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上学路

2018-11-06 10:12田蓓蓓
大理文化 2018年8期
关键词:紫云总站商场

很多时候,和朋友聚在一起,谈得最多的其实不是未来,而是回忆,特别是那些曾经拥有的共同记忆。那些承载着我们集体记忆的事,往往更能引起共鸣。记得一个朋友说,她的幼儿园、小学、高中、大学现在都被拆了。我忽然觉得很感慨,我们是小学同学,我们共同的小学已经永远消失了,六年时间里日日来来去去的地方现在已经没有了,这就意味着小学的回忆似乎已经没有了承载。

因为我的父亲原来是当时云南汽车运输总站的职工,所以我就生活在总站宿舍的那个片区。当时的总站宿舍范围挺大,南起龙溪路,北至苍山路,西到西大街,南到环城南路,都零散地分布着一些。不过范围最大的就是现在已经全部拆了重建为现代化高楼的龙溪路到建设路一段,还有泰安路一段,当时我的家就在龙溪路那一段。

因为当时时代的特殊性,大型工厂都自办教育,所以满七岁后我顺理成章地进入了总站小学读书。总站小学的位置在苍山路上,建设路十字路口的西面,也就是现在的中国移动大厦对面的一块小地方。

那时,我们上学、放学时的活动范围大致就是龙溪路到苍山路这一片区域,每天徘徊在从家通往学校的路上,我们有数不清的快乐记忆。现在,回头一看那儿时的上学路,忽然发现也就在这一二十年里,这一段路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巨大改变,记忆中那些低矮的小房子被现在几十层的高楼所取代,一个新的城市在呈现,但是回忆中那些难以磨灭的片断却会不时闪现。

片段一:从总站宿舍到地下商场

当时的总站学校只有两栋教学楼,教学楼中间是学校大门,而两栋教学楼作为门面围着里面小小的操场,操场后面是教师的宿舍。学校里学生也不多,每年级就一个班,不过每个班还是有五十多人。我记得小学六年,我的教室从一楼搬到最高的五楼。随着年纪在增长的也有关于那时的记忆,在总站小学上学的日子是人生中最快乐的一段时光,因为那时的无忧无虑总是让人无限怀想。虽然只是一个厂办的小学,但是学校的教学质量很高,老师们都是负责和热情的。从最初的启蒙开始,老师们孜孜不倦地教诲着当时颇为顽皮的我们。虽然比不上那些公立小学的条件,但我总觉得在总站小学上学的日子十分自由和快乐,老师亲切,同学可爱。

从那时到现在,只不过一二十年的时间,我却发现我曾经的上学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从原来的总站宿舍区到现在新华书店的一段路,真是高楼平地起,已不复原来的样貌,而且很多记忆中经常会出现的建筑已经永远不存在了。在我毕业的那年,因为政府政策,不让工厂自办学校,总站小学基础教育的办学就彻底结束了。其后,也前前后后改过很多名称,什么九年制学校,什么驾驶学校之类的,却总是没有长久地发展下去。现在,记忆中那高五层的两栋教学楼已经被拆除,留下的空地和曾经的操场被用作临时停车场,每一次从那里经过,总会不免有些伤怀。

当时,我的上学之路,应该是一二十年前老下关比较繁华的一段商业区。有客人和车辆熙熙攘攘的客运中心,有繁华一时的大世界服装城,有大型的购物中心建设商场,有热热闹闹的紫云市场,还有最大的书城新华书店。可谓是商家云集,商品琳琅满目,所以,那时一二十分钟的短短上学路总是能在和小伙伴的打打闹闹和闲闲逛逛中花去数倍的时间。

当时我家所在的总站宿舍一片可谓是大型的生活社区,在龙溪路口上有邮电局,顺次下来是总站的宿舍,一路上都是各种小商铺。当时的总站宿舍在下关算得上是环境、条件都不错的大型社区,所以这里人气很旺,靠近路一端的一排房子都是各种小商铺。记得那时总站的农贸市场就位于现在万德福超市的位置,是每天最热闹的地方,人来人往,车水马龙。那时冰箱还是稀有物,所以每天上市场买菜便成为了日常,不去买菜还不习惯呢。我当时小,买菜不是很吸引我,不过市场门口的美食却总会让我驻足停留,垂涎三尺。我从此路走去学校的时候,偶尔会在市场门口的饵 摊和小伙伴们一起相聚。饵 摊是我们经常聚集的地方,从这里开始我们要一起相约去上学。

记得那时的饵 是现揉现卖的,就是所谓的手揉饵 ,现在在下关已经很难看到这种美食了。那时的手揉饵 是店家将大米揉成一个长条的圆柱体,有人来买时便扯下一团揉成圆团,然后用擀面杖一样的东西将米团擀开成圆形的大饼,然后将各种酱料还有韭菜、豆芽等菜蔬或者油条等配料包在饵 里放在炭火上烧。烧好后一口咬下去是满满的松软和清甜。现在机械化生产的饵 已经长期占据了市场,那种手揉的饵 ,因为工序复杂、麻烦,便已经大都绝迹了。那种早就加工好的饵 ,就算烤好也远没有记忆中手揉饵 的松软和香甜。大理古城中还留有一家卖手揉饵 的店,但不知为何也不复记忆中那种香甜软糯的味道。

顺着农贸市场向建设路走,两边都是一排铺面,我记得两边的铺面多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小店,比如美发店和各色小食品店。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卡带和报刊杂志十分流行,所以小铺子中最多的是当时红火一时的音像店和书报杂志店。记得那时各色音像店可谓是争奇斗艳,货柜上满满都是各种明星的磁带,内地的、港台的甚至外国的都有。现在磁带早已经被数字音乐所代替,但是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音乐是靠磁带和CD来发行的,那时满大街都是卡带的身影,一盒长方形的磁带里有卡带还有印着歌手照片和歌词的画片。后来,CD慢慢流行起来,磁带也渐渐被取代,到现在,实体的音乐载体已经很少见了。不过,那时卡带带给人们的美好记忆卻是不能磨灭的,我总会去买心爱歌手的卡带,然后反复地听,甚至还用空白的卡带翻录。那时候卡带播放时的倒退和快进都是需要手动的,时间的消耗更容易让人细心去倾听那些歌手的歌声,比起现在易得和快消的数字音乐,那时的音乐似乎更加经典。

然后是各色的书报杂志店,纸质读物在那个年代是极为受欢迎的,所以有很多售卖书刊报纸的小店和报刊亭存在。记得在总站宿舍也有很多的书报杂志铺,他们会将最新的报纸杂志用铁丝网展示在店门前,来了新的立马就将其展示在铁丝网上。我们或多或少会被这些封面精致好看的杂志所吸引,而大人们总会在茶余饭后买一张报纸了解一下天下大事。那时还有电视报,刊载的是当时电视台各个节目的播放时间。记得电视报还分云南的和中央的,每年过年我都会吵着买一份电视报,因为迫切想知道与春节联欢晚会相关的消息。而那时的电视报不仅刊载着电视信息,还刊载电视剧的内容,甚至各种新剧的介绍。在那个资讯并不发达,娱乐项目并不那么丰富的时代,这些报刊、杂志带给了人们诸多的新鲜和消遣。

而在这段路上还有当时的总站客运中心、总站幼儿园、交通医院和交通饭店。客运中心就在现在泰业购物广场后面几栋高楼的位置,那时那里是巨大的停车场,每天会有来来回回的客车在这里停靠或者出发,还有修理车的地方。我爸爸就是修车工,我经常会跟着爸爸去修车厂。修车厂的地上有一个长方形的地窟,人在地窟里就刚好可以在车子下面进行各种检修。那时还经常可以看见用千斤顶顶着少了轮子的大车,不像现在很多修车厂都是将车抬举起来。那时的修车工是很苦的,经常要趴在车底很长时间,我爸爸就是如此,穿着破破烂烂的衣服,在车底下奋斗了很长的一段岁月。

总站的幼儿园也在这段路靠龙溪路的一段,因为我没有在这里读过书,所以我对幼儿园没有太多的印象。幼儿园的门口有一副巨大的画,画上是一个孩子的可爱笑脸,据说画这幅画的人就是我的小学美术老师,所以我对这幅画的记忆比较深。而在幼儿园的旁边是当时的交通医院,作为总站宿舍区的社区医院,医生的技术并不差,当时很多人有个头疼脑热总是会去那里看看。当年在路口还有一个比较大的交通饭店,就处于现在时代天街商场的位置。交通饭店作为一个大型的酒店,条件整体不错,又处于繁华地段,总是人来人往的。不过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当时交通饭店有个代售特价机票的柜台,因为买机票在那个年代还是件难事,而我远在山东的奶奶要来我家时,我爸爸去那里买过机票,的确是要方便和便宜得多。

交通饭店对面的十字路口上有一个大世界购物广场。大世界好像是在我读小学高年级时才有的,之前这里都是小铺子和小巷子,后来大世界建好之后,这个地方就变得极为热闹。大世界购物广场,其实只是一排平房,对着建设路的一个口是它的主要入口,进去之后就是回字型的各种店铺。这里一开始卖的东西各种各样,文具、小商品等什么都有些,其后就慢慢发展成了服装城了,可谓是当时下关的大型服装城,里面各种档次的衣服都有。我记得,当时的我们也会经常在里面闲逛,因为大世界的后门开在客运中心的一隅,放学之后我们这些在客运中心闲玩的孩子就经常通过后门去大世界。记得那时才流行起三折的短伞,我是极为渴望有那样一把短伞的,因为又好拿又好看。我磨了爸妈很久,他们才在大世界给我买了一把有大朵大朵粉色花的三折伞,当拥有那把伞时我真是非常激动。后来长大了,也会经常去大世界寻觅各种喜欢的衣服,但是随着专卖店的出现,人们的物质生活提高以后,大世界衣服的档次在人们眼中就好像变低了。高中以后,我就很少再去大世界,后来就看着它被拆除,想去也无法再去了。

到了建设路的十字路口,有个地方不得不提一下,那就是现在变成建设路十字路口地下过街通道的地方。以前这里是大型的地下商场,记得地下商场刚建起的时候,着实热闹过一段时间。一开始地下商场售卖着各种各样的精品玩意,还有游戏机和游戏卡带。当时我和小伙伴经常流连在里面,我还买过很多小玩意,什么相框啊,花瓶啊,杂七杂八的一些东西,甚至因此还被爸妈批评过。只不过作为一个买卖物品的场所,这里的生意似乎不是很好。其后地下商场也随着市场的需求变化而各种改变。有一段时间,这里变成了舞厅,放着八九十年代的音乐,五光十色的灯光闪耀着,红男绿女会在里面相约共舞。知道地下商场变成舞厅之后,我就没有再去过。不过舞厅也没有存在很长时间,大约在我初中的时候,那里变成了旱冰场,会有很多年轻人去滑旱冰。再后来,电脑慢慢普及了,地下商场也曾变身为大型的网吧。而其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地下商场似乎变成了脏乱差的地方,不过如今的地下商场修葺一新,成为下关目前唯一的过街地下通道,也算在新时期里获得了新生,重新焕发了生命力。

片段二:紫云市场

过了马路,对面就是绿玉公园。那时的绿玉公园与现在相差无几,只是休闲的地方更大一些。建设电影院就在公园里,是当时下关唯一的一家电影院。很多小贩围着白族少女的雕像摆摊设点。傍晚时分,会有很多卖武侠小说的,还有很多卜卦算命的。节假日还会有很多卖花的,爸爸曾经带着我去那里买过漂亮的山茶花。

虽然我对电影院不是很熟悉,但是电影院旁边的各个商铺和紫云市场我就极为熟悉。当时电影院边很多是小商场,我记得小学时有一个好朋友的父母就在那些小商场里做生意,他们一家都是外省的。我们经常会相约一起玩,可是后来她要回老家读书,友谊就这样戛然而止了。在拐弯的地方,有一些食品公司的店铺,他们卖着很好吃的油煎包。小小的一个但是包子的底部被油煎得焦黄焦黄的,吃起来脆脆的还香香的,我十分喜欢吃,经常会央求爸妈给我买。那时的物价比起现在真是便宜,一个包子只是两角伍分,但是那个味道却让人难以忘怀。

而在这段路上,有个最让人难忘的地方——紫云市场。2018年1月底,位于下关建设路十字路口边的大理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紫云市场正式关门了。记得在停业前的个把月里,这里举行了大甩卖的促销。虽然那时的我已经很少再去紫云市场,但这一次我还是去凑热闹了,心底似乎想以这种方式与紫云市场做最后的告别。

趁着停业前的最后几天时间,我寻着熟悉的路线来到紫云市场。这里一如往常的熙熙攘攘,因为降价,聚集了比平时更多的人。一进门的商户大多是卖美容美发产品、毛巾、箱包、灯笼、玩具、窗花和批发文具用品的,这些都是日常生活需要的小東小西,所有人都带着自己的喜好和期许在这里讨价还价,而我却只是径直走向一楼大厅的电梯,去回味那儿时的记忆。

在我的记忆里,紫云市场应该是1993年前后所建,是我从家到学校的必经之地。当时这样一座四层的大商场建好后着实让我们这些小孩兴奋,那时的物质远比现在匮乏得多,这样一座大型的商场是多么令人瞩目啊。也许我就是最早去光顾紫云市场的那一批人。

建好后开始的一段时间里,紫云市场似乎是作为农贸市场使用的,因为这个农贸市场比总站宿舍的那个面积大且货品全,所以也曾跟随着爸妈舍近求远地去紫云市场里买过猪肉。还记得那时的肉摊在二楼的一个大厅里,一张张的大桌子上摆满了各种品类的切好的肉。在大厅角落的一个小房间里,还有每天给肉类检疫的人员,已经检验合格的肉类的皮上会被盖上鲜红的圆形印章。旁边的另一个大厅便是卖蔬菜的,各色蔬菜琳琅满目。那时的紫云市场人山人海,毕竟大多数家庭每日的生活所需都出自这里,我也经常会和爸妈出入这里。

不知道是什么时候,菜市场突然搬迁了,我在心里默默揣测或许是因为后来的泰兴市场建好了,取代了紫云菜市场的地位。不过菜市场搬走之后,紫云市场却更加活跃起来,它真正开始接纳小商品了。各式各样、琳琅满目的小商品开始进入紫云市场。一楼是日用商品的天堂,二楼的则一分为二:一边为文具市场,还有一边开始卖起服装来。那时的我和小伙伴们最喜欢的是二楼的文具区,还记得那些精致的本子、笔、明星海报、明星画片就那样整整齐齐地摆放在简易的展示桌上,吸引着我们的眼球。我们每天放学后都会去看看这些有趣又漂亮的小玩意儿,在摊前磨磨蹭蹭不肯离开,等到不得不回家时,天色也暗了。

那时我上小学三四年级,也许是因为开始慢慢长大,心中便开始有些小秘密想要发泄出来。所以记得那时在紫云市场最受我们欢迎的是带锁的日记本,我用存下的零用钱买过两三本。当时也是港台明星最流行的时候,武侠剧、时装剧经常能带动起与剧中明星有关的各种衍生物的流行。所以当时的笔记本很多都是印着港台明星的,我记得我买过一本带锁的印着周慧敏照片的日记本。可能只有五六元钱吧,只是那时对我来说也是不少的一笔钱。我已经不记得当时是否舍得将这本日记本用来记日记了,只记得这个日记本制作很精致。它有一个黑色硬纸板的纸壳,壳上印着周慧敏的照片,笔记本里面也印有相同的图片,将笔记本插入纸壳,就可以用小锁将本子锁起来,除非有钥匙,不然是打不开的。这本漂亮的本子似乎跟随了我很长时间,然而最后还是被我弄丢了,现在都想不起来它在哪里。

还有一种本子在当时也很受欢迎,就是线圈本。我记得我买过一本印着卡通小羊的线圈本,它有一个金属的线圈将纸页装订在一起,封面两层为纸板,印有卡通图案,还有一层塑料壳保护着本子。这样的本子也是最好用的。我记得当时买的那个本子很厚,所以没有舍得拿来做笔记。我不知道那时的其他学生会不会和我一样有这样的想法,就是会拿自己最珍惜的笔记本来记自己最喜欢的课程的笔记,所以后来升入初中后,我就用这本厚厚的线圈本来记语文课的笔记。它似乎伴随着我的初中岁月一路走来,每一个考试周,它都能提供给我很多知识养分。我买过很多笔记本,但记忆中却只有这两个本子总是能让我时时想起。其他的小文具,比如铅笔、钢笔、橡皮、文具盒之类的,我在紫云市场不知买过多少了。

二楼那简易货架的文具专柜后来移到了一楼,成为文具的批发店。十多年后,我工作了,还多次去一楼的文具批发部买过单位的办公用品。只是商铺里的本子已经不是原来那样一本一本铺开来的摆放方式了,而是被商家摞得挤挤挨挨的。如果不向店员询问,有时根本找不到想要的物品。店铺里种类丰富的文具,又一次证明了物质的丰富在十多年后显得那么明显。

最受小孩子喜爱的还是紫云市场的二楼区域,因为那里还有卖扎发的头绳、布娃娃等各种小工艺品。在当时,过生日时邀请同学来家里庆生日是一种风气,同学之间总是会相互赠送各种礼物。我有一年的生日礼物就是几个小伙伴一起拼钱买的一个海军摇头娃娃。这个娃娃就是在紫云市场买的,娃娃会摇头,将发条上弦,他就会一边摇头一边播放好听的音乐。之前我就在紫云市场见到过这个娃娃,喜欢得爱不释手,只是一直也没有钱买,却没有想到在1995年的生日里得到了这个宝贝。直到现在,这个可爱的海军娃娃还拿着一朵玫瑰花,一边摇头一边唱歌地坐在我家里床尾的柜子上。随着科技和社会的进步,现在已经有了很多高级玩具,但是这个来自紫云市场的普通的娃娃却带给那时的我许多快乐和幸福。

在紫云市场购买的物品中,让我记忆深刻的还有一个粉色玫瑰花的方形化妆包。其实那时的我们还用不上化妆包,只是出于女孩子喜欢美貌物件的心理,我被它的“高颜值”吸引了。那时紫云市场的二楼还没有安装隔断,只是一个通透的大厅,很多商铺都是以摆摊的形式在售卖。我记得当时这个包就被卖家挂在背后的墙上售卖,往来的顾客都能清晰地看到它的样子,而在卖家面前的地摊上还有琳琅满目的饰品和其他小东西。我和朋友都被这个包吸引了,毫不犹豫地买下,她买了蓝色的,而我买了粉色的。在包包的翻开处还有一面镜子,现在这个包也还在家里装着些零碎,只是镜子早已不翼而飞,但是年幼的我对于美的朦胧追求大约便是从它开始的吧。

紫云市场也是我们这些小孩的游乐场,我们总能在放学回家的途中进去看看当时最新潮和新鲜的东西。在很长一段时间,紫云市场都在引领着一些潮流,比如十年前流行的十字绣,要问哪里的十字绣最多最全,应该就是紫云市场了。在十字繡之后,紫云市场上还出现了丝带绣、钻石画、丝网花等等,简直成了手工艺爱好者的天堂。热爱手工艺的我自然也不会错过这些精美的工艺品,我也曾在二楼买过十字绣和丝网花,现在都还有成品放在家里,紫云市场的二楼就是我手工艺爱好的启蒙地。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二楼也是我们几个小伙伴“淘宝”的场所,我在二楼的小商品店铺里买过手表、饰品,而发展壮大起来的二楼服饰城也是我初中买衣服经常去逛的地方。这里货品不仅齐全,价格也很便宜。记得有一年的合唱比赛,需要我们穿白衬衣打底。我跑了很多地方没买到合适的白衬衣,便想到去紫云市场看一看。果不其然,我在紫云市场的二楼“淘”到了一件有绣花的白衬衣。比赛结束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件白衬衣都是我的最爱。不久前我清理陈旧的衣柜时,还曾见到过那一件衬衣,只是时光不免将浅黄的痕迹印在了上面,让我有些唏嘘和感叹。

其实,紫云市场里最能引人欢乐的是电梯,那时电梯还是个新鲜玩意,我第一次坐上电梯就是在紫云市场。紫云市场的一楼到二楼的正中间有一架向上的电梯。这架电梯伴随着紫云市场从繁荣到落幕,在紫云市场关闭之前的时日里,这架电梯还在载着纷至沓来的商客涌入紫云市场的怀抱。在紫云市场结束营业的最后几天,我也去乘坐过这架电梯。看着老旧斑驳的电梯扶手和台阶,让我回想到它刚开通的时候。那个时候,电梯还是崭新的,似乎还放着光芒,很多人都不敢踏上去,对它怀着陌生又好奇的心情。我记得当时我妈妈就不太敢踏上去,而我们这些孩子却毫无畏惧,在第一时间就踏上去体验了一番。调皮的我们,甚至还将电梯当做游乐的场所。在我们适应了电梯的节奏后,不知是谁开始了倒行的游戏,就是乘着电梯上到最高处,然后逆着电梯快速地跑下到一楼。然后,奇异的刺激让我也加入了这个倒行的行列,我觉得很好玩,因为这游戏考验着胆量和速度。所以放学后,我们学校和周边的孩子会三五成群地跑到电梯旁来玩倒行。不过,好景不长,我们的恶作剧就被叫停了,毕竟这是很危险的,商场里的管理者制止了我们的玩乐。现在回想起来只觉得当初的我们真是“无知”又单纯,这样的行为是不对的,也是危险的。可是在那个时候,我们收获得最多的不是害怕反而是快乐。

不久之后,紫云市场就要被拆除了,记忆中那个小学时的我经常在里面游荡的地方就这样消失了。紫云市场就像一个万花筒一样变着花样地给我带来各种新鲜和欢乐,还有那些和小伙伴在里面一起度过的欢乐记忆。而现在,紫云市场就和那些已经不曾再见面的小伙伴一样,即将消失在我的目光里。每每想到这些,我的心中总会涌动着一丝怀念和伤感。

片段三:从建设商场到新华书店

走路上学的日子里,我总会在过了建设路口到下一个十字路口的这一段路上流连,因为这里聚集了许多美食和书籍,这些都是我的最爱。这里还有当时一个比较大型的综合商场——建设商场。建设商场是从老下关时期就有的一个大型商场了。记得过去,下关的大型商场只有两个——正阳商场和建设商场。正阳商场现在因改建,已经成为一片废墟,只剩下建设商场仍然在建设路口伫立着。曾经的建设商场繁华一时,里面什么都有,特别是那时短缺和稀罕的电子产品、家电产品。建设商场的电器卖场在当时是比较高端的,很多家庭都会选择在建设商场这样的国有大型商场买家电。记得小时候,我在上学放学的路上经常会溜进去看电视,那时的电视剧最流行港台的武侠片,还有《新白娘子传奇》和《西游记》,这些都是在商场里放得最多的。而在建设商场一楼靠公路的铺面还有一家余美斋的老字号糕饼店,店里有极为美味的葱油饼,椭圆的一个,内有葱花,吃起来是脆脆的还带着点咸味,这么美味的小饼子当时才四角一个。

出了建设商场,就是笔直的泰安路。记得当时在泰安路的两边都是各种各样的小店,而食品公司老三栋下面有一家下关比较有名的照相馆玉洱相馆。仿佛约定俗成一般,当时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去玉洱相馆照证件照。从黑白照片为主后面逐渐变成了彩色照片,玉洱相馆承担着为当时人们留下美好记忆的功能。我家就曾去这里拍过全家福。现在玉洱相馆也还在,只是从最初对着路面的位置搬到了老三栋的进出通道里面,不留意还发现不了。

那时玉洱相馆的对面,靠近紫云市场的这一段路聚集了各种小吃和美食,当时爸妈都称那里叫田坝心。那时田坝心只有一排低矮的平房,各种各样的小吃店就聚在这些平房里,众多的老下关小吃在这里被一起呈现。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各家饭店门口煮好的飘着香味的各种美食:红烧肉、回锅肉、菜心等等,每当我走过时都会忍不住盯着这些美食口水直流。到后来,低矮的平房被拆迁,盖起了七层的高楼,虽然一楼还是各种小铺子,但卖食物的已经不多。不知道当时那些售卖美味的食肆都搬去了哪里?在这些消失的食肆中,给我留下最深刻记忆的是一家名叫阿林食店的饭店。

阿林食店是我记忆中最美味的店了,店里招牌的食物是鹵饵丝、凉米线,虽然这些食物很寻常,但是却让我在回忆的时候都能口水直流。记得当时的店主是个男老板,而且还挺年轻的。他们家的卤饵丝别具一格,卤水的味道醇厚,吃起来只香不腻,再配上那一碗带着葱花的清汤,可谓美味难言。而我当时是在家吃早点的,所以能上阿林食店吃米线饵丝的机会并不多,但是我总会想办法去,比如在下雨的时日,特别是在生病时嘴里淡然无味的时候,去吃上一碗。因为酸爽可口的凉米线总能在我口中无味的时候带给我强烈的味觉冲击,还记得那种酸十分独特,带着甘甜的回味。他家的炸酱不是碎肉,而是一粒粒小方块,其味道形容起来很难,但就是好吃和美味。连店里的辣椒油也别有一番风味,辣而香,还有一股奇特的难以言喻的味道。后来,小吃店拆迁之后,阿林食店也搬走了。有一段时间这家店似乎是在泰兴市场那边重开了,只是人气已大不如前。这时我也升入初中,很少有机会在那一段路徘徊,阿林食店便也去得少了。直到现在,阿林食店几经搬迁,现在在泰安路新华书店对面的小巷子里开了一家新店。我还专门找着去过几次,但却只是名字相同,内容却大不一样了,至少卤饵丝和凉米线似乎已经全然没有了小时候的味道,在我的舌尖找不到与记忆中相同的风味。

同样在回忆中清晰的还有阿林食店对面的小书店。那时还没有万德福中心,也还没有泰兴市场,而就在那段路上,可能是食品公司老三栋的一排又或是现在万德福中心的那个位置上,曾经有一个小书店。我对书店的名字已经完全没有印象了,但书店的样子在我脑海中还异常清晰。那是一对年轻夫妇的小店,记得老板有些瘦,老板娘则有些胖。他们在刚进店门的位置放置一个L型的柜子,这里放置的是最新进的书,然后在四面墙壁上都安装着书柜,放着满满的书。一个书柜是文学书,一个书柜是作业习题书,还有一个书柜就是漫画书。那时的文化生活远没有今天的丰富,没有手机,没有电脑,孩子们最多能在家看看动画和电视,而书店却有着新鲜的漫画,我们经常会为漫画里主人公命运的多舛而激动或难过。关于小叮当、美少女战士、龙珠、圣斗士等角色的漫画总会在第一时间放在门口的柜子上,甚至还会有各种海报做宣传。那时一本书只要三块六或者五块四,因为太过喜爱漫画,我总会存下几天的早点钱去买。同班同学之间经常会传阅这些书籍,一本漫画书全班都能看一遍。每当有新漫画出来,我们经常会在第一时间去小书店里看,因为我们都迫不及待地想知道里面人物的命运。那时的书店人气满满,小孩子特别多,那时的书籍是没有塑封的,它们是完全敞开的,仿佛在等待着每一个读者去打开它。

沿着路往下直走,不到十字路口便能看到当时最大的书店——新华书店。我们经常会去光顾新华书店,至少与课业相关的作业习题里面是很全的,还有很多的儿童读物也让我们目不暇接。在没有手机和电脑的时代,阅读撑起了我们的精神世界,阅读也展现给我们美好的世界和无限的生活。而在初中高年级的时候,在城市的另一面,下关四小的对面,建起了更大更新的新知图书城,新知图书城不像新华书店那么古板,似乎给爱书人带来了新的冲击。这里的图书更多更全,折扣也很多。由于新知图书城的出现,似乎使得新华书店在一夜之间无人问津。但随着时间的变迁,市场经济的活跃改变了新华书店的面貌,新华书店为适应市场经济也做出了一些改变,书店一楼的铺面不再卖书,开始卖文化用品、手机,二楼才用来卖书。

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现在大多数人阅读的时间被手机和电脑占据了,购买书籍的欲望渐弱。这些曾经十分辉煌的书城渐渐变得冷清起来,很多图书在书架上蒙尘,只有少儿读物和教辅书籍还在苦苦支撑着整个书店的运营。电子阅读的流行更加促使着实体书店的死亡。就在这一二十年间,我记忆中上学路上的那家小书店早已经不在了,现在这些势单力薄的小书店早就在时间的流逝中变成了鞋店、手机店、服装店……而实力雄厚的新华书店和新知图书城也在竞争中不停地转换自己的定位,缩小书籍经营范围,转到二楼售卖,一楼则贩卖其他更潮流、更受人欢迎的物品。在世界范围内,二楼书店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的事物,但是也从这些被挤到二楼的书店可以看出现今实体书店的尴尬。

连我自己去实体书店的次数也少了,因为网上书店的价格和便利的确让我更加心动。但是每一次走进实体书店,我的内心依旧很雀跃,毕竟那些精美的书籍就静静地立在书架上。它们虽然只是展现着封面和书脊,却能就此获得“伯乐”的青睐。伸手抚摸上书籍的时候,会有一种满足的感觉在心间充盈。

短短的一段路,却埋藏着我深深的回忆。在这段路上,我来来回回地游走过几年的时间,现在,看着这段路上的各种变化,心里不免诸多的感慨。其实,它的变化正是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以及一个城市面貌的转变。从各种书店到现在的各种手机卖场,从零星的小食店到現在的大型商超,从音像店到现在的各种服装店,这一系列的变化折射出改革开放以来下关这个城市的变迁。也正是这样的变迁证明着时代的进步,更加便利、更加快速的交流方式,更加丰富、更加集中的商业模式,更加快捷、更加富裕的日常生活,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质的丰富让我们应接不暇,所以这一段路也会在时间的流逝中一变再变。但是,变化虽然是一定的,记忆却永远是一样的,因为那些曾经经历过的一切总会鲜活地存在于历史的进程中,它时刻提醒着我们,正是因为有了变化才会有文明的进步,也正是因为变化才会让我们去思念传统和过去。

记忆中的物事虽然是模糊的,但经历是清晰的,面对着那些曾经鲜活的现在却消失和黯淡的事物,总是不免会多些思念。现在孩子的上学之路比我们那时的应该平坦和便捷得太多,甚至很多孩子已经不需要走路上学了。但是,现在回想起来,正是这段上学路让我的少年时光丰富和快乐了许多,因为在这里有小伙伴的陪伴,还有美妙的歌声、绚丽的书籍、美味的食物,这些所有的曾经拼凑而成的是少年时代里最美的时光、最浓的想念以及最深切的回忆。

编辑手记:

一个时代有属于这个时代的记忆,本期作者田蓓蓓以一位80后的视角,为我们讲述她年幼时对于老下关的记忆。作者的记忆线索就是那一段她上小学时每天都要走过的路。这段路恰好是那时下关最为繁华的地段之一,包括了总站小学、紫云市场、建设商场、正阳商城、新华书店等代表性建筑。每天来往于这些花花绿绿的建筑物之间,作者目睹和见证着它们的变化,在她的字里行间充斥着一个小女孩对这些建筑物的美好记忆:总站小学读书、紫云市场淘货,新华书店买书……这些记忆也让读者感受到她对美食、对书籍、对美好事物和生活的热爱。人们的活动与建筑物产生着深刻的联系,几乎所有的人类活动都可归纳为发生在建筑的里或外。在作者的笔下,建筑物不再是冰冷无情的,年幼时代在这些建筑内外发生的故事,使这些原本毫无意识的建筑带有人的记忆和情感。作者想要表达的不仅仅是城市变迁的这个主题,更重要的是,她想要表达出对过去友谊和生活方式的一种怀念,是对隐藏在老建筑背后的人情的一种回味。

猜你喜欢
紫云总站商场
“二元一次方程组”检测题
脏物是如何被带出商场的
关爱母婴健康工作委员会 “湖南总站成立筹备座谈会”顺利举行
太投入
香港ifc商场 本季好FUN乐
香港ifc商场
紫云顶上看见伏羲(外一首)
王维买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