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语境下农村成人教育教师发展摭论

2018-11-06 10:45李颖霍玉文
成人教育 2018年8期
关键词:精准扶贫困境发展

李颖 霍玉文

【摘 要】“精准扶贫”是社会转型期新扶贫思路的转变与创新,是契合我国基本国情的创造性战略思想。“教育和人口素质的落后才是穷人贫困的根本原因。”因此“教育脱贫”是精准扶贫的基本路径之一,而推进农村成人教育教师发展,构建一支合格教师队伍是精准扶贫的基础和前提。当前农村成人教育教师发展仍存在师资力量不足、专业知识匮乏、专业技能欠缺等困境。而走出困境,应从采取制定成人教育法规,构建师资队伍;发挥专业导向作用,完善知识结构等策略,以期推动教育扶贫健康发展,实现精准脱贫的战略构想,推动新时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发展。

【关键词】精准扶贫;农村成人教育教师;发展;困境;路径

【中图分类号】G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794(2018)08-0071-05

一、“精准扶贫”与农村成人教育教师发展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简称十九大)的召开标志着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步入一个崭新的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确保到二○二○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湘西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战略构想,历经多次实地调研,不断进行经验阐述和总结,逐步形成科学完善的理论体系,并成为引领新时代扶贫开发的基本方略和指导思想。“精准扶贫”秉持“真扶贫”、“扶真贫”的宗旨,聚焦广大贫困地区人口,采用“实事求是,精确瞄准,分类指导,因地制宜”的方法,致力于脱贫致富,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实践证明:“精准扶贫”是社会转型期新扶贫思路的转变与创新,是契合我国基本国情的创造性战略思想,是全球减贫治理最杰出的中国方案。

贫困问题,是指由于贫穷所直接导致或者衍生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是世界最尖锐的社会问题和历史性课题之一,备受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的关注和重视。吴鹏森教授认为:“一个社会如果不能理性地、有效地处理好弱势群体问题,它必将遭到弱势群体的‘社会报复。”[1]吴敬琏研究员也曾指出“经济矛盾、社会矛盾几乎到了临界点”。[2]理性认识贫困问题是新时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及整个社会和谐发展所面临的不可躲避,必须直面最终解决的一个难题。简言之,没有农村贫困人口的脱贫,就不可能建成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也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和谐社会。《变革我们的世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将“在全世界消除一切形式的贫困”作为世界各国寻求可持续发展的首要目标,以期实现“所有人平等和有尊严地在一个健康的环境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的变革愿景。[3]中国作为率先完成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国家之一,1990—2011年顺利完成4.39亿贫困人口脱贫,为全球减贫事业做出巨大贡献。十九大报告确认“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六千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从百分之十点二下降到百分之四以下”。2018年1月24日,刘鹤在达沃斯论坛上代表我国政府承诺:“未来三年,我们的任务是基本消灭绝对贫困,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今年,我们将减少1 000万绝对贫困人口,其中包括实现易地搬迁减贫的280万人。”[4]

“精准扶贫”是一项受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及习俗等因素复合交叉影响的动态系统工程。诺贝尔奖获得者舒尔茨在《穷人的经济学》中写道:“教育和人口素质的落后才是穷人贫困的根本原因。”[5]《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明确指出“着力加强教育脱贫”作为实施“精准扶贫”方略的重要举措。即扶贫就是培智、扶志、自立。“精准扶贫”的对象是当下处于贫困境遇的农村成人。毋容置疑,农村成人教育作为提升贫困人口素质、增加贫困人口知识、改变贫困人口态度及价值取向最主要教育类别和形式,在“精准扶贫”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基础作用。而推进农村成人教育教師发展,进而构建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有一定专业化水平且熟悉“精准扶贫”的农村成人教育教师队伍,是发挥农村成人教育之应然功能的基础和前提。

二、“精准扶贫”语境下农村成人教育教师发展困境及成因

1.师资力量不足

联合国《2015年千年发展目标报告》显示,中国对全球减贫的贡献率超过70%,使7亿多农村贫困人口成功脱贫,但脱贫攻坚形势依然严峻,要实现2020年7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的既定目标,必须要有充足的成人教育师资作为保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预计,还需再培养6 000万合格的成人教育师资,才能实现发展中国家2015年全民受教育的目标。[6]可见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在内农村成人教育师资力量不足是不争事实。时至今日,关于我国农村成人教育教师来源、规模及编制等事项依据的政策法规仍然是1987年国家教委、农牧渔业部、财政部联合颁发《关于大力发展乡(镇)村农民文化技术学校的意见》。该《意见》要求乡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一般应配置1至3名专职教师,办学规模较大的学校可根据需要酌情增加,其编制在当地中小学教师总编制中解决,建立专兼职结合的师资队伍。追根溯源,造成农村成人教育师资匮乏的主要原因,是缺乏与时俱进的相关教育法规保障。相关教育法规的缺失,不利于调动和激发政府及教育部门发展农村成人教育和培养农村成人教育教师的积极性和责任感,不利于人们正确认识和评价农村成人教育的地位及功能,致使目前我国农村成人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及培训体系尚未健全,不能满足当前“精准扶贫”对农村成人教育教师的需要。另外,一般而言,与农村成人教育相关大学毕业生或硕士毕业生,由于受传统就业观念、思维定式等因素的影响,往往选择到工资、福利、待遇和发展前景较好的发达城市就业,而较少愿意到偏远、落后、资源匮乏的农村地区工作。这也是导致我国农村成人教育师资匮乏原因之一。

2.专业知识匮乏

目前,工作在“精准扶贫”一线的农村成人教育教师多来自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以及临时从县级中等职业学校、乡镇中小学等抽调的教师。这些教师绝大多数没有成人教育学、社会学等专业教育背景,同时又缺乏成人教育的职后培训,致使专业知识匮乏。专业知识的匮乏致使农村成人教育教师不能较好地完成“精准扶贫”中贫困人口的教育与培训工作。主要表现为:其一,农村成人教育教师较难准确把握贫困人口的心理特点及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不利于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因而贫困人口的教育培训缺乏有效性与针对性。其二,缺乏基本的农业生产生活常识,较难深入、全面、持久高效地开展的农村社会实践,对农村生活及农业生产实践体验不深,致使教育及培训脱离贫困人口生活及农业发展的实际,教育与培训成效不佳。其三,缺乏与“精准扶贫”相关市场营销、农业或企业管理知识,不能较好地将教育、培训与扶贫脱贫有机结合起来。

3.专业技能欠缺

专业技能主要是指在职前或职后,通过学习或训练,从业者日渐形成的从事本职工作的操作技巧和思维活动能力。扎实而系统的专业技能是农村成人教育教师在农村贫困地区胜任教育及培训工作的基本条件。农村成人教育教师必须具备不同于一般普通教育的“特殊”专业技能。其一,农村贫困人口教育程度相对较低,文盲、小学和初中教育程度的占绝大多数,他们参与教育或培训的积极性最低。因为参与教育的积极性与教育程度成正比。这就需要农村成人教育教师具备一些“特殊”专业技能来鼓动或劝说他们参与教育或培训。其二,农村贫困人口多生活在环境相对艰苦、封闭的地区,与外界交流相对较少,加之其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相对固化,这都需要农村成人教育教师具备一些“特殊”专业技能与他们沟通和交流。其三,农村贫困地区社会排斥现象不同程度存在,也是“精准扶贫”的一个不利因素。所谓社会排斥现象即某些人或地区遇到诸如失业、技能缺乏、收入低下、住房困难、罪案高发环境、丧失健康以及家庭破裂等等交织在一起的综合性问题时所发生的现象。[7]贫困是历史因素、自然条件、农民个体因素以及政策体制性社会排斥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这就需要农村成人教育教师不断学习和探索,习得新技能,克服这些困难。

4.专业道德偏弱

“教学不仅是一项技术,更是一项道德的事业。”[8]因此,教师不仅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能力和技能,更需要较高的专业道德。专业道德是教师为更好地履行教师职责,回应社会要求,维护职业声誉,体现教师专业特质和人格品质而制定的具有自我约束力的道德行为规范。[9]目前农村成人教育教师专业道德水平参差不齐,整体呈现偏低的状态,部分教师甚至产生专业倦怠。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一般共性因素外,“精准扶贫”这项任务及贫困人口的特殊性对农村成人教育教师专业道德提出更高要求。其一,一般而言,农村贫困人口思想观念落后且相对固化,心理承受能力又较差,这必然要求农村成人教育教师具有崇高的专业道德,热爱这份“默默无闻”的专业工作,倾听和分享他们的生活故事,真正走入其内心世界,为教育或培训的顺利开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心理氛围。其二,贫困人口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在知识理解和技能学习中存在诸多障碍,在教育或培训过程中,这对教师的专业道德提出更高要求。其三,我国农村成人教育教师社会地位整体偏低,这对其专业道德养成与提升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这些应然要求与实然现状都对农村成人教育教师的专业道德提出较高的期许和要求。

5.信息素养较低

在“互联网+”背景下,人类进入到信息化、网络化、数据化时代,浩如烟海的信息充斥在生活与工作中,如何快速捕捉、筛选并获取有用信息是个体信息素养的重要体现。信息素养是现代社会人们生存和发展必备的信息能力。在“精准扶贫”这一系统工程中,贫困人口必须跟上信息时代的发展,通过学习和参加培训,使自己具备最基本的获取、处理和应用信息资源的意识和能力,进而使自己成长为“有文化、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目前我国农村成人教育教师信息素养较为欠缺:其一,信息意识不强。信息意识是人们对信息的感受、判断和洞察能力,是信息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成人教育教师普遍存在着信息意识不强的现状。其二,信息能力不强。主要是缺乏职后培训,或职后培训缺乏系统性,以及评价标准不高造成的。其三,网络教学能力欠佳。网络教学能力是“互联网 +”背景下作为一名合格教师必须掌握的教学手段,大部分农村成人教育教师还不能熟练地运用信息技术对学习问题进行診断和有效教学,基本上还不能进行智能化教学设计。

三、“精准扶贫”语境下农村成人教育教师发展路径

1.制定成人教育法规,构建师资队伍

法规建设在农村成人教育发展过程中起着基础性和奠基性的作用,是农村成人教育师资队伍得以构建和发展的法规保障。其一,制定成人教育法规,为构建一支可持续发展的农村成人教育师资队伍提供法规支撑。目前我国社会处于急剧转型期,经济发展对教育的需要已发生深刻变化,并且伴随着新时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以及“精准扶贫”工作的深入推进,我国现行的与成人教育相关的法规已不能适应和继续推进农村成人教育发展,急需制定一部农村成人教育法规,来规范和指导农村成人教育队伍构建与发展。其二,构建农村成人教育人才培养及培训体系,加强农村成人教育师资培养与培训。首先鼓励已有成人教育硕士点的30多所高校探索培养专科、本科层次的成人教育专业人才新路径,逐步构建起专科—本科—硕士—博士四层次的人才培养及培训体系,同时鼓励这些高校开设农村成人教育学方向。在这个过程中,教育部及省级教育部门应做好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制定相关政策,充分发挥政策指导作用。其三,鼓励有成人教育相关专业背景的高校毕业生从事农村成人教育工作,做一名合格的农村成人教育教师。如此方能构建一支有一定规模的农村成人教育师资队伍,为完成“精准扶贫”而奠定扎实的师资基础。

2.发挥专业导向作用,完善知识结构

管理学家韦伯所言:“无论就表面还是本质而言,个人只有通过最彻底的专业化,才有可能具备信心在知识领域取得一切真正完美的成就。”[10]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中指出:“加快教师专业化的进程是提高教师质量的成功策略。”随之,专业化逐渐成为成人教育教师培养与培训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取向。在“精准扶贫”语境下,农村成人教育教师培养应以专业化为导向,融合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以及社会学等多学科知识,逐步建构完善的专业知识结构。其一,应掌握成人教育学、成人教育心理学、成人教育社会学以及农村社会学、农村经济学等专业知识。这将为他们准确把握贫困人口的个性体征和心理差异,采取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教育与培训策略而奠定扎实的专业知识素养。其二,应掌握一定的农业生产与农村生活知识。农村、农业与贫困人口三者息息相关,农村成人教育教师应积极参与农业生产活动,将教育培训与“精准扶贫”有机结合起来。其三,应掌握一定的市场经营与生产管理知识。农村成人教育教师应通过教育与培训逐渐将贫困人口向新型职业农民转化,即具有能创业、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等特征。

3.支持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和学习,提高专业技能水平

由前述可知,参与“精准扶贫”的农村成人教育教师专业技能较为欠缺。应创造条件,采取具体措施,引导和支持他们参加继续教育,推动其专业技能发展。其一,应以法规的形式确认农村成人教育教师参与继续教育的相关事项,对教师继续教育之目的、目标、对象、内容、途径、评价、时间等作出具体规定。成人教育法规不仅是构建农村成人教育师资队伍的前提,同时也是他们参与继续教育的保障。其二,地方政府应拨付农村成人教育教师继续教育专项经费。地方政府除将农村成人教育发展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规划之外,还应拨付继续教育专项经费,资助参与“精准扶贫”教师参与继续教育。其三,应坚持“做中学”范式。农村成人教育教师应在“精准扶贫”中坚持“做中学”范式,采用恰当的沟通技巧,通过与贫困人口进行深度交流,以了解和把握贫困人口的心理特点、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开发出具有乡村特色“精准扶贫”教材。在工作实践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水平。

4.规范与实践并重,培育专业道德

古德森(Goodson)认为:“教学首先是一种道德的和伦理的专业,新的专业精神需要重申以此作为指导原则。”[11]农村成人教育教师只有具备较高专业道德水平,才有可能在教育与培训过程中给予贫困人口足够的人文关怀和精神营养,激发贫困人口在感悟与体验生命价值的过程中实现自立自强,进而实现自我发展。其一,强化道德意识。道德意识是教师对所从事的教育事业所具有的道德观念、道德品质和道德情操。道德意识的强化不仅需要专门的教育和培训,更应在实践中得到巩固和升华。就农村成人教育教师而言,重点培养他们对“精准扶贫”的热忱,主动聚焦贫困人口困惑与难题,积极融入农村生活,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与道德修养感染他人,建构缤纷多彩的成人精神家园。[12]其二,注重专业道德实践。鼓励和支持农村成人教育教师的专业道德实践,鼓励他们将抽象的专业道德规范与“精准扶贫”的实际工作有机结合起来,遇到现实问题能作出专业道德判断与选择。例如,尊重贫困人口的人格,关注其身体健康与精神状态,注重平等对话与交流。其三,强化专业道德评价。在扶贫过程中,加强对农村成人教育教师的专业道德评价,这是培养和提高专业道德不可或缺举措,发挥着调解器和指挥棒的作用;同时建立相应的奖励机制,提高专业道德回报。

5.融入“互联网+”时代,提升信息素养

2015年,我国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制定“‘互联网+国家行动计划”并将其上升为国家战略。“互联网+”其内涵为: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推动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提升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13]因此,农村成人教育教师应通过增强信息意识、提高信息能力和加强信息管理等途径,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跟上时代步伐,更好履行“精准扶贫”这一历史使命。其一,强化信息意识。农村成人教育教师应主动增强信息意识,自觉运用多媒体等作为教育教学工具,同时重视利用QQ、微信、电子邮件等移动网络终端进行知识交流与人际沟通。[14]其二,提高信息能力。加强职前和职后农村成人教育教师信息能力的系统化培训,并强化评价及奖惩措施,提高他们搜集信息、筛选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其三,强化网络教学能力的培养。客观上应在贫困地区配备多媒体教室和计算机房,鼓励农村成人教育教师转变教学方式,熟練掌握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将教学与培训工作,做到线上线下相结合,进而为贫困人口搭建特色的学习资源共享平台。

四、结束语

马克思主义在全世界的广泛传播及其不断中国化,使我们深刻认识到:人民富裕与人民共同富裕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属性,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之根本目的。 十九大报告指出:“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新时代我国政府和社会已认识到这项工作的意义和价值,并将其上升为国家重要任务和战略目标,且在长期实践探索中找到解决贫困这一世界难题之路径——“精准扶贫”。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贫困是个历史课题,在世界范围内将长期存在。扶贫是个复杂的动态的系统过程,在贫困人口数量上,扶贫不仅要作“减法”;由于家庭劳动力结构变化、疾病、自然灾害等原因,“返贫”、“复贫”现象在贫困地区还时有发生,同时还应实事求是地要作“加法”。因此,“精准扶贫”工作任重而道远,绝不可能一蹴而就。

“精准扶贫”可分两种:一是“输血”式扶贫,一般是通过项目资助、异地安置以及资金财物帮扶,可让部分贫困人口的生活状况短时间得到改观,这种扶贫人们短时间内可看到成效,看到成功的希望,鼓舞社会各阶层参与这项工程中来;二是“造血”式扶贫,通过教育或学习,提高贫困人口的素质和劳动能力,使其凭借自身的劳动和经营,能够满足个人及家庭基本生活和发展的需要,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快速变迁与发展。关于这两种扶贫方式,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输血”是扶贫的外部条件,而决定贫困人口真正命运和生活质量的是内因的改变——思想意识、行为能力以及价值取向的提升。而推动内因发生提升最主要的途径就是学习和教育。因此,最终实现贫困人口的“真脱贫”的根本方式还是“造血”扶贫。正如当代印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玛蒂亚·森所言“教育作为一种基本能力,其被剥夺与否,是衡量社会是否提供给底层一条改变命运的通道,以及政府的公共政策是否得当的核心因素所在”。[15]教育扶贫应然成为“精准扶贫”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也是“精准扶贫”追求久久为功的必然要求。理性认识教育在“精准扶贫”中的功能和效用,恰如“临渊羡鱼”,这是行动的愿望和动机,而关键是“退而结网”——推动农村成人教育教师发展,构建一支合格师资队伍,发展农村成人教育,切实增加贫困人口知识,提升贫困人口气质,转换价值取向及思维方式,最终使贫困人口实现自立、自强和自我发展,这是最终完成“精准扶贫”这一历史任务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吴鹏森.论弱势群体的“社会报复”[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3(1):58—63.

[2]吴敬琏.中国经济矛盾社会矛盾几乎到了临界点[EB/OL].http://finance.ifeng.com/news/special/2012ling nan/20120325/5800667.shtml.

[3]中国实施千年发展目标报告(2000—2015年)[EB/OL].http://doc.mbalib.com/view/22e319d8e6d1b0fec2faccf22 14c3fa0.html,2016-10-12.

[4]刘鹤达沃斯首秀:解读未来三年中国经济三大重点[EB/OL].http://finance.qq.com/a/20180124/027956.htm,2018-1-24.

[5]Theodore W. Schultz. Nobel Lecture: The Economics of Being Poor[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80,88(4):639—651.

[6]王莉穎.发展中国家农村成人教育之困境与对策[J].教育学术月刊,2009(7):89—92.

[7]马广海.社会排斥与弱势群体[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81—85.

[8]何辉斌.谈人文学科的危机[J].东吴学术,2012(3):22—30.

[9]刘海波.我国教师专业道德建设的困境与出路[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17:33.

[10]韦伯.学术与政治:韦伯的两篇演说[M].冯克利,译.北京:北京三联出版社,1998:23.

[11]陈桂基,唐彰新.职业道德建设:成人教育教师专业化之根本[J].现代企业教育,2006(9):5—6.

[12]刘奉越.职业学校教师转化学习研究:基于专业发展的视角[D].天津:天津大学,2013:24.

[13]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发〔2015〕40号)[Z].

[14]严天亮,马宏.近年来我国民族地区扶贫开发的概况与思考[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6(6):52—55.

[15]阿玛蒂亚·森.作为能力剥夺的贫困[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53.

猜你喜欢
精准扶贫困境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困境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邻避”困境化解之策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必须正视的理论困境
我国雾霾治理的困境与出路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