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洪范九畴”的文教精神初探

2018-11-06 10:45马小龙
北方文学 2018年24期
关键词:天启大法大禹

马小龙

《洪范》是《尚书》中的重要篇目,也是历来研究上古政治、文化、哲学的重要典籍。周武王十三年(前1122)周灭殷后,武王向商纣王的叔叔箕子征询治国的方略,箕子根据《洛书》,详细阐述了治理天下的九种大法,史官记录了他的话,写成《洪范》。《史记·周本纪》:“武王已克殷,后二年,问箕子殷所以亡。箕子不忍言殷恶,以存亡国宜告。武王亦丑,故问以天道。”按其时当作于周武王时期。关于“洪范”有两种解释,1.洪,通宏,大也;范,规范,法也。“洪范”即大法。2.洪为洪水,范为方法,“洪范”即即治理洪水的方法。大禹因治水而彻悟治理天下之法,将治水之法推广到治理天下之法,二者有相通之處。所以“洪范”就是由治水之法引申出的帝王治理天下的方法。很多人认为“洛书”实际上就是“洪范九畴”。《洪范》中的九畴之法65字即为“洛书”。即:初一曰五行,次二曰敬用五事,次三曰农用八政,次四曰协用五纪,次五曰建用皇极,次六曰又用三德,次七曰明用稽疑,次八曰念用庶征,次九曰向用五福,威用六极。

一、“洪范九畴”保留下来的殷商人文精神

殷人崇鬼,率民以事鬼神。殷人的宗教信仰是以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为主,其源头可上溯至史前时代。殷人的最高信仰为“帝”,是宇宙万物的主宰,王室先祖及山、岳、风、水、雷、雨等自然神祗为其辅佐,为人世间福祉之所系。(1)殷人的这种宗教信仰给予殷王的政权极大的心理和意识形态上的支持,正所谓“鬼神之为德,大矣盛矣”!要在这样一片文明土壤上传播先进的文化必须假鬼神之手方有效用。由于鬼神在殷人生活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我们会看到这一时期几乎所有的先进文化在诞生之初都具有“天启神授”的特点。于是梦境神游、玄妙受孕、神物献宝、天降玉圭、河图洛书等“天启神授”的事件频繁发生。而这其中最神秘的莫过于代表“天启大法”的河图洛书和“地出美玉”的玉圭神符。

“帝伐蚩尤,乃睡梦西王母遣道人,被玄狐之裘,以符授之曰:太乙在前,天乙备后,河出符信,战则克矣。……有玄龟衔符出水中,置坛中而去。黄帝再拜稽首,受符视之,乃梦所得符也,广三寸,袤一尺。于是黄帝佩之以征,即日禽蚩尤。”(《龙鱼河图》)

“观于河,有长人,白面鱼身,出曰:吾河精也。呼禹曰:文命治淫。言讫,授禹河图,言治水之事,乃退入于渊。”(《尚书中候考河命》)

由这些所谓的“天启大法”可以看出,帝王和圣人只是上天最高神派驻人间的代治者和代教者,真正的主宰只有一个,那就是天帝。天帝的旨意和帮助会在人间帝、圣最需要的时候以最不可思议的方式出现,而一旦出现则代表了最高裁定,任何人间的力量都不可违逆、不能违逆,如若违逆则必遭天谴。由此带来中国历史文化中一个极为特殊的现象,即人间无法摆平的事情、无法调和的矛盾一旦假手神力则可以极其轻巧的解决。比如梁山108好汉的座次问题,在人而言无论是谁都不可能圆满的解决,但将之付诸于从天而降,代表天启的神秘石碑上的石碣文字则问题迎刃而解。历朝历代造反起义之人更是熟稔其中的奥妙,因此凡是在朝代更迭时期各种类似于“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十八子当有天下”、“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泰山有大石自起立”等等的谶纬之辞、儿童谚谣、天降祥瑞、神物降临等“天启”之事就格外盛行,原因就在于在对于底层百姓而言神道最大,永具魅力。一部中国历史可以梳理出一条清晰连贯的“人为”的“天启大法”的脉络。这可以作为神道设教的另一种解释。

《尚书》中所谓的“洪范九畴”也是源于天启,与河图洛书有极其密切的关系。相传大禹因治水之功得到上天垂赐的《洛书》,即神龟驮“洛书”献大禹。《易·系辞上》曰:“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治水成功,辟天下为九州。而“河图洛书”“八索九丘”也成了中国文化中最具神秘色彩的“天启大法”。

“洪范九畴”提出的九种治世大法可以概括为:1.提出自然界的五种基本构成属性(金、木、水、火、土);2.提出了理想人格生活仪轨的五个标准(貌、言、视、听、思);3.国家的八大政事;4.天文历法的五种秩序(岁、月、日、星辰、历数);5.如何建立皇极中德;6.圣人应该具备的三种德行(正直、刚克、柔克);7.如何通过占卜来决疑;8.自然天象的各种征兆;9.如何趋五福、避六凶。

可以看到“洪范九畴”包含了自然、天文、圣德、国政、灾异、占筮等方方面面上古时期的国君所要面对的重要事情。这其中我们抛开在当时而言非常重要的占筮、灾异等现在看来颇具神秘色彩的事物,以当代的眼光再去审视“洪范九畴”会发现其中蕴含着许多十分宝贵的治世思想,总体而言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第一次提出了对中国文化产生巨大影响的“五行”学说。其中蕴含的自然科学的思想早于古希腊的泰勒斯、阿拉克西曼德、阿拉可西米尼、赫拉克利特等人。

2.明确提出了圣人的标准“五圣”、“三德”标准。

3.跳出了神权统治的圈子,提出了德治的重要思想。可以将它看做神治和人治的转折点和分水岭。如方东美先生所说:“中国先民在其神秘化之宗教经验中,皆将其生活泯入某种可怖而主宰一切之神力,且接受之,浑不自觉。而其政治领袖皆假神权天授之名,集于一身,要求一切被统治者向其归顺服从,如努力一般”。(2)

4.中国文化中“崇九”的思想当源于“洪范九畴”。所谓的“九州”、“一言九鼎”等说法也源于此。《拾遗记》卷二载:“禹铸九鼎,五者以应阳法,四者以象阴数。使工匠以雌金为阴鼎,以雄金为阳鼎。鼎中常满,以占气象之休否。当夏桀之世,鼎水忽沸。及周将末,九鼎咸震。皆应灭亡之兆。后世圣人,因禹之迹,代代铸鼎焉”。(3)

在这九畴中最重要的思想当属“自然五行”。五行的思想不光被阴阳家奉为圭臬,后来和“五德”的“生、长、化、收、藏”的思想结合起来,对儒家的天道观、人道观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司马迁在《六国年表》中载:“夫作事者必于东南,收功实者常于西北。故禹兴于西羌,汤起于亳,周之王也以丰镐伐殷,秦之帝用雍州兴,汉之兴自蜀汉。”很显然,所谓的“作事者必于东南,收功实者常于西北”这一没有任何的科学依据的论断来自于“五行”思想中西方的“金”可以克东方的“木”;北方的“水”可以克南方的“火”,所以说“作事者必于东南,收功实者常于西北”。因为东方的“木”主四季之“春”,主“五德”之“生”;西方的“金”主四季之“秋”,主“五德”之“收”。所以说“东方物之所始生,西方物之所成熟”。跟据“五行生克”的道理,西方的金克东方的木,即司马迁所说“西方物之所成熟”。因为大禹帝最终继承大统,坐稳天下,而所谓的“禹兴于西羌”的说法完全是后人对大禹功业的推崇,希望他的统治能够千秋万世的延续下去。如果对号入座认为禹真的兴于西羌则有失呆板了。

二、“洪范九畴”成为后世帝王治世秘典的原因

九种大法再简单一些可以概括为:1.自然五行;2.圣德五事;3.国事八政;4.天文五纪;5.皇极中德;6.圣王三德;7.卜筮决疑;8.休咎五兆;9.五福六灾。

关于“洪范九畴”的文化价值,南怀瑾先生有一段十分精彩的论述。“殷商的文化,也是中国上古文化演进中的主流,确是源远流长,《尚书》所保持的《洪范》,便是留下殷商文化思想的部分精神,殷人文化,具有浓厚的宗教氣息,他们崇尚天道,相信鬼神,而且将阴阳五行的学说披上神秘外衣,拿他与天道、鬼神并论,或以阴阳五行作为天道鬼神的注解,那是生有自来,传统悠久,在殷人心中是牢不可破的。”(4)方东美先生也极其推崇“洪范九畴”,认为它是中国上古极重要的哲学宝藏,他说:“自余观之,《九畴说》乃是一篇极重要之上古哲学宝藏,沿圣垂文,传承至今,语其年代,当在周前千年以上或不止。(5)

通过对《洪范》篇核心思想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尚书》中记载的一整套治世安邦的为政大法,是儒家的理想政治。正如牟宗三先生所总结的儒家政治世界最高的三条律则所说:

1.政道上确立推荐、普选(“天与”、“人与”)之“公天下”观念。(随政权而言政道)

2.治道上确立“让开散开,物各付物”、“就个体而顺成”之原则。(随治权而言治道)

3.道德上确立“先富后教”、“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之教化原则。(此含政治上的教化之限度及政治与道德之分际)(6)

儒家的这种政治理想最早就体现在《尚书》中。如方东美先生所说:“但自从公元前二十三世纪中国文化灿曙以后,圣明之君如尧舜等,据《尚书·尧典》所载,皆起而修正上古传统中之神权统治,逐渐转化为开明之政权。至其存在之理由,初则诉诸天命,次则讲求德治,要求统治者秉天纵之智,表现为完美之人格与高尚之道德。帝尧敬奉天命,秉其睿智与俊德,乃能自觉地团结华族,形成一大统一而协和之整体。”。“公元前十二世纪中国此部‘洪范九畴上古宝藏所隐含之思想既非一套诠表明晰之哲学,所需文献不足征,无法据作论证而证立之;亦非一套神话抽样,盖一切系统神话,除印度与希腊传统外,概属后起而晚出。姑就古代情况而论,只合视之为一种宣露品性善良之宗教信仰,其意义多发诸系统化之祭礼”。(7)在上古由神治走向人治的进程中一套由祭礼发展而来的文化制度保存在了《尚书》中,见证了这一理性光芒照耀下的伟大嬗变过程。

三、“洪范九畴”中的“五行之水”与“自然之水”

所谓的大禹治水的“水”并非简单意义上的“自然之水”,而是喻指“五行”之“水”。由于上古各部落之间各自为政,信仰不同,虽然都敬神但所敬之神也多有不同,有的崇鸟,有的崇火,有的崇熊,有的崇太阳等等。要将这么多信仰不同的部族和人民统一在一起绝不是通过简单的武力征伐就能做到的。而一定要用一种大家都能接受都能认可的神权理论系统才能做到。大禹就是在这个时候提出了“天帝”或者说“天”的概念,用这一个形而上的抽象的概念取代了各部落之间不同的原始图腾的信仰,这可以说是中华理性文明进程中的一次认识上的飞跃。这种将多重信仰、多重崇拜抽象规范为一元的信仰体系就是所谓的“治水”,使滂沱横流的洪水归于一途。而“马上得天下容易,马上治天下难”,要让普通百姓放弃自己世世代代信仰的图腾转而去崇拜“天帝”殊为不易,要做到这一点只有通过“教化”。因此大禹在完成了第一步的统一工作后又紧锣密鼓的开始了第二步的教育教化工作,就是在“天”崇拜的基础之上提出了“德”治的概念,“皇天无亲,惟德是辅”。(8)(《尚书·周书·蔡仲之命》)帝有帝德,民有民德,整个社会自上而下每个人只有践行道德才能得到上天的垂青。整部天启大法“洪范九畴”就可以看作是一部中国式的“道德律的教科书”,所谈及的问题并没有绕开天命和道德的范畴。褪去“大禹治水”中的神话色彩甚至让人产生这样的猜测,所谓的“天启”大法“洪范九畴”实际上是大禹或大舜的障眼法,是他们将自己治理天下的心得体会总结为九条大法或者说从帝王到凡夫的九条做人做事的原则借“天启”之术颁行天下,这其中体现的是舜、禹等圣人“以神道设教”的良苦用心。

所以大禹真正称得上是“文教之祖”,后世周公、孔子的思想并没有绕开他。他最应被纪念的功业也不仅仅是规范滂沱四溢的洪水之功,还有规范天下信仰的教化之功。一个人的功绩至斯,难怪孔子感叹:“禹,吾无间然”!大禹帝无愧为中华文明的始祖。

注释:

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6.

刘梦溪主编.中国现代学术经典·方东美卷[M].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85

(晋)王嘉.拾遗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1:36

南怀瑾.禅宗与道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168.164—167

刘梦溪主编.中国现代学术经典·方东美卷[M].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45

牟宗三.政道与治道[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09

刘梦溪主编.中国现代学术经典·方东美卷[M].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60

何新.大政宪典.[M]北京:中国民族法制出版社,2008:287.

猜你喜欢
天启大法大禹
命题作文“闯关”大法
“童话”主题写作指导及例文展评
大禹除去水怪无支祁
生命的启示录
----论戴·赫·劳伦斯的哲学随笔《天启》的基本思想
“小大禹”来治水
大禹节水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Da Yu, inventeur des baguettes
THE BLAST THATNEARLY DESTROYED BEIJNG
倍增大法
略论明末天启、崇祯两朝对蒙古的策略与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