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静
摘要:随着音乐课程改革的深入,小学音乐课程中的欣赏教学以及对学生音乐欣赏素养的关照显得更为重要。如何上好音乐欣赏课成了很多音乐教育教学的焦点。本文通过分析和总结“静听”、“趣听、“动听”等三个欣赏教学的策略,以丰富多彩的听赏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度,让学生喜爱并上好音乐欣赏课,提升音乐素养。本文对小学音乐欣赏课“三听”方式的有效性探索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静听 趣听 动听;音乐欣赏;教学策略
音乐教育家默塞尔与格连曾在《学校音乐教学心理学》一书中指出:“音樂欣赏课可以说是音乐教育中,设法引起儿童对音乐的爱好,并使这种爱好更深、更有智慧的一种力量。”而在现实的课堂中,学生对音乐欣赏课往往没什么兴趣,参与度较低,课堂氛围凝重,学习效果低下。造成这样的原因与教师的组织教学的方式不无关系。笔者从“静听”、“趣听、“动听”三方面谈谈如何开展有效的欣赏教学。
一、静听,有效听赏的基本形式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如何听的有效,静听是关键,是基础。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富于想象力的思维特点,用音乐打开学生想象的闸门,可以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而“静听”提供了想像的空间。
(一)贯穿始终的静听
在听赏过程中,教师可根据音乐作品的篇幅长短、音乐段落、音乐内容、音乐形象等来设计不同程度的静听。
1.整体听赏——分段听赏——整体听赏
完整的静听,让学生对作品有一个整体的感受,是一种初步的感知。分段细听,可以是有针对性的主题静听,可以是各乐段典型特点的静听,还可以是相似乐段的对比静听。在对乐曲结构进行理性分析之后,最后一遍完整的静听能强化学生的感受,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2.分段听赏——分段听赏——整体听赏
分段听赏可以从乐曲的引子或主题入手,引子部分,可以给学生营造静听的氛围,切入主题的听赏让学生在直接感受音乐的同时又加强对音乐主题的认知和理解。有了各乐段的细听,完整的听赏可以从宏观上给学生以整体的感受,加深对整个作品的认识。
(二)借助画面联想的静听
贝多芬说:“当我作曲时,总是心理描着一幅图画,顺着那个轮廓前行。”可见,音乐作品往往与事物形态、人的生理、心理反映紧密联系。抓住这一要点,可以在静听音乐作品时,给学生提供大胆想象的空间,让学生在听赏音乐的同时,能从视觉、动觉等多方面感受音乐,加深对音乐形象及内涵的理解。
(三)渗透知识技能的静听
在音乐欣赏课中,静听的目标不仅有仔细聆听音乐,感受音乐情绪、特点、风格等等,还有较高难度的知识技能目标。其中,有关知识技能的目标可以是乐曲曲式结构的分析,相似乐段与相同乐段的划分,音乐要素的分析,模仿乐器的演奏,还有对音乐的情景表演等等。这些目标都是在静听的基础上,通过老师有效的指导,加上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慢慢渗透、达成目标。
二、趣听,有效听赏的趣味手段
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直接动力,音乐欣赏更是如此。有趣、有效的听赏,会让学生情不自禁地沉浸在音乐世界里。开展多样化的“趣听”,能激发学生的听赏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一)以游戏为主的趣听
以游戏为主的趣听具有愉悦性和互动性,深受学生们的喜爱。一般情况下,欣赏曲目的标题都是能起到暗示作用的,像《捉迷藏》,《陀螺》,《晓风之舞》等等,教师可以围绕主题,根据音乐形象的变化和音乐特点设计合理的游戏活动。例如:《捉迷藏》,它是丁善德作曲家专为儿童所作的一套钢琴组曲里的一个选段。基于对音乐旋律、速度、节奏等分析,教师在有限的活动空间里可以设计出让学生游戏的场景。游戏的进展和音乐的各个要素紧密相关,这就需要教师在玩游戏时,提出的首要条件是仔细聆听音乐,根据音乐要素的变化来玩“捉迷藏”。在游戏过程中,培养学生听觉的灵敏度。
(二)以故事形式为主的趣听
利用儿童喜欢听故事的特点,教师可以结合音乐来编讲故事,加深他们对作品的理解。如《苗岭的早晨》,乐曲段落的情绪对比鲜明,抓住这一特点,老师可启发学生编故事。引子部分就像是故事的开头,小动物们在一个安静而又美好的清晨慢慢醒来,随着太阳越升越高,小动物们开始准备玩耍。玩耍时的音乐变得活泼欢快,根据音乐特点,学生有的说是在玩捉迷藏,有的说是在玩滑滑梯,有的像……接着,音乐情绪发生变化,变的优美抒情了,学生又开始发挥想象,继续创编着自己的故事,孩子们说,一定是小动物们玩耍的太累了,正歌唱舞蹈呢。孩子们的兴趣一旦激发出来,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以模拟乐器演奏为主的趣听
小学音乐欣赏的曲目中,器乐独奏、合奏等形式占据了主要地位。教师可以尝试让学生模拟乐器演奏,调动学习兴趣。例如:《匈牙利舞曲五号》的欣赏中,学生跟着视频中的演奏家们,模仿着各个乐器的演奏姿势,仿佛自己都置身于金色大厅中,在这种模拟演奏的过程中,让学生得到了深层次的感悟。
三、动听,有效欣赏的综合呈现
小学生们都有好奇、好动的特点,而“动”又是学生们表达自己对音乐的感受、理解最直接、最喜爱的方式。
(一)唱一唱旋律
在音乐欣赏中,歌唱旋律是一种常见的、有效记忆的方式之一。通常用来演唱的旋律都是一些歌唱性较强的、有特点的片段或者是乐曲的主题,学生通过唱谱、创编歌词的形式熟记旋律。如:民乐合奏《赶花会》优美抒情的B乐段,就可以让学生根据音乐情绪创编歌词记忆旋律。又如:班得瑞的轻音乐《春野》的主题,就可以以唱谱的形式熟记主旋律。
(二)拍一拍节奏
节奏最能显示出音乐的特点,把握乐曲的特点,就可掌握乐曲的风格,对于记忆乐曲有很大的帮助。例如:在新疆音乐中就会有典型的切分节奏,圆舞曲一般都以三拍子的形式出现,活泼欢快的乐曲中会有附点节奏的加入,掌握好这一特点,理解音乐显的轻而易举。在欣赏《森林狂想曲》中,反复出现的主题中有一个两拍休止的节奏特点,教师抓住特点后可以带领学生在休止处,加上两拍拍手的动作。看似简单的动作,却让学生在轻松随意的情境中,熟悉并掌握旋律。
(三)奏一奏乐器
音乐欣赏课中,常常会加入一些打击和特性乐器,有了它们的加入,欣赏课能呈现出更加丰富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提高。课堂中,乐器可以为歌曲伴奏,可以创编节奏来丰富歌曲,还可以进行音乐表演等等。例如,班德瑞的《春野》作为背景音乐给学生欣赏、感受、想象,激发学生用竖笛来模拟风声,音乐的主题可以用竖笛尝试吹奏,在练习的过程中,不经意的让学生轻松背记旋律。
(四)演一演情景
欣赏音乐最终的目标是内化音乐,而内化音乐的形式可以通过表演情景来体现。如民乐合奏《赶花会》一课,通过多次的听赏,教师组织学生表演热闹、真实的赶花会现场的情景。学生可根据音乐的变化,乔装成赶花会的人们挑着担,挎着篮,背着篓,踏着轻快的步伐去赶花会,花会现场人们四处张望的看花,还有热闹的对鲜花现场,都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表情、肢体来表演。在这样生动有趣的模拟现场中,学生的听赏目标能有效的达成。
多感官参与的音乐欣赏活动,会给音乐欣赏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教师精心设计的活动中让学生用耳朵聆听、用眼睛欣赏、用语言描述、用动作表现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在有效听赏的过程中获得愉悦的听赏体验,提升音乐素养。
参考文献:
[1]人民音乐出版社《音乐课程标准》.
[2]穆塞尔,格连合著.中小学音乐课教学法[M].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
[3]吴炳娥.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实效的思考[J].中小学音乐教育,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