利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1.3 观察指标 感染性休克的诊断,以1992年美国胸科学会与危重病医学会制定的诊断标准为依据,首先,实施液体复苏后,血乳酸≥4mmol/L,或平均动脉<65mmHg;其次,高度怀疑感染或有感染指征;再次,呼吸频率>20次/min,或二氧化碳分压<32mmHg;然后,白细胞计数<4×109/L,或>12×109/L;最后,心率>90次/min,体温>38℃,或<36℃[2]。

1.4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21.0软件记录和分析,(x±s)表示计量资料,用t检验;率表示计数资料,用x2检验;病死危险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当组间差异较大时,呈现统计学意义(P<0.05)。

2 结果

2.1 病死危险单因素分析 经过分析平均动脉压、APACHEⅡ评分、年龄、白蛋白、MODS、SIRS、血液感染,两组相比有着较大差异,呈统计学意义(P<0.05)。

2.2 病死危险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作为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白蛋白、MODS数量、SIRS数量、APACHEⅡ评分为独立危险因素。

3 讨论

ICU患者最容易诱发的并发症就是感染性休克,由于患者身体机能较弱,一旦病原体侵入会诱发感染,且病情快速变化,引发全身性病症,患者呈寒战、高热、心率过快、意识模糊、白细胞增长等表现,会加大治疗的难度,缩短患者生命时长。所以要对感染性休克的病死危险因素进行分析,以便有针对性的展开预防和控制工作,让患者尽快脱离生命危险。

本次研究中,经过单因素分析发现,感染性休克病死者,平均动脉压、白蛋白量偏低,年纪、APACHEⅡ评分偏高,另外,病死者中45.8%发生MODS、83.30%发生SIRS、62.5%发生血液感染,均高于未死亡者,两组对比差异呈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白蛋白、MODS数量、SIRS数量、APACHEⅡ评分四项是独立病死危险因素。这是因为感染发生后,迅速蔓延至全身,对器官功能造成损伤,病情加重后,大量释放的炎症介质 投舅兀崽岣呱硖宓挠し从Γ档突逵副辏跋烊淼奈⒀罚佣鱿秩硌字⒎从ψ酆险鳎辗⒏腥拘孕菘耍踔了劳觥*?

为了更好的控制感染、减少死亡,就要针对这些危险因素展开有效的治疗和预防,给予抗感染、提高血管活性等药物,还要积极的稳定血压、补充血容量;另外在进行静脉通路建立等侵入性操作时,严格遵循无菌化操作,检测好空气细菌量,采取深静脉置管,减少导管相关感染;并密切监测血流动力学,若患者白蛋白量降低,要予以补充,提升机体代谢能力和抗感染能力,避免出现生命危险。

综上所述,对ICU感染性休克患者,合理调控炎症反应,积极展开综合性的治疗,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存活率。

参考文献

[1] 邵俊, 郑瑞强, 陈齐红,等. ICU感染性休克流行病学的回顾性调查[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6, 20(11):185-186.

[2] 丁洽烽, 黄林喜. 感染性休克211例临床特征分析[J]. 广东医学, 2017, 38(6):891-893.

猜你喜欢
感染性休克
被动抬腿试验评价感染性休克患者容量反应性的意义探析
每搏量变异度监测指导感染性休克术中容量治疗的应用价值
乳酸清除率对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乌司他丁与血必净联用治疗感染性休克患者的效果观察
肾功能障碍感染性休克运用持续血液净化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