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新读

2018-11-06 10:45张银军
北方文学 2018年24期
关键词:功成道德经圣人

张银军

一、论道

1.《道德经》关于“道”的名称和含义的描述

老子以“有物混成”称“道”,其形容为“大”。

《道德经》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可以为天地母。其上不徼,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吾不知其名,强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已经存在了。它寂静而空虚,不依靠任何外力而独立生存永不停息,环绕运行而永不衰竭,可以作为天地的根源。外面追寻不到边界,里面不阴暗。无边无际,不能说清楚。迎着它,看不见它的前头;跟着它,也看不见它的后头。我们不知道它的名字,勉强把它叫做“道”,勉强形容为“大”。

《道德经》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我们可以理解为:“道”(天然的物体),可以用言语来表述(我们)已知的状态,那就不是永恒的“道”(包括我们已知和未知的状态);“名之大”,可以用言语来形容(我们)已知的范围,那就不是永恒的“名之大”(包括我们已知和未知的范围)。

对于“道”的运动规律,《道德经》曰:“反者道之动”。

对于“道”的宗旨,《道德经》曰:“道法自然”。

2、“道”的表现形式——“无”与“有”

《道德经》曰:“道冲而用之或不盈。”“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以人类的感官触觉角度来说明“道”的形态:道是看不见的,触摸不到的,道是没有实物形态的。道的形态是虚无的,然而道发挥着的作用是不会穷尽的。所以“无”与“有”只是用于说明以人类的感官触觉角度来感觉“道”的形态。

天下的万物产生于有,有是生于无。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初始的状况;有,可以用来表述万物产生的根源。

以人类的感官触觉来看:道的存在是“无”。

《道德经》曰:“湛兮,似或存。”“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道”看似空虚,然而使用它是不会穷尽的。隐秘的好像没有而实际存在。

“道”作为事物,是不真切的,是没有具体形状的形状,没有具体事物的形象。

“道”要说出来,就淡得没有味道,看它,看不见;听它,听不到;用它,用不完。看却看不见称做无形;听却听不到称做无声;摸却摸不到称做无迹。这三者的形状无从追究,它们原本就浑然一体。

以万物存在的角度来看:道的存在是“有”。

《道德经》曰:“渊兮,似万物之宗。”“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万物作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道”产生于浑然一体,“一”生天地,天地生阳气、阴气、以及阳气和阴气互相交冲形成的和气,阳、阴、和三气产生万物。

“道”,深远啊,好像万物的宗主。

万物依赖“道”生长,而它并不推辞,功成却不据为己有。养育万物而不自以为主宰,可以称它为“小”,万物归附而不自以为主宰,可以称它为“大”。知道这两种道理,以此为法则。经常认识这个法则,就可了解“玄德”。“玄德”深沉、辽远,与万物循环往返,然后到顺应自然。万物蓬勃生长而不为其谋划,生养万物而不占有,管理万物而不自持,成就万物而不自居。正因为不自居,因此它的功绩不会消失。道永远顺应万物的发展规律不做主观意识的改变,却没有不是它的作为。

3.“道”的重要性

《道德经》曰:“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致之也,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正,将恐蹶。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天得到道就可以清明,地得到道就可安宁,神得到道就可以灵验,河谷得到道就可以充盈,万物得到道就可以而生长,侯王得到道就可以为治理天下的法则。照此推言之,天不能保持清明,恐怕要崩裂;地不能保持安宁,恐怕要塌陷;神不能保持灵验,恐怕要消失;河谷不能保持充盈,恐怕要枯竭;萬物不能保持生长,恐怕要灭绝;侯王不能保持治理天下的法则,恐怕要亡国。因此,圣人坚守“道”作为天下的楷模。

综上所述,道是老子提出的一个重要哲学观念,道是唯物的,不是唯心的。

二、新读

有些章句是作者对某些言论和某些事情的直接评论,代表作者的思想;而有些章句则是作者用来描述将要评论的论证,再对这一论证作出评论。所以读者阅读时应当区别对待,如果把作者用来描述将要评论的论证当做是作者的思想,那就走入误区了。

【新读一】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译文】

不出门户,就能够推知天下的事理;不望窗外,就可以知道天的规律。向外追逐得愈远,所知道的道理就愈少。

毫无根据的胡乱猜测,从道的角度来看是虚伪的,是愚蠢的开始。

因此,大丈夫立身敦厚,不立身浅薄;立身笃实,不立身虚伪。所以,抛弃浅薄和虚伪,立身敦厚和笃实。

【新读二】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侯王以自称。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

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至誉无誉。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夫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

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

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

【译文】

人们最讨厌的就是“孤”、“寡”、“不谷”,但王公却用这些字来称呼自己。所以,贵以贱为根本,高以下为基础。因此侯王们自称为“孤”、“寡”、“不谷”,这不就是以贱为根本吗?不是吗?所以最高的荣誉无须赞美称誉。不要求像宝玉一样,而宁愿像石块一样坚实。

事物,有的主动,有的被动;有的缓,有的急;有的优越,有的低劣;有的安稳,有的危险。所以,事物有的减损它反而得到增加,有的增加它反而得到减损。

所以,圣人说:“承担全国的屈辱,才能成为国家的君主;

承担全国的祸灾,才能成为天下的君王。”正面的话好像在反说一样。

猜你喜欢
功成道德经圣人
What Does ChatGPT Say:The DAO from Algorithmic Intelligence to Linguistic Intelligence
“功成在谁”不重要 “功成有我”方可贵
“功成必定有我”显担当
“功成必定有我”显担当
《道德经》中的领导智慧
《道德经》“鸡犬之声相闻”与《桃花源记》“鸡犬相闻”
不以己善示人
《易说道德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