凿尖上的舞者

2018-11-06 10:12李树华
大理文化 2018年8期
关键词:木雕雕刻

李树华

云南省大理州的剑川县素有“木雕之乡”的称誉,多年来,“剑川木匠”和电影《五朵金花》中的白族小伙子“阿鹏”一样,成了当地响当当的文化名片。而在剑川的木雕艺人队伍中,今年年近50岁、从事木雕30多年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木雕传承人张庆昌就是一位凿尖上的舞者。

融入生活的木雕艺术

在剑川县金华镇西门外10号的“昌艺木雕有限责任公司”门口,张庆昌笑眯眯地迎上来。

张庆昌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一个心直口快的白族汉子。因此,我的采访也就在我问他答的交谈中开始了。

张庆昌出生于1969年1月,他的父亲和爷爷也是做木匠的,传承到他的手上,已经算第三代了。由于受到家庭的影响,张庆昌从小就喜欢上了写写画画,后来,在初中毕业之后,他如愿以偿地在当地的职业中学里学了美术专业。

“同爷爷和父亲他们相比,我算是幸运的了。因为我这几十年来雕刻的图案,大部分灵感其实都来源于过去在职中学到的那些基础。”张庆昌欣慰地告诉我。

“这个,我相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过去的那些绘画基础知识成就了你。”我对张庆昌的话表示赞同。

“ 是的,那些知识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张庆昌想了想,对我说。

“张师傅,说到木雕,我自然会想到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讲述的那个《木雕神技》的故事……”我喝了一口茶,对张庆昌说。

“什么故事?李老师,请你给我讲一下嘛。”张庆昌显得有些好奇。

我想了想,说道:“这个故事说的是,在泺口河上,一个叫白有功的商人,看见有个人背着竹子编的箱子,牵着两条很大的狗。那个人从背篓里取出一个木雕而成的美人,美人身高一尺有余,手和眼睛都能转动,容貌装扮就像活的一般。还有用锦缎做的类似马鞍子的东西,把它披在狗的身上,然后令美人跨立坐在上面。布置完毕后,那人大声呵斥狗,让狗迅速奔跑起来。木雕美人竟然自己立起,学着松开缰绳,扮演出种种马戏动作来。一会踩着镫藏在狗的腹部下,一会向后折腰靠在狗的臀部上,一会又在狗身叩拜起立,灵活变化,没有一点差错。那人另外取出一个木雕,又作昭君出塞的样子,在其身上插上野鸡尾,为它披上羊皮做的裘衣,骑在另一只狗上,跟随在扮昭君的那个木雕后面。扮作昭君的木雕频频回头,穿着羊裘衣的木雕在后面扬鞭追赶,真像是活生生的一样。”

“李老师,真是太神奇了……”张庆昌高兴地说道。

自古以来,木雕和人们的生活总是密不可分的。未经雕琢的木头还是木头,而一经雕琢,木头就已不再是木头,那些陈列、摆设于橱、窗、台、几、案、架之上,供人欣赏的木雕艺术品,能够起到点缀与美化环境、陶冶人们思想情操的作用,给人以一种美的享受。而在现实中,木工艺人擅长雕刻各种人物、花鸟、山水以及龙凤吉祥如意等图案,用以装饰门窗和家具。雕花的门窗,雕花的床面,雕花的桌椅,乃至雕花的箱柜……无不诉说着人间的一幕幕精彩生活。

“张师傅,说实话,我对木雕一点都不了解,所以想请你给我说一下雕刻的过程……”我不失时机地向张庆昌提出这个问题。

“这个木雕嘛,一般要从设计开始。”张庆昌想了想,看着我说道:“其实么,木雕的第一步,就是在指定的尺寸内,画上所需的题材,然后贴在要雕刻的木板表面。接下来就要顺着画面进行打粗坯。打粗坯是雕刻中较早的动刀,但只是打出一个大概的模子出来。只不过从这个环节就要开始考虑,在平面的画面上面,如何进行立体的雕刻。一句话,雕刻就是从二维画面上去想象三维画面。眼前一张平面的图,你要想着怎么把它体现出立体的效果出来。所以就需要有一定的美术基础,不然,就不知道哪里要雕得深、哪里要雕得浅。”

“粗坯完成以后呢?”我追問道。

“粗坯完成之后,你得到的只是一件半成品,只能勉强看出梗概,基本上是没有什么细节的。所以,接下来,要逐渐使用从大到小的工具,再经过一两次的打坯,这样,多余的材料才能逐渐被剔除出去,细节也就会逐渐地显露出来。”张庆昌随手拿起身边的一件木雕,继续说:“打粗坯相当于打基础,粗坯打得好不好,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最终的效果好不好。打粗坯是比较粗放的,可以用锤子‘梆梆梆地去敲打凿子。但细雕之后,就绝不能这样了。要循序渐进,由粗而细。”张庆昌回答。

“由粗而细?”

“是的,由粗而细。也就是说,接下来就到了细雕的步骤了。一路细雕下来,一块木板就慢慢地有了样子,在长时间的雕刻后,会雕出越来越多的细节,等到这些细节已经大体完成,那么就该进行‘修光了。”

“什么是修光?”

“修光”是更小细节的处理步骤,也就是要对打坯之中的不足之处进行修改补足。到了这个步骤,雕刻环节也就结束了。”

“结束了?”

“不过,还要打磨。”张庆昌想了想,继续说道:“是的。用砂布打磨,但砂布的颗粒也要由粗而细,这样才能把雕刻出来的东西打磨得光洁。”

通过张庆昌介绍,我了解到,剑川木雕继承和发扬了优秀的民族木雕艺术,选用优质的红木、西南桦、缅甸红木,以及天然植物漆和闻名于世的彩花大理石为原材料,使产品具有了很高的实用价值、工艺价值和收藏价值。近年来,剑川木雕已发展为艺术价值很高的木雕工艺品,尤其是云木雕花镶嵌的大理石家具,用优质硬木精心雕出龙、凤、狮、孔雀、梅花等传统图案,制成实用的桌、椅、茶几等日常生活用品,再镶嵌上大理苍山特产的彩花大理石,使之显得既古朴大方又新颖高雅,富于地方民族特色,远销到了欧、美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

剑川木雕能做成斗拱、门楣、格子门、八仙桌、客堂供桌、茶几、床凳等古建筑及居家的雕饰,还有龙头三弦上的龙头和音窗民间等乐器,箱柜、笔架、茶盘等日常用品,让人美不胜收。

在工艺特色方面,剑川木雕以花草、动植物图案为主,也有神仙传说故事的题材,常见的有“八仙过海”“八仙庆寿”等。木雕图案有香草、纹龙、纹凤、狮头、凤头、云纹等,变化多端。在建筑装饰大件中,最有特色的为“格子门”,一般以4扇或6扇为一扇门,置于寺庙大殿和居家正厅客堂,有2层至4至的镂空浮雕。内容一般有以牡丹和公鸡为主要内容的“富贵根基”“喜鹊登梅”“鸳鸯戏水”“白鹤飞松”“鹿鹤同春”“八仙过海”等,雕工精细,层层镂空,空间层次明朗,浮雕和立体雕巧妙融合,显得生动活泼。

“张师傅,剑川木雕与其他地方的相比较,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呢?”我问张庆昌。

“这个嘛,当然有了。”张庆昌想了想,若有所思地回答,“剑川木雕做工精细、用料考究,特别是参考了明、清各式木雕的精华部分,在造型方面美观大方,高雅别致。另外,还能够抗腐蚀、不变形,体现了白族优秀的传统木雕艺术。”

“那么,剑川木雕一般有哪些样式呢?”

“这个嘛,呵呵……”张庆昌笑了笑,说道,“有豪华典雅、富有民族气息的客厅家具类;有古朴高雅的嵌石餐厅家具类;有栩栩如生的九龙壁画、九狮壁画、花鸟壁画类;有各型座屏、挂屏、屏风类;有园林古建筑的格扇门、窗、挂帘,还有各种民族旅游产品等几百个品种。”

“几百个品种?”

“是的,只会多不会少。”

以厂为家的木雕画师

清代,剑川地区就已经形成了规模壮观的木雕从业人群。据清朝张泓在《滇南新语》中记载:“剑川硗瘠,食众生寡,民俱世业木工。”时至今日,在剑川县的17万人口中,已有近万人从事木雕行业。剑川也因此享有“木雕之乡”的称号。

在历史的长河中,那一代又一代的雕刻师,雕琢的是一个又一个的日子,精彩的则是长长的岁月。建于1956年的剑川县民族木器厂,占地面积14300平方米,拥有全资的剑川县园林古建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剑川县华艺木雕旅游产品有限公司等两个子公司,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总资产已达到3000多万元。公司有职工300余人,其中技师以上的技术骨干有100多人,各种先进设备有110多台(套),技术力量雄厚,工艺先进,设计和生产能力强,能生产300多个花色品种。

长期以来,剑川县民族木器厂设计和生产了一批具有鲜明民族特色、高度艺术价值和精湛工艺水平的产品,在民族工艺领域为弘扬和传承民族文化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张庆昌拿出一本发黄的影集,一页一页地翻给我看,他边翻边对我说:“李老师,你看,我们的木器厂知名度还是很高的。你看,这一张是北京人民大会堂云南厅中的“孔雀开屏”云木嵌石家具;这一张是1986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到云南访问期间专用的龙凤床及梳妆台;这一张是云南震庄宾馆的‘九龙壁和‘孔雀花卉木雕,这一张是昆明华亭寺,还有筇竹寺的‘八相成道‘ 释迦牟尼大佛会大型木雕壁画,这些都是我们剑川木器厂当时生产的。”

“我过去只听说剑川县有一个名气不小的木器厂,想不到这个木器厂竟然生产名气这么大的工艺产品。”我有些吃驚地回答张庆昌。

张庆昌接着说道:“还有呢,李老师,在100多家工艺品生产厂家的竞选中,我们木器厂的旅游工艺品以小巧精致和浓厚的民族特色被列为中国第三届艺术节的贵宾高档礼品。‘金鸡与三塔木雕还成为代表全州人民赠送给艺术节的吉祥物呢。”

在与张庆昌的交流中,我了解到,在古建园林方面,剑川民族木器厂还以结构巧妙、造型独特的高超技艺完成了昆明世博园江南小院“药草园”的制作工程,还有丽江木王府仪门、角楼建造工程、昆明大观楼文化长廊一条街、昆明官渡古镇恢复重建工程、大理崇圣寺恢复重建工程、建水县城显灵牌坊、两迤锁钥牌坊工程……这些精美绝伦的工程,规模宠大,设计造型独特,雕刻玲珑剔透,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赞誉。其中“木王府”工程还被誉为“丽江紫禁城”,被丽江地区行署城乡建设局评为“1999年度丽江地区优良工程”。2005年建水县城的两迤锁钥牌坊、显灵牌坊工程还荣获“滇南传统建筑杰出工程”。

正因为有了像张庆昌一样的一大批民族工艺大师的不懈努力,剑川县民族木器厂才能在木雕领域技压群芳,风生水起。1991年和1998年,剑川县民族木器厂两次被国家民委、国家经贸委、国家税务总局、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确定为“全国民族用品定点生产企业”,1989年,被列为“云南省出口商品质量保证生产企业”,1990年,木器厂获得“云南优秀旅游产品奖”,1994年,获得“全国林业名特优新产品博览会金奖”,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高度赞誉,2002年获得“第三届中国昆明国际旅游节旅游商品交易会”,“科技兴旅优秀旅游商品大赛最佳创意奖”,2004年,“华艺”牌产品商标被认定为“云南省著名商标”,此外,木器厂还连续五年获得大理州“地方产品金奖”。

多年来,剑川县民族木器厂生产的产品不仅在国内有很高的声誉,在国际市场上也备受欢迎。木器厂生产的产品自1972年打入国际市场以来,产品一直以工艺精湛、造型独特、民族风格鲜明而远销日本、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比利时、新加坡、马来西亚和台、港、澳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外事办誉为“工艺精湛、为国争光”。

让张庆昌引以为豪的是,由于自己有读书时学到的美术基础知识,1992年,当剑川县民族木器厂决定招录一批有一定美术基础的工人时,他很顺利地成为了一名木器厂的工人。从那时开始,他在木器厂一干就是整整15年,直到2007年木器厂改制,他才结束了以厂为家的工人生涯。”

张庆昌至今还清晰地记得,在剑川县民族木器厂当画师,专门给雕刻师画木雕图案的那些日子。

“我在木器厂的那15年,整天一门心思想的事情就是当好一个画师。”张庆昌告诉我。

“我相信。”我笑着点了点头,肯定地回答他。

作为剑川木雕的重要传承基地,剑川民族木器厂在日复一日生产木雕的同时,也默默无闻地传承着民族文化。

在木器厂,除了拜师学艺以外,张庆昌整天要全身心投入自己的美术世界。因为许多雕刻师傅每天都在等着他画的画。

“在木器厂那些年,我应该已经整整画了成千上万张木雕图纸了。”张庆昌有些自豪地对我说。

张庆昌接着说道:“ 整整15年,一年365天,几乎天天在画。”

张庆昌告诉我,他给雕刻师画的画,主要内容是人物、飞禽、走兽。他画好后,雕刻师要通过圆雕、平雕、透雕、镂空雕等表现手法去表现才能达到出神入化的效果。

自古以来,滇西一带就流传着“喜洲粑粑鹤庆酒,剑川木匠到处有”的说法,这里所说的“木匠”主要就是这些从事木雕的从业者。剑川木雕的历史可上溯至1000多年前。大理国南诏政权强盛时,从黔、川一带招录或抓捕了不少汉人工匠,用于建设大理国的宫殿和城楼。这样做的结果是,这些汉人将木工以及雕刻技艺也同时传入了云南大理国,后来又融合了白族的民族风格,逐渐形成了后来剑川的木艺雕刻文化,影响也越来越大。

过去传统的剑川木工艺人擅长雕刻各种花鸟、山水以及龙凤吉祥如意等图案,主要用在装饰门窗、家具等,实用性比较强,几乎滇西家家户户盖房子都会有剑川木雕的存在。现代的剑川工匠艺人则大大拓展了木雕的使用和实用范围,与时俱进,将传统木雕与雕塑、绘画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新的艺术门类,走进了艺术殿堂,作品也变得越来越精美了。

過去的剑川木雕只是匠人们生存的一种吃饭本事,如今剑川木雕作为剑川县的一个品牌,已经成为白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在云南出了名,还走向了全国,并逐渐引来世界的关注。市场的火爆,也应运而生地涌现出很多能工巧匠和工艺美术大师,在更宽广的领域里去探索,制作出一幅又一幅,一件又一件让人惊叹,争相收藏的艺术品。木雕行情的看好,也吸引了更多的剑川人加入到了匠人的行业,出现了很多木雕专业村。据说在剑川县就有一个有六百户的村子竟有四百户人家从事木雕工艺产业。其实很多匠人就是普通的农民,农忙时回家种田,闲时来厂里做工,抄起雕刻刀,他们就是艺术大师。在剑川人的血液里,似乎融合了木雕工艺的内涵,他们对木头具有天生的雕刻天赋,学习刻苦,基本功扎实,工艺已经越来越高超。一些作品雕工精细,层层镂空,空间层次明朗,浮雕和立体雕巧妙融合,甚至做到四层镂空浮雕,让人叫绝。现在从事木雕工艺已经不仅仅属于男人,也有很多女能工巧匠,她们的作品更加细致和唯美,不仅行业人员越来越多,雕刻越来越精致,作品也是越来越大。工艺美术大师段国梁带领自己的徒弟,用一年时间完成的《大理国张胜温木雕画卷》,长97.6米,高1.8米。成为全国最大的一块木雕,被云南民族博物馆收藏。

由此,我想到一个问题,那就是,做木工活的木匠虽然到处都有,但在素有“木雕之乡”美誉的云南省剑川县,“木匠”却有着另外的一层含义,他们是工匠或者是大师。从民族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看,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的木雕,让人们在细细的品味中,可以领略到中国几千年来博大精深的木雕文化并从中饱览到东方文明的文化奇葩。

在民族木器厂时,张庆昌还主办过3期培训班,每期学习时间为4个月,1年办1期,共培训了200来人,学员主要来自剑川县,上课的地点就在木器厂里。在学习期间,学员就住在木器厂的宿舍里。

在培训的4个月里,学员能学到一些基本功,掌握木材的纹理,纹理的长势,然后是工具的用法,什么刀雕刻什么地方等,就一些基础知识。只能把木雕的技法掌握一下。要雕到一个什么样的程度,可能性不大。如果想要在木雕方面获得更高的技艺,那以后就要靠实践。要不断地学,不断地做。

2010年6月,经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专家委员会评审,鉴于张庆昌多年来在传承民族工艺方面取得的成就,云南省文化厅等部门授予他“工艺美术大师”称号,成为大理州入选的7名云南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之一。

精雕细刻的传承之路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各地兴起特色民居、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旅游业成为大理地区的重要产业,在这个过程中,外来文化消费迅速发展起来。在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同时,民族民间工艺品业成为云南省重要的文化产业门类。剑川木雕正是在这一时期借鉴了沿海、内地的生产理念,开拓创新,引入规模化生产方式,从而彻底改变了过去那种传统的单一手工技艺模式,产品的种类也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增多起来。

今年49岁的张庆昌,从事木雕已达30多年。1986年,他成立了“剑川县昌艺木雕有限公司”并任总经理。2015年12月,在省内第一家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剑川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成立大会上,他被推选为副会长。

张庆昌告诉我,10多年来,市场上除了传统白族建筑配件、白族地区的生产生活用品外,也出现了一些迎合现代都市审美需要的家具装饰、日常生活用具、摆设工艺品,还有满足旅游市场的旅游工艺品、纪念品,代表地方文化的、服务于政府交流活动的大型木雕产品。同时,对非洲木雕和现代木刻艺术有所借鉴,风格既不同于传统剑川木雕,也不同于浙江木雕、福建木雕、江苏木雕的产品,丰富了剑川木雕市场,也意味着剑川木雕正在传承和发展中需要进行新的建构。

诚然,产品种类的不断增加,在给剑川木雕产品带来形式上的多元化发展态势外,也会使传统的相对稳定的图案、造型发生变化。外来文化符号的移入,现代机械生产带来的规模化复制、生产,使木雕产品层面的民族文化意义不断被消解。同时,手工技艺的减弱也凸显了传统木雕的经济属性,导致了产品的同质化,这些,都在消解着剑川木雕的民族性,使传统剑川白族木雕产品呈现出向大众文化产品过渡的发展趋势。近年来,剑川白族木雕产品在现代消费社会背景下发生的变化,引发越来越多的人对民族文化产品的发展、传统民族工艺的保护传承现状与走向进行反思。

张庆昌对我说:“我拜过好几个师傅。第一个师傅叫尹得权,去年刚去世。在10年前,我才开始使用雕花机,之前一直用全手工雕刻。”

“哦,是这样。张师傅,你觉得你最值得纪念的雕刻作品是哪一件吗?”我不失时机地向张庆昌提出了这个问题。

“这个嘛,让我想想。”张庆昌想了想,回答说:“应该算是云南省政府送给世界银行的‘民族大团结木雕吧。”

“民族大团结?”我问道。

“是的。”张庆昌肯定地说道,“‘民族大团结是一件长2米,高1米的大型木雕,画面上整整雕刻了56个民族的人物图像。”

从10多岁起跟着父亲带上工具到昆明、曲靖打工,到进入木器厂从事木雕图案绘画,再到自己开公司雕刻,张庆昌用几乎一辈子的时间在做同一件事,成就了人生的理想,这样的人生无疑是值得回味的。

历经千年锤炼的剑川木雕,可谓化木为奇,称得上鬼使神差,雅俗共赏。几十年来,张庆昌身边那些无处不在的刨花锯末,总是飘荡着木雕的新香。在拿着卷曲的刨花玩耍的孩童旁,在躬身吸着烟筒的邻居眼前,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停地雕着镂着。在凿子刻刀的舞蹈中,用娴熟的刀法,高超的技艺,让一棵棵木头在自己手中,变成了各种各样的艺术品,同时,也让自己的生命开始了新的旅程。

张庆昌还告诉我,在用材上,剑川木雕大多采用樟木、桑木、花梨木、红木、水曲柳、柚木。木材除了青皮木、椴木等软木之外,也使用酸枝等硬木。工艺流程多采用设计、打坯、雕刻、修光、漆色等几个步骤。

在剑川,许多人都可以看到,木门和木窗是最为常见的木雕装饰对象。无论是剑川县城里的古城,还是远离县城的沙溪古镇,都保留着许多年代久远的门窗木雕。白族常见的建筑格局也是四合院结构的。大户人家的四合院,大门极为气派,有些布局着斗拱和屋顶,当中不少以各种鸟兽虫鱼的雕刻作为装饰。

小户人家也善用木雕对门窗进行装饰。最常见的就是格子门。格子门的格扇由上部的格网、中间的中绦环板,下方的裙板等组成。格网虽然主要是采光作用,但是木棱之间一定要有一些雕刻装饰。中绦环板和裙板往往并不镂空,更成为雕刻装饰的集中地。格子门的雕刻多为浮雕,题材主要以四季花鸟、渔樵耕读等为主。

这几年,张庆昌的公司除了做门、窗、桌子、茶几、椅、凳等传统木器之外,还做许多木雕摆件和挂件,如挂件、屏风等。题材以四季花鸟、梅兰竹菊为主。尤其是荷叶、菊花等题材用得最多。在张庆昌的作品中,荷叶的伸展和弯曲、菊花瓣的绽放和卷起,都雕刻得极为精细和生动。它们往往会以镂空雕的方式,最大限度地利用木头本身的韧劲。

10年前,张庆昌惊奇地看着传统的手工雕刀正在被更加先进的电脑雕刻逐渐替代。

“科技进步了,我现在也与时俱进,用上了先进武器,呵呵……”张庆昌幽默地笑着对我说。

张庆昌告诉我,他正在雕刻的门扇上的装饰板。粗坯就是由电脑打出来的,他只需要在粗坯的基础上进行精雕和修改就可以。但以前不是这样,要一笔一划地画上去。

“以前是,给你一块木头,你就得把它雕出来。现在电脑用三维扫描复制,电脑雕刻就可以完成粗坯了。你即使不会雕,电脑也可以帮你雕出来,真是太方便了。”张庆昌高兴地对我说。

“哦,真的是挺方便的。”我对电脑雕刻是个门外汉,也感到很惊奇。

张庆昌说道:“这几年,我们公司的许多粗坯工作几乎都交给了电脑去雕刻,但电脑雕刻显然也有不足的。比如说,电脑的雕刻是直上直下的,雕刻刀是垂直的,不能从侧面斜着雕刻,所以做出来的粗坯其实都是浮雕,而手工的作用就是修光。”

张庆昌随手拿起一块木头说:“像这个,就是电脑的粗坯,还要用手工给它‘修光,也就是把粗糙的东西雕刻得精细一些,还要把该斜着雕的地方雕好,这样出来的画面就更有立体感了。另外,电脑雕刻最大的问题是,无法判断木材的纹理,无法根据木材的长势和纹理,进行相应的雕刻。

我看到,在张庆昌的雕刻平台上,整整齐齐地摆放着他平时用的几十件雕刻工具。有平角刀、圆角刀、三角刀,工具有大有小,对应不同的雕刻场所。30多年来,这些刀柄一直跟着张庆昌,功不可没。

在采访的过程中,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虽然在剑川的人口中,白族人占了将近九成,而且木雕的从业者主要也是白族人。但不管建筑木雕还是家具木雕,无论题材还是雕刻技艺,剑川木雕和汉族的木雕其实没有明显的区别。

这是因为,今天技术和信息交流已经越来越频繁,远在西南的剑川,和浙江东阳、福建漳州等地的木雕,也会有交流和融合。今天来看,无论是技法还是题材,木雕的地区风格之别是越来越小了。

不过,有一个问题却是不应该回避的。那就是,在技法、题材上,剑川木雕有不少方面有些赶不上浙江东阳等地的木雕。

“李老师,你说到底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张庆昌不解地问我。

“这个嘛,我说的不一定对。”

我想了想,回答:“我想可能是东阳木雕的从业者中有很大的比例是大专院校毕业生,文化水平比较高,设计和创造能力也比较强。但剑川木雕的从业者,学历整体是偏低的,大部分人是初中毕业,在创造能力上偏弱。此外,因为受到更高收入待遇的吸引,有不少剑川的雕刻工匠也会前往东部沿海地区,比如去浙江东阳寻找更好的工作……”

不管怎样,云南大理的剑川木雕依然有其独特的一面。走在剑川的大街小巷,或者到乡村里去,依然能发现木雕和普通生活的密切关系。事实上,这些木雕就出现在剑川人的日常生活中,俯仰之间,总能见到各有趣味的木雕内容。这些木雕反映着剑川人的生活趣味,同时也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在剑川街头,售卖剑川木雕的,其实主要卖的就是门扇。这些门扇,购买者就是普通的百姓人家。剑川的许多雕刻者,平时是雕刻工人,在农忙季节,就会回家干农活。

2018年 2月28日,为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城镇化进程中传承发展,提高全民参与意识和保护意识,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展示和交流,“2018年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巡展(第八期)”暨云县“第十四届澜沧江啤酒狂欢节”在临沧市云县隆重举办,云南省“非遗”保护中心精心挑选组织了我省传统技艺、传统美术、传统音乐等类别的25项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和云县8个非遗项目,来自全省10个州市的50多位“非遗”传承人参加了展示。在为期3天的展示活动中,作为剑川木雕传承人代表的张庆昌向观众介绍了大理木雕制作的技艺,让人们领略了大理白族的传统特色文化。

为加快木雕文化产业的发展,让张庆昌一样的许多木雕传承人能够在市场经济的海洋中大显身手,发挥一技之长。投资15.8亿元,规划约3平方公里,位于剑川县东南部剑湖畔,建设周期为三年,定位为西南地区最大的木雕生产、交易平台的“剑川木雕艺术特色小镇”已于2016年12月27日开始动工建设,这件非同凡响的大事,对于那些从事木雕艺术的人们来说,其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一代又一代的剑川木匠,用手中的铁凿和雕刀,在留下巧夺天工的工艺品的同时,也在历史上写下了一页页木雕史。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剑川木雕在我国西南建筑史与木雕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关系。

编辑手记:

木雕艺术是中国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珍宝,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形式的代表之一,木雕艺术不管处在哪个历史时期,始终融合着灵性的传统文化之本源,在中国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席位。作为雕塑艺术门类中的一种,它的种类很多,分类方法也不统一,在形形色色的木雕艺术之中,一代代剑川木雕艺人,用他们的聪明智慧、灵巧双手创造出了许多精美的木雕作品,从原始材料的形态属性中挖掘出美的要素,以充分体现木头的趣味和材质之美,通过代代相传的技艺赋予木头以生命的温度和品性,以充实、丰富的内涵,宣扬和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的同时,具有强烈的民族传统色彩,形成了独具魅力的剑川木雕技艺特点。传承人是在继承传统中有能力作出文化选择和文化创新的人物,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延续、发展中,起着超乎常人的重大作用,受到一方群众的尊重与传诵。但传统手工木雕技艺的学习时间较长,学徒跟随师傅学习少则两三年,多则要持续不断学习七八年,乃至十多年,而且还需要有一定的悟性。而如今快节奏的生活,很难有年轻人愿意静下心来学习,传统手工木雕技艺慢慢面临失传的窘境,丢失的危险。剑川木雕技艺已经失去其原先的依存条件,传承这门独特的传统技艺。省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张庆昌几十年来与他所钟爱的木雕事业相依相伴,并且將剑川木雕技艺的传承与发展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他用一件件木雕艺术珍品诠释着自己的艺术主张与艺术技艺,并且在传承和发展的道路上进行着不懈的努力和坚守。

猜你喜欢
木雕雕刻
《玻璃雕刻》
雕刻树叶
雕刻时光
木雕鱼
雕刻时光
雕刻时光
郑胜宁的木雕心语
潮州木雕
王宠和他的木雕
自然形木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