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美兰
在巍山青华乡,有个美丽古老的客喜村。客喜村,这个听起来就能让人欢心喜悦的名字,在我生命里耳熟能详,在我心里低吟浅唱了几十年。只因源于我的城南旧事里,村子里有几个被我们称为婶婶的,就是客喜村人,她们都是十多岁便嫁到城南,如今已是七十古来稀的老人了。我曾专门去拜访过一个婶婶,请她为我讲述有关她小时候在客喜村生活的往事。婶婶告诉我:客喜村,山清水秀,是个汉族村,人口比较集中,过去村子里还开过供销社,以种植和养殖业为主,她小时候还亲眼见过手工造纸,城里人专门进山买纸,再挑回城里卖。客喜村,之所以让我如此挂念,如此惦记,最重要的就是村里曾经有过手工造纸文明,令我这个历史老师惊叹深思,更想去实地探访考古。而客喜人会造纸,早烙印在我脑海深处。
我听老辈人讲,在巍山古城的西南有西纸房,东北有东纸房,这两个地方便是手工造纸的遗址。古城里最早在这两个地方手工造纸,造出的是草纸,比较粗糙呈草黄色,大量用来祭祀、打制做法事的阴钱、印制甲马等。我記忆深处,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民间办客事的时候,极少数的富裕家庭用这样的草纸作为席面上的餐巾纸用。在古城何时开始出现手工造纸文明,我不知晓,只是了解到,由于水源不充足,加之造纸用的材质运输不便等因素,龙姓汉族人就搬迁到了深山里的客喜村,定居下来,开始了山乡造纸文明之旅。在那遥远的客喜小山村,曾经有过的手工造纸文明,确实让我怦然心动,心驰神往,促使我想去探秘考古。
云南传统文化研究会巍山小组,一行七人,在一个夏雨缠绵的阴雨天,沿着崎岖的山路向客喜村前行。尽管雨天山上行路难,然而,雨天延绵起伏的群山,在雨雾的笼罩下,朦胧神秘美丽多姿。山笼罩在雾里,雾缭绕在群山间,一幅深山淡墨画,渐次呈现在我们眼前。下雨天,山色青翠,花红树绿,路过一些村庄,房屋依山傍水,在雨里显得神秘、安宁、祥和、秀美。车子行过一个个村庄,不时会看见鲜艳夺目的三角梅,装扮着山村,染红山野。那些夏花竞相开放,争奇斗妍,绽放出生命的绚丽,温润了我有些许凄清的身心。行车两个多小时,终于抵达客喜村。
进入客喜大村南的小村子,雨里在山路上行车的担心焦虑,顿时化为欢喜。我们先去同行的桂林的大舅妈家,一家人出门到大路边热情迎候我们。进入小院,小院山乡味十足,一棵李子树挂满黄灿灿熟透了的李子,举手便能采摘到鲜果,树旁堆积了一堆柴禾,旁边栽了一些花草。当进入里面的院子时,一股酒香扑鼻而来,再一看院内有酿酒器具:灶台、大甑子、大簸箕、箩筐、铲子等,看到这些东西我明白了桂林的表哥家在酿酒。她的表哥表嫂热情招呼我们,把我们引到主房的客厅里坐下,客厅靠墙处摆放了大大小小十来坛酒。此时,静坐休憩的我们,有一种轻松、悠然、闲适、惬意的自在。稍坐片刻,主人拿出一个提篮,叫我们自己去摘李子,几个人说笑着,采摘新鲜的李子,不一会就摘了一提篮熟透了的黄灿灿的李子。洗过之后,大家都迫不及待地品尝,我因晕车,胃还在难受,不敢嘴馋,只能看着女伴们品尝鲜果的幸福样子。大家都说好吃,汁多味甜美,看着他们美美地吃了一个又一个,我有些垂涎三尺之感了。
接着桂林的表哥拿出自酿的美酒,让大家品尝。同行的张老师很会品酒,一喝就说是纯酿包谷酒,连连赞叹好酒!好酒!苏苏也会品酒,也一个劲夸好酒。对于不会品酒的我而言,端着酒杯,闻到浓烈酒香味,酒香里蕴藏着山乡的原汁原味,酒水里溶入了山民的深深情怀,即便我不会品酒,最终还是把山民的热情好客,深情厚意喝进去了,把大山情怀融入了心中。陈师也不会喝酒,我们就逗他,你不喝,就填首词,他说没问题,回去一定填,果真他填了两首。其间,我问及桂林表哥,客喜村的造纸事,他告诉我:他父亲就造过纸,解放初期还挑纸到古城卖过,如今手工造纸早已经失传,造纸遗址也不存在了。听到后,失落莫名涌上我心头。
中午饭,简便爽口,桂林从古城买了带进山的饵 、佐料,烧饵 搭配桂林表嫂为我们现做的豌豆热油粉。桂林配制的酱油辣子,味道独特,尤其好吃。制作热油粉的过程,程序比较多,我进厨房时,看到表嫂正在大锅里搅拌着,当热气腾腾的油粉端来时,配上各种佐料,纯纯的豌豆面味道,触及舌尖味蕾,比古城的热油粉还更纯正味美,加上烧饵 ,又是另一种风味。桌上还有水煮包谷、毛豆,糯糯的绿色美食,任由我们选择吃。品着美食聊着天,生活如此享受,有滋有味,简单快乐而雅致。
这一天的雨,淅淅沥沥下着,午饭后雨已小些,我们撑着伞步行去客喜大村子,远看群山环绕的客喜村狭长,瓦屋排列整齐,错落有致,掩映在核桃树、竹林、棕树绿林间,两边是山,房屋就依山建在河的两岸,依山傍水,山上有高大的树木,这样的地理环境为手工造纸提供了便利条件。笼罩在雨雾里的山乡、村庄,被雨滴打湿,千回百转,浪漫多情。村里核桃树、梨树挂满果实,坡地上,包谷地连成一片,满眼葱绿,浸润心田。
我们一行人进入大村子,撑着雨伞,在雨里在村里慢行,心田犹似也被浸润。村中主通道并不宽,狭窄弯曲,历经一场场雨的洗礼,干干净净的,土木结构的房屋,屋檐上瓦楞间长满杂草,古老气息,透过陈旧的木门,穿过格子门窗,透过那些残墙断壁显露出来。桂林的表哥带着我们漫步在村里,他手指着西面山顶上的几棵大树,说:“那几棵就是上百年的香樟树,历史久远了,今天下雨路滑,你们难爬上去,不然我带你们去看看。”一路上,他给我们讲了一些客喜事,客喜社两百多人,人口并不是很多,但历史悠久,居住地还是有些分散,多数就居住在这个大村子。听说明末清初,就从城里搬迁到山里居住,这是纯汉族村子。当时因巍山古城内县城东门外的东址房,西南面的西址房造纸。由于水源、造纸用料缺乏,后来,龙名亭的后代就搬迁到客喜村定居下来。在客喜,水资源丰富,水质轻,便于抄纸,造纸材料易于找到,造出的纸挑到城里卖。以后,经历几代人的繁衍,人口慢慢增多,造纸手工艺也一代代传下来。如今,客喜村隐藏在大山深处,那些古老的民宅,雕刻精美,瓦檐前长满荒草苔藓,瓦沟间的多肉植物,见证着昔日的历史。
桂林的表哥带着我们走进了曾经造过纸的大院,当年手工造纸的任何东西已然不见,我们没能见到造纸的痕迹,一点蛛丝马迹也没寻找到,顿时失落悄然爬上我心头,我希望能看到一点点的造纸遗迹,却是这般情境,大家都为此而感叹惋惜。站立大院里,我彷如回到手工造纸的年代,穿着汉服,来往穿梭,一会洗料,一会去看蒸煮,有时抄纸,晴空万里时晒纸,当纸晾晒干后,揭起那一张张纸时,喜悦挂满眉梢,欢乐溢满内心。整个手工造纸工序繁多,充满艰辛,无论是哪一个环节,都需要有足够的耐心体力去完成,还需要工匠们的协同配合,才能出成品。回过神来,我仔细想想,客喜造纸,手工而为,家庭作坊式,没有形成规模,加之造出的纸,交通不便,仅靠人挑马驮原始方式运到古城卖,这些客观因素,客喜手工造纸文明消失,从客观看也是历史的必然。
但我庆幸,中国的许多地方,仍然坚守着传统手工造纸,中国的手工造纸分布之广,产量品种之多,仍然是世界上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在我们云南丽江,纳西族人民还保留着手工造纸的传统,我在东巴谷的匠人街,亲眼见到了纳西人造纸工艺的流程,造纸用的树皮,乳白色的纸浆,纸架上的一张张纸。兴许,因为我是历史老师,我希望造纸术一直传承下去,无论在什么地方,都能够坚守着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但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先进的科技必将会取代原始落后的手工制造,再者如今的人类生存环境不断恶化,如若再用树皮等造纸,势必就会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环境的污染等,因而在一定程度上说,客喜小山村里,手工造纸文明的消逝也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如今,我们所使用的再生纸,可以开源节流,节省材质,降低成本,有利于保护环境,有利于走可持续发展经济的道路。
走出大院,路上偶遇一长者,静坐在一大门栏边,口里念叨着:“天下雨,路就滑,人若跌倒,自己爬……”他的话,在悠长在村中小巷回荡,长者的话好像点悟了我。
我走着想着,思绪在往昔和现实间交替着。我们一行,又沿着狭窄泥泞的小路往上慢行,进入了半山腰上的眠鹤亭。眠鹤亭,明末清初,纯阳开化内塑吕祖,吕祖形象逼真。文友们在大殿静坐,我游走小院内,院内花草繁茂,紫红色大丽花开在青翠欲滴的枝叶间,璀璨夺目,草地青青,红白色相间的灯笼花,挂着晶莹的雨滴,鲜艳美丽。大殿前,有一小龙潭,池水清澈见底,两边的石条上,雕刻着对联。听桂林的表哥说,是一南涧秀才作的“潜龙喜至深山客,眠鹤长留上界仙”,道出了眠鹤亭的由来和客喜村的神韵。另一副是郑南昌作的“闲散偶观景,静思梦游来”。品读着龙潭名联,我的心在细雨中更加安宁,思绪却随细雨飘飞。
青华客喜之行,不正是“闲散偶观景”吗?远道来净心,返璞归真置山野,踏寻巍山昔日造纸地,些许遗憾留深山。夏雨青山满目翠,拾得人生漫旅静娴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