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艳
摘要:21世纪,地市级公共图书馆只有实现服务创新,才能更好地促进图书馆的发展。探讨新形势下,地市级图书馆如何搞好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创新、服务形式创新和服务模式创新。
关键词:图书馆;服务;创新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8.25.023
21世纪是网络化、数字化的时代,随着科技信息的快速发展和普遍运用,公共图书馆已经从馆藏的载体形式、服务理念、管理模式等都发生了改变,而读者对文献知识的需求逐渐呈现出综合化、多元化、高效化的需求模式,对图书馆的服务和创新也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如何提高地市级公共图书馆的服务效能,是当前新形势下的新课题,服务是图书馆工作永恒的主题,创新是图书馆服务唯一的出路,只有不断地创新服务理念、改进服务方式、增加服务内容、拓宽服务渠道、提高服务质量,才能适应读者多样化、个性化、数字化的需求。
1从“以书为本”向“以人为本”转移,树立服务新理念
以人为本,提倡人文意识,提供人性化服务,是21世纪公共文化发展的一个方向。以人为本这种全新的理念和价值取向,对于提升公共圖书馆的整体水平,充分发掘图书馆的服务潜力,改善图书馆的服务环境,树立图书馆的崭新形象,无疑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公共图书馆要创新服务新理念,就是要把“以书为本”慢慢转移到“以人为本”的轨道上来,变单一服务为多元服务、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变传统服务为创新服务。
“藏用结合,以藏为主”是大多数图书馆员的惯性思维。襄阳市图书馆曾经受这种落后的办馆理念和陈旧的思维方式的影响,在一个时期里和读者拉开了距离,馆内新书少,设施设备陈旧落后,服务方式简单,同时加之互联网对图书馆的冲击和影响,图书馆里人气低迷,呈现出一幅“门前冷落鞍马稀”的凄凉局面。自2007年以来,该馆以“贴近读者、服务读者、为读者搭建一流公共文化服务平台”为服务理念,以“开门办馆、凝聚人气、创新服务、拓展功能”为工作思路,以满足读者多样化、个性化的阅读需求为目标,开门办馆,组织开展“走进图书馆”主题宣传年和读者服务年等系列活动和百万图书免费阅读活动,免费赠送图书阅览证5万多张,借助新闻媒体广造声势,提升形象等等。
2从“以馆藏为中心”向“以读者为中心”转化,创新服务新方式
公共图书馆除了利用传统方式为读者提供借阅服务、参考咨询、情报检索等服务外,还要及时地提供重点课题和网上咨询服务,深层次地开发各种文献信息服务和特色服务,达到信息服务的多层次、全方位和高质量、高效率的利用信息服务。
(1)拓展信息化服务,实现由向读者提供文献线索向帮助读者提高信息素质的转化。利用图书馆的网站、微信公众号、数字阅读平台、数字资源借阅机等形式, 向读者介绍本馆的数字化资源和馆藏情况,并针对不同类型的读者,积极开展专业性和专题性的导读服务和咨询服务,是图书馆开展信息化服务的重要途径,也是馆藏特色服务的重要内容之一。利用全国文化信息共享资源整合内容有名家讲座、科学探索、收藏观赏、农业科技、文学艺术、国防军事等7万余种全文电子图书、8000余种维普科技全文电子期刊、800多部中外影视作品等资料1650GB供读者在线查阅。在提供传统的解答式服务的同时,向读者提供综述、述评、专题研究报告、地方文献资源介绍等三次文献700多本(套),向读者提供满足信息化社会需求的课题式服务和图书情报研究服务。
收集地方文献是地方公共图书馆的责任和义务,从上世纪70年代起,襄阳市图书馆主动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收集地方文献工作。目前,襄阳市图书馆通过在相关媒体和襄阳各部门网站公布捐赠图书热线,公开向市民征集地方文献等资料,计6000多种、10000多册。为了更好地利用地方文献,扩大地方文献的受众面,襄阳市图书馆还设立了地方文献专藏库,在图书馆开架外借区设立地方文献专架,方便读者查阅。
(2)开展富有特色的个性化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类别、多样化、个性化的读者需求。主动对读者的需求进行调查研究,根据调查结果建立具体的服务方式和内容;掌握和了解读者阅读兴趣,根据读者的要求,积极收集相关的信息来提供给读者。
开展“你读书,我买单”、“图书银行”、“图书漂流”、“读者新华书店”等服务活动,读者可以直接参与到图书推荐和图书采购工作中来,激发了读者的读书热情,让图书可以发挥到最大用处,由读者推荐采购和捐赠的图书达到万册以上。
开设地方文献特色区。在全市范围内收集襄阳本地知名学者著述2000多册,既方便读者查阅相关资料,又可宣传推介地方历史文化和学术成果,充分发挥地方文献的利用价值,同时也大大丰富了馆藏资源。
举办展览展示活动。先后举办了书法、美术、摄影展、全国五十强双栖书法家作品展、全国百家书襄阳孟浩然诗书法展、中华奇石展、“穿天节”和“穿天石”展、老樊城影像展、世界文化遗产门票展、科普展和动物标本展等展览二十多次,吸纳三万多名读者到馆观展。
组织开展各种培训。先后开展了小记者培训、全脑开发超强记忆力培训、美术、音乐、舞蹈培训、小读者网上制作爱心卡片培训、下岗工人再就业知识和特种技能培训等30多次培训活动。
利用共享工程资源举办远程教育服务。除了在图书馆学术报告厅向读者免费播映红色精典影片和各类专题讲座外,定期把整合的各类文化信息资源送进社区、军营、企业、学校、广场和农村集镇。年服务读者30多万人次。
(3)举办公益讲座,打造阵地文化服务的精品名牌。
图书馆具有构建和谐社会、传播和发展先进文化、培养高素质公民的义务。作为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馆“汉江讲坛”、“市民大讲堂”、“市民沙龙”公益讲座已成为襄阳市知名文化品牌,得到各级领导、公共图书馆界、市民的一致认可。全年共举办公益性讲座138场次,参与的听众达15万余人次。这些文化公益讲座全部免费面向广大市民开放,在襄阳文化学术教育界和市民之间架起了一座文化桥梁,提升了全市群众文化服务水平。襄阳市图书馆着力打造出公益文化服务的精品名牌“汉江讲坛”。迄今已开讲130多场次,听众达4多万人次。由于“汉江讲坛”是由襄阳人讲襄阳事,襄阳的专家学者讲襄阳的历史、经济、文化,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因此,“汉江讲坛”被襄阳市民亲切地称为“襄阳人自己的百家讲坛”。
3从“图书馆轴心论”向“读者轴心论”模式发展,拓展服务新领域
2018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正式发布施行,作为党的十九大之后出台的第一部文化方面的法律法规,在促进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的精神文化权益方面有重要的作用。《公共图书馆法》的出台必将推动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加快实现专业化、体系化、现代化发展,全面提升服务效能,必将成为不断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的重要途径,让民众享受更多更优的公共文化。随着公共图书馆事业的不断发展,所有的公共图书馆必须以服务读者为第一要务,打通公共文化服务十分钟阅读圈,这既是一个工作要求,也是一个工作目标。 近年来,为了在全社会营造全民阅读的文化书香氛围,倡导市民多读书、读好书,打造“书香溢襄阳”全民阅读活动品牌,襄阳市图书馆积极拓展服务领域,拓宽服务渠道,创新服务手段,延伸服务阵地,在社会上取得了一定的反响。
(1)社区流动图书馆。建立流动图书站是襄阳市委、市政府实施的一项文化惠民工程。2009年春,市委市政府在“两会”上提出了在城市社区建立10个流动图书站,并将此项工作做为襄阳市委、市政府承诺的为市民办的十件实事之一予以督办落实。2010年和2011年,市委市政府以每年增加10社区流动图书站的任务逐年加大建设力度,2011年至今,每年的建设任务达到30个,截至目前已在全市范围内建立流动图书站211个。襄阳市图书馆以图书馆文献资源为依托,以政府投入为支撑,以企业赞助为手段,以流动图书车为载体,以基层单位为阵地,开展“流动图书站”服务,推动了“文化襄阳”建设,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在全市范围内建立流动图书站,能有效地解决远离图书馆的读者“读书难”和“学习难”的问题,使得全市市民都能均等地享受国家公共文化信息资源。同时也是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建立学习型社会、打造和谐襄阳、文明襄阳、书香襄阳的重要举措,是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培养公民崇尚阅读、自觉阅读良好习惯、提高全民素质、提升城市文明程度的一项重要文化工程,也是宣传文化部门创新服务工作新方式、组织开展的颇具特色的读者延伸服务活动。
(2)公共图书馆总分馆服务体系建设。襄阳市图书馆已逐步形成以市图书馆为总馆、县(市)、区级图書馆为分馆,社区流动图书站、乡镇文化站、农家书屋为服务点的公共图书馆总分馆的运行模式,以数字图书馆为虚拟服务,覆盖全市、服务全民的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位于我市青少年活动中心的“九丘分馆”是襄阳唯一一家文科教跨界合作的综合体服务场馆,馆内配有3万册图书,中央空调、WIFI全天开放,为市民提供一流的学习、娱乐、休闲环境,是襄阳市打造“文化第三空间”的一次成功的探索。为迎合读者阅读习惯的改变和对优美阅读环境的渴求,襄阳九丘分馆改变原有传统图书室的做法,将“室”变成了多元经营融合的“馆”——咖啡馆、图书馆、艺术馆……是一家像“星巴克”咖啡馆一样环境优雅,大批市民慕名前往馆内阅读书刊,“一座难求”的局面时常出现。
(3)图书漂流点。2012年4月,我馆在政府机关、图书馆、新华书店、社区等地设置了10个“图书漂流站”,投入近1万册图书进行“放漂”。图书漂流活动现在仍在继续进行,图书流动车随时对10个图书漂流站点和图书漂流专柜进行更换图书。虽然遇到了诸多问题,但也看到了活动带来的积极意义,我馆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研究更加可行的办法,把这项活动坚持推广下去,也希望全市的爱书之人能支持、参与图书漂流活动。
参考文献
[1]高军,邓辉.浅析襄樊市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J].图书馆事业科学发展,2009,(7).
[2]林菲凡.高校图书馆以人为本的服务创新[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12).
[3]陈陶平.全民阅读时代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创新[J].人民论坛,2012,(35).
[4]孙成珂.公共图书馆推进全民阅读的策略[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1,(6).
[5]陈筱琳.公共图书馆与民众健康心态培育[J].图书情报研究,2014,(2).