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莉
摘要:改革开放的进行,不仅带动了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同样也促进了我国与外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尤其是文学之间的交流。西方国家的女性文学作品逐渐流入中国,给中国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因为这种文学与国内的文学有着许多不同之处,在内容上与中国人的思想有一定的偏差,对我国女性文学作品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本文我们就对中国当代女性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意识进行了探究,希望能够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当代文学;女性意识;文学作品;探究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我国内部的发展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同时也提高了与国外的交流,并且这些交流是多方面的,像一些文学作品或者是传统文化之类的,其中女性文学的流入给中国带来了重大影响,并随着时间逐步的推移,中国当代女性文學也逐渐的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而且在我国的文学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女性文学的重要思想就是对于女性的社会思维进行分析,直接反映了目前女性在国家中占据的地位以及她的生活情况,中国当代女性文学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一、女性意识
(一)女性意识的简要概述
女性文学作品中的主要内容就是讲述中国女性意识,女性意识的兴起主要是因为在女性文学的批评中表现出来的,并且伴随着不断的转变与更新,仍然存在着文学气息。从本质上面来讲,女性文学意识的内涵主要会涉及到两方面的问题,第一个方面就是女性意识经验性的内容,第二就是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以及她们发挥的作用。
一方面是指在生理学的角度解析女性意识,因为女性与男性在生理学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所以就体现出了女性特殊性。另一个方面则是从社会地位上评价女性意识,因为传统的思维使得女性地位比较卑微,而且社会的发展对女性的要求很高,因此出现了男尊女卑的说法,但是在当今时代发展中,女性的作用也是不容小觑的,照样也能够撑起半边天,现代社会女性也能够选择自己喜欢的职业,并不是只做大门不迈,二门不出的大家闺秀,她们也能够通过自己的能力更好的生活下去。但也正是由于目前女性变得如此强大,在家庭中就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然后女性就会处于一种困境,并且自己走出。女性意识在文化方面的具体表现就是通过女性视觉对他们在社会中的地位进行观察,以此来更好的展现女性的意识行为以及她们的文学理念。
(二)中国当代女性文学中女性意识的特征
中国当代女性文学中的女性意识大体上可以分为自审意识和性别意识两种,中国当代女性文学作品中的女性自审意识就是指用带有批判性的色彩对中国女性当今的生理以及心理层面的弱点进行剖析,了解其中的内涵,这是对女性关怀的一种特殊方式,它的侧重点是在如今女性的社会地位以及女性怎样在社会上站稳脚跟。性别意识作为中国当代女性文学作品中的核心内容,它主要是根据目前的社会发展现状反对男性所处的社会地位以及男性的社会文化。在创作女性作品的过程中,性别意识形成和苏醒的基础就是女性意识,而且女性意识基本上都出现在女性作家的脑海中,然后具体内容会在女性文学作品中表现出来,女性意识是针对不满足目前女性所处的社会地位而出现的,因此它的提出也会给女性社会带来很大的影响力。
二、中国当代女性文学中女性意识的影响
(一)对中国当代女性文学进行精准的定位
在当今社会的发展中,我们对性别意识的定位还尚不明确,因此使得无论是在社会层面还是在自然层面男性主导的社会中女性文学的定位尚不明确,当代女性文学作品中的主要内容就是倡导中国女性反抗当今的女性社会地位,让她们对自己重新审视,所以中国当代的女性文学作品具有十分高的价值,它已经不再是一种浪费时间的读物,它使得中国女性逐渐变得独立起来,同样它也是对中国女性的一种尊重,它打破了目前社会中男权的现状,并对其进行评判,对女性生命弱点进行了审视,使得女性文学作品更具价值。
(二)突破了两性生理的区别
根据上面的内容我们可以知道,这种性别平等是目前我国文学作品中的一个主要核心内容,女性文学作品则是讲述女性独特的经验,但不是简单的阐述目前女性的社会经验,而是讲述目前女性所处的真实社会地位以及她们的生活。突破两性差别就是追求自由和平等,消除目前女性在社会上受到的歧视。
三、结束语
本文中主要讲述了中国当代女性文学作品中女性意识的研究工作,因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交流日益密切起来,这也使得中国女性意识逐渐兴起。中国女性由以前的卑微地位到目前能顶半边天,她们的社会地位也应该能够有所改变。以前的社会讲究男尊女卑,是男权社会,目前女性文学作品打破了这种传统理念,使得女性与男性之间是平等的关系,女性文学作品的核心内容就是追求当今社会的平等,自由,实现和谐的社会状态。希望文章中的这些内容能够为有关文学创作人员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武夏莲.当代女性文学中的女性意识分析[J].普洱学院学报,2016,32(01):80-82.
[2]徐冬梅.中国当代女性文学中女性意识探讨[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5,35(11):13-14.
[3]卢云峰.关于中国当代女性文学专题研究的思考[J].理论界,2013(08):146-147+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